長峰醫院火災親歷者:病友提醒濕毛巾捂口鼻 護工背出失能老人?
4月19日,根據長峰醫院火災事故情況通報會公布的信息,截至19日9時,此次火災已造成29人死亡。
這29名死者中,有26名是住院的患者,其中60歲以上的21人。
多名火災親歷者向新京報記者講述了火災發生時的情形,他們都是行動不便者,過火樓層里還住有不少失能老人。當天起火位置位于長峰醫院東樓住院部,火苗從5層燃起,蔓延至8層。火情發生后,他們和那些失能老人因無法及時撤離而被困火場。火情危急中,他們有人冷靜應對,有人慌亂無措,但最后都只能在濃煙中無奈等待救援,幸好終于等來了救援人員,并成功獲救。
一位長峰醫院的患者家屬告訴新京報記者,選擇長峰是因為醫院能為失能老人提供長期的住院和救治服務。但她沒想到,自己經常出入的布局擁擠、走廊狹窄的醫院,還有她不知道的易燃材料,最終會因為一個火花,變為一座生死場。
4月19日,北京長峰醫院住院部東樓,過火的建筑外立面。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親歷者:被困者大多是行動不便的老人
北京長峰醫院分為東、西兩棟樓,中間由連廊相連,總建筑面積為1萬平方米。此次火災發生的位置為東樓住院部,共有8層。據多家媒體報道,該樓原本是一家酒店,后來被改建成了住院樓。
現場視頻顯示,5層窗戶處冒出滾滾濃煙,6層到8層也有煙冒出。火災發生時,一些人從7樓窗戶順著床單滑降至5樓旁邊的彩鋼瓦上逃生。
王志強就住在東樓住院部8層,他今年63歲,是一名糖尿病足患者。火災發生時,他正在病房里做負壓治療。中午12點多,他突然看到很多人跑向消防通道。沒過多久,窗外就冒起黑煙,辛虧窗戶緊閉。他趕緊弄濕了手邊的毛巾,捂住口鼻,又去關緊病房門。
“能正常行動的瞬間都跑了,病房里剩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行動不便的。”王志強介紹,病房面積有10余平方米,里面有兩張病床,隔壁床是一個70多歲的老人,老伴在旁陪護。
慌亂間,護工跑來看了他們一眼,問王志強一句”怎么還不跑“后就匆匆離開了。見隔壁床的老太太不知所措,王志強就教他們拿濕毛巾捂住口鼻。“我走了,這老兩口就沒人幫了。一個護工管四個病人,還有兩個神志不清的。”
他記得隔壁床的老太太最初還聽他的,比較冷靜,但隨著火勢越來越大,窗外火聲呼呼響,老人開始慌亂起來,不停拍打房門,還開過兩次窗戶。
3D還原長峰醫院火災點位。 圖源:新京報動新聞
火越來越大,因為腿腳不利索,王志強坐著電動輪椅到衛生間,給毛巾換了水。“因為我有點視力殘疾,想著找個寬敞的地方躲躲,又開著電動輪椅離開了衛生間。”
大概過了40分鐘,消防員來了,先救了那對老夫婦。對王志強來說,這40分鐘無比漫長,“我感覺像等了40多年。”當時他已經沒辦法坐在輪椅上,“人坐不住,往下滑,我就移到床上,耷拉著。”王志強回憶,消防員趕到后立即給他戴上了氧氣面罩,他的視線瞬間黑了下來。“看不清楚幾個人,只聽到消防員一直很著急地喊快走快走。”
最后,消防員把王志強連人帶輪椅抬了下樓。“消防員是相當費力,我算是撿了條命。”
他告訴記者,病房里裝有煙霧報警器,“但著火時,好像沒有灑水裝置噴水。”除此之外,病房樓狹窄的過道也讓王志強印象深刻,“如果樓道里有轉運病人的推車,我的輪椅想通過就有點難了。”
陳女士的公公也在8樓住院,老人今年89歲。幸運的是,火災發<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生時公公被護工及時背下了樓,“當時煙霧很大,護工還把自己衣服罩在我公公頭上。”同一病房里,還住著另一個臥床不起的老人,也是被這位護工救下。
同在8層住院的劉萬興也是一名糖尿病足患者,他今年56歲,在長峰醫院已經三周。火災發生時,他看到很大煙霧從樓下冒了上來,“屋里的濃煙黑乎乎的,特別嗆。”當時沒有人組織疏散,只有一個病友提醒他們,把毛巾弄濕捂住口鼻。他便躲進了廁所照做。
