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中央部署!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離京南下 背后有深意?
北京青年報-政知見消息,據央視5月12日晚報道,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到江蘇調研。
政知君注意到,此次調研與農業科技有關。
在調研期間,劉國中強調,要“更加重視藏糧于技,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此前,2023年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漁業部長會議9日在南京舉行,劉國中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3個月內到六省份調研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央高度關注的大事。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那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還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緊制定實施方案。”
政知君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聚焦農業生產等問題,到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浙江、江蘇等省份外出調研。
3月,劉國中先后到河南、山東和四川的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一線進行調研,并在四川出席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
4月,劉國中到安徽、浙江調研。
5月,劉國中到江蘇調研。
調研的主題各不相同。
在四川參加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時,劉國中強調,“堅決完成今年農業生產各項目標任務”“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劉國中強調,要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為重要抓手,聚焦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大力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快提升糧食產能,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在安徽、浙江調研時,他強調,“毫不放松抓好春季農業生產”。
而這次在江蘇調研,他強調的主要是藏糧于技、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首次會議強調了這一問題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
在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分析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和重要性: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我們的資源就那么多,超大規模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又不斷增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不僅要立志補上短板弱項,還要立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農業科技創新要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
就在前幾天,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更加重視“藏糧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
外界認為,“如此表述,鮮明地傳遞出中央層面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強烈信號。”
此次在江蘇調研時,劉國中也提到,要更加重視藏糧于技。
他說,“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據央視披露,劉國中先后到南京、徐州等地考察了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等院校、農機研發機構、種業企業、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詳細了解農業科技研發和成果推廣應用等情況。
細節
在江蘇調研期間,劉國中提到:
聚力攻關農業“卡脖子”技術,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補上短板弱項。
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資源力量,健全創新體系,<愛尬聊_百科大全>支持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產學研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聚焦糧油、畜禽水產等重點領域突破新品種新技術,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幾個細節值得關注。
第一,在調研期間,劉國中強調,要適應農業產業個性化要求,加緊研發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
一個背景是,在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也是保障糧食產量的重要來源。如何把這些分布零散、耕作不易的土地利用起來?
今年3月15日,《新聞聯播》播發了《小農機上山崗》新聞。
新聞中提到,由于普通農機很難爬上落差大的山坡,使得作業條件不好的丘陵地存在撂荒的風險。但種糧大戶李開勇今年有信心流轉這些耕地正是因為國家不斷加大小農機的推廣應用,讓它們不僅可以耕耘在廣袤的平原,也能爬坡過坎,開展全地形作業。
李開勇說,“以前耕一畝地,光耕地的成本就要四百塊錢,現在用機械,一畝地四五十塊錢成本就夠了。現在丘嶺地塊的小農機越來越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丘陵山區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
目前,各地正在出臺政策支持企業研發,讓更多的小農機翻山越嶺,助力丘陵山區每一畝耕地的收獲。
第二,劉國中強調,小農戶數量眾多是我國基本農情,必須做好面向千家萬戶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助力小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立足“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
近期,江蘇大學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教授、研究員張宗毅在《如何發揮好農業裝備在農業強國中的支撐作用》文章中提到,現代農業不僅需要良種、良法、良機、良田和信息化技術,還需要掌握這些先進生產要素的高素質農民。
文中還寫道:
“當前我國傳統小農戶從數量上還占絕大多數,全國2.07億農戶戶均經營規模不足10畝,規模農業經營戶只占1.92%;同時,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35歲及以下的占比不到20%,小學、初中教育程度占85.4%。這樣經營規模結構、年齡結構和受教育程度結構的農戶群體,他們在新技術、新裝備的學習掌握能力上受到一定限制,在市場規律把握和擴大再生產投資方面存在局限。”
就在5月12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做好2023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提到,組織開展重點區域產業帶頭人培訓行動。積極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人才振興,為每縣培養100—200名產業發展帶頭人。
資料|新華社 人民網 央視 農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