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零星散發、五一后出現規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一文讀懂官方解讀?
5月8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各地各部門要繼續落實“乙類乙管”各項措施。同時,國家疾控局最新研判顯示,五一后出現區域性規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
國內疫情總體處于局部零星散發狀態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會上介紹: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表示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疫情作為全球健康威脅已經結束,各國要從應急模式過渡到新冠疫情與其他傳染病一同管理,不能停止工作。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國內疫情總體處于局部零星散發狀態,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門要繼續落實“乙類乙管”各項措施,在保障群眾健康的同時,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要繼續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有效掌握病毒變異和疫情發生發展情況,增強醫療資源儲備,提高臨床救治能力。
要繼續加強學校、養老機構、社會福利院等重點場所人員健康監測。
要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個人防護。
五一后出現區域性規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
針對節后全國疫情形勢,國家疾控局傳染病防控司副司長劉清回應,專家研判認為,“五一”期間人群聚集和流動性增強,客觀上增加了病毒的傳播機會,預計“五一”假期后局部地<愛尬聊_百科詞條>區疫情可能會出現小幅反彈,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場所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出現區域性、規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內不會對醫療救治和社會運行造成明顯的沖擊。
新冠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基于這四點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會上介紹: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決定主要是基于疫情流行態勢、病毒變異特征、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統應對能力建設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從當前疫情流行態勢來看,全球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住院人數和重癥住院人數、病亡人數都處于較低水平和持續下降狀態。
第二,雖然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有些變異株免疫逃避能力變強,但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第三,雖然全球疫情風險仍然較高,但人群通過自然感染和主動疫苗接種,已經建立比較良好的免疫屏障。
第四,三年多來,各國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的能力建設,包括人力資源、防護設備、疫苗藥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強,大多數國家已經具備了較好的防控能力。
綜合這些因素,人群和衛生系統的抵抗力與新冠病毒之間已經取得一個較平衡的狀態。
五方面繼續做好相關的疫情防控工作
梁萬年在會上介紹,結束“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不意味著新冠疫情的結束,也并不意味著疫情危害就徹底沒有,更不意味著我們對新冠疫情放任不管,而是表明以人類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這種危害,還要繼續做好相關的疫情防控工作,保護好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接下來還需要繼續堅持必要的防控措施,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疫情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開展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和疫情發生發展情況的監測。需要進一步健全監測網絡,加強監測能力,合理布局監測哨點,做好預警和風險研判工作。
二是繼續加強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的疫苗接種。新冠疫苗對防重癥、防死亡,乃至更有效地防控疫情傳播,都是有價值的,需要堅持。
三是繼續強化臨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別是重癥的救治能力。
四是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強化基層能力建設,加強人員技能培訓和物資儲備等。
五是加強健康教育和風險溝通,公眾應繼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良好心態。
消息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北京日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