等待救援的20多分鐘是安靜的,沒有聽到太大的聲響,也沒有人說話,怕被煙霧嗆到。但劉萬興還是被濃煙嗆得昏昏沉沉,直到消防員將他背到戶外才清醒一些。“衛生間的燈不亮,也是黑的。被救到外面后,煙沒那么大了,才亮一些。”
據北京市消防總隊副總隊長趙洋介紹,18日12時57分接到北京長峰醫院的火警后,指揮中心立即調派總隊、支隊兩級全勤指揮部、9個消防救援站、30 部消防車到場處置。
13時33分明火被撲滅,15時30分現場搜救行動結束,共疏散轉移患者、醫護人員及家屬142人。
據長峰醫院火災事故情況通報會上公布的消息,火災發生后,長峰醫院有71名傷員轉運,分別送至9家醫療機構救治。
4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長峰醫院火災事故情況通報會。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為什么選擇長峰醫院?
4月19日晚,新京報記者在航天中心醫院搶救留觀室見到了王志強,他正躺在病床上輸液,左腳裹著厚厚的紗布。三個月前,他來到北京長峰醫院住院,談起這個選擇,他有些無奈。“當初是走投無路了,原來那家醫院說要截肢治療,我聽人說長峰治療效果不錯就來了。”
何巧的父親是一位因腦溢血失能的老人,從去年夏季就開始在長峰醫院住院。她告訴新京報記者,選擇來長峰,是因為這家醫院對失能老人提供的種種“便利”——在此之前她考察過北京多家專門收治失能老人的醫院,大部分只能提供陪護服務,“這家醫院有救治能力,他們能處理一些緊急情況。”
允許失能老人長時間住院,是長峰醫院的另一“優勢”。何巧說,她看到住院部七八層大部分都是失能老人,“有些已經住了三四年。”
陳女士的公公也是因為在公立醫院治療結束后,因需要上氧氣、插尿管、鼻飼管等,不便在家照顧,才選擇來的長峰醫院。在她公公在長峰住院的兩個多月里,陳女士幾乎每周都會到醫院看望。據她觀察,長峰醫院環境一般,“原本病房里有兩張病床,后來還加了一張病床,空間變得十分擁擠。”
新京報貝殼財經此前報道,北京長峰醫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對外宣稱“全國首家血管瘤領域的新三板掛牌企業”。記者注意到,長峰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住院收入,門診收入占比較低。以2016年為例,其住院收入占醫院全年營收的近90%。
公開信息顯示,在2017年至2019年間,長峰醫院保持著較好的盈利情況,但在疫情暴發后出現虧損情況。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近幾年,長峰醫院開始持續收治生活無法自理的失能老人,周邊部分小區很多失能老人都被送到這里。
4月19日下午,部分患者從北京長峰醫院轉至豐臺右安門醫院,患者家屬們在等待親人消息。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攝
火災發生時,長峰醫院住院樓正在施工改造。在19日的事故情況通報會上,初步調查火災正是“改造施工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火花引燃現場可燃涂料的揮發物所致”。
現在,何巧的父親仍在重癥監護室,尚未脫離生命危險。醫生告訴她,病人來院后就用上了呼吸機,后續做氣管鏡檢查發現,他的氣管到肺部的區域有很多吸進去的粉塵,“就是那些灰黑色的東西。”
(應采訪對象要求,王志強、何巧、劉萬興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熊麗欣 慕宏舉 吳采倩 叢之翔 鄭新洽 實習生 陳雪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