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都市圈躋身國家隊 國家中心城市還遠嗎?|新京智庫?
▲2月18日,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的北方重工有限公司盾構機生產車間(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
沈陽都市圈成為第九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也實現了東北地區零的突破。這是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近日在央視節目上透露的重大信息。
從2021年2月至今,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及武漢七個都市圈相繼躋身“國家隊”,而第八個國家級都市圈則至今尚未正式公布。
都市圈是目前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模式。2019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到2035年,全國要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此前已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幾乎都集中在南方。沈陽是繼西安之后的第二個地處北方的國家級都市圈。因此,沈陽都市圈躋身國家隊意義重大。
從經濟區到都市圈
沈陽都市圈的雛形始于20年前。2003年,為配合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建設,遼寧省首次提出了“沈陽經濟區”的概念,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共六座內陸城市。沈陽經濟區本著一個核心、多個副中心的都市圈戰略建設。在此基礎之上,2004年形成了遼寧中部城市群概念。
2005年,《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合作協議》簽訂,區內的六個城市計劃展開全方位合作,目的是為了實現區內的一體化。合作內容涵蓋交通運輸、產業發展、金融服務、貿易流通、對外招商、人力資源、科教文化、旅游開發、生態環境、信息通訊、統籌規劃等領域。
2008年,《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并獲得省政府批準。沈陽經濟區實現城市擴容,在此前六個城市的基礎上新增了阜新和營口。2010年4月,沈陽經濟區獲批為繼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的第八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站位之高讓此時的沈陽經濟區意氣風發,信心十足。在當時官方的宣傳材料中有過這樣的表述:“2009年,八城市地區生產總值9984.7億元,占全省66.3%,占東北三省32.7%,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此時,沈陽經濟區的城鎮化率達到了65%,而全國城鎮化率尚只有46.59%。
<愛尬聊_百科>圈內各城市政府也意識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必要性。2009年5月,沈陽市政府召開進一步推進沈陽經濟區建設工作會議,區內八個城市正式簽署了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合作協議,沈撫同城化、沈西工業走廊、沈鐵工業走廊等的規劃、建設標志著遼寧中部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全面展開。
然而,其后十年間,全國其它地區城市奮起直追,而沈陽經濟區發展相對緩慢。2017年,遼寧強力推進五大區域發展戰略,沈陽經濟區進行了調整,新的經濟區范圍縮減為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五個城市。鐵嶺、阜新被納入突破遼西北戰略,營口則加入了大連主導的沿海經濟帶。
此次新獲批的國家級沈陽都市圈規劃內容尚未公布,但從遼寧省政府于2022年2月16日發布的《遼寧省推進“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來看,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阜新、遼陽、鐵嶺七市以及沈撫示范區。阜新和鐵嶺被重新納入到沈陽都市圈的范圍。
沈陽應該如何引領
《遼寧省推進“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中的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包含七市一區總面積達七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1.37萬億元,是目前已公布的都市圈國家隊中面積最大的。接下來就看沈陽如何利用這次契機,真正起到東北地區全面復興的引擎作用。
都市圈的重要特征是同城化或稱一體化,沈陽都市圈與北方其它都市圈相比而言,其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產業基礎等都相對較好,更利于一體化的進程。
交通一體化是都市圈的首要特征。目前沈陽都市圈內已有遼中環線高速像一個圓環一樣串聯起了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鞍山等五個城市,且從沈陽中心城區到這5座城市之間均有高速連接,距離也基本都在50公里左右。唯有阜新距離沈陽市中心城區較遠,直線距離150多公里,連接兩地的高速公路尚在修建當中。
沈陽都市圈在區域路網密度全國領先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在鐵路、城際鐵路、城際巴士、公路、高速公路多維度進一步加以完善。為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規劃了沈本、沈遼鞍等城際鐵路,積極開展沈撫城際、沈鐵、沈金等重大鐵路項目前期研究。高鐵方面,哈大高鐵和京沈高鐵都是較早開工建設的鐵路干線。
作為“共和國長子”,沈陽都市圈內的城市基本都是老工業基地。而鼎盛時期的沈陽,一條北二馬路兩側就聚集了沈陽機床一廠、機床三廠、冶煉廠、重型機器廠等37家國內大型龍頭企業。
產業的協作基礎扎實,而沈陽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更加明顯。遼寧已明確提出,要推動都市圈各地區承接沈陽產業轉移和配套項目。以制造業為例,為與沈陽的制造業配套,鞍山計劃打造中德汽車零部件產業鞍山分園,本溪、遼陽規劃沈陽臨空經濟區配套服務產業園,撫順提質建設順城經濟開發區等。
其它方面的一體化事實上也早有動作。2005年,遼寧中部七城市共用“024”電話區號的想法就被提出,隨后成為遼寧中部七城市居民關注的熱點。后來幾經論證,沈陽、撫順、鐵嶺實現共享區號"024",再后來,本溪加入。到2025年,沈陽都市圈要實現都市圈社保、醫保等領域跨域通辦事項200項以上。
沈陽現代都市圈躋身國家隊后已開始發力,堅持“七共”,即規劃共繪、交通共聯、產業共鏈、平臺共享、生態共保、文旅共建、社會共治。
▲2月18日,沈陽,游客在遼寧省博物館內參觀。圖/新華社
國家中心城市近了?
對于沈陽等城市而言,躋身國家級都市圈之后,最好的“強心針”是國家中心城市。作為中國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國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從2010年開始,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九個城市先后進入這個體系,而東北地區正缺一座進入此體系的城市。
沈陽正在向進入這個體系發起沖刺。2018年11月,遼寧省委全會正式提出要積極推動沈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2022年6月,沈陽發布《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明確“一樞紐四中心”功能定位,即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從定位來看,沈陽不做經濟中心,不在經濟增量上與其它城市內卷,而是要發揮沈陽老工業基地和高教資源重地的優勢做國家先進制造中心和國家科學中心。
作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沈陽目前還不是萬億GDP城市俱樂部成員,也不是千萬人口城市。也因此,《沈陽市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明確提出,2023-2025年,沈陽將錨定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聚焦實現“三個一”的目標,即GDP突破10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人。
沈陽正在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在央視節目介紹,近年來,沈陽一直在不斷加力優化營商環境,今年的“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就是在“一網通辦”基礎上推出的升級版,市場主體無論到哪個部門、跨越多長時間,相同的材料只需提交一次。
這些措施也讓數據指標上有了一些積極變化,在他看來,“山海關不住、投資到沈陽”的新局面正在形成——2022年沈陽市場主體增加了近10%,招商引資方面內資增長16.7%、外資翻了三倍多。同時,沈陽市憑借著一系列的人才引進政策、改善營商環境、降低落戶門檻等舉措,實現了人口逆勢增長,其常住人口從2016年的860.9萬人增長到2022年的914.7萬人,六年間增長了約53.8萬人。
國家級都市圈的批復,為沈陽乃至東北地區的發展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接下來,國家中心城市的靴子落地值得期待。
文/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編 輯/柯 銳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