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河南衛視的一些特色節目堅持了一二十年??
拋開江蘇、浙江、湖南衛視這樣的一流衛視不講,作為二流電視機臺,河南衛視的一些老牌節目:華豫之門、梨園春、武林風、漢字英<愛尬聊_健康養生>雄、打漁曬網等多數是十幾年不停的節目,雖然算比較有特色的,但是真的是否有很多觀眾,外省人感覺與其他二流衛視相比如何?省內人心中如何評價?
U44658****37606 13小時前 如果是90前的河南及其周邊地區的小伙伴,應該還記得當年河南臺能把一檔傳統戲曲節目《梨園春》做到火爆成啥程度吧?在2001年除夕黃金檔,直接跟央視春晚叫板!年底連演三天戲,年三十晚上戲曲總決賽,和春晚同時間進行!盛況空前,我們那棟樓基本春晚時間都在看《梨園春》(我們家除了趙本山小品切回來,小品完立刻切回梨園春),記得最后總冠軍贏了一輛小轎車!!其實河南臺是第一批創立海選選秀節目的,在90年代開始就開啟全民海選唱戲、競賽打擂的形式,思維超前。不過他卻把這種形式用在了傳統文化類節目上。那時候經??吹缴綎|安徽江蘇河北湖北山西……甚至還有臺灣人不遠萬里跑到河南參賽唱豫劇,曾記得還有維吾爾族、朝鮮族、高山族優秀選手!一檔傳統戲劇節目硬是把河南傳統戲推向五湖四海。還專門設置“少兒組”擂臺打擂,把傳統戲劇的傳承從幼兒抓起。少兒組戲曲擂臺獲勝者《梨園春》還堅持送戲下鄉、深入新疆、甘肅等地搞專場演出。還曾經舉辦過“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50周年專場晚會,堅持辦“為人民大眾的藝術欄目”。那時候多少豫劇愛好者打心底里瞧不起京劇,”河南戲從來不用靠國家養著!“豫劇《朝陽溝》選段,維吾爾族姑娘唱豫劇,親家母對唱臺灣豫劇團《穆桂英》山寨招親,穆桂英靈動、楊宗??∏?strong>在《梨園春》帶動下,周邊省市也開始上馬同類傳統戲曲節目。比如安徽臺的《相約花戲樓》,還有山西臺的《走進大戲臺》。以至于后來芒果臺開始搞《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認為是抄《梨園春》的形式。~~~~~~~~~~~~~~~~~~~~~ 再比如,很多人都有耳聞的《武林風》。在00年代時期,中國傳統搏擊類賽事基本為空白,亂象叢生,當年坊間對傳統搏擊的質疑很嚴重。這下河南臺坐不住了,別的電視臺可以不出手,但自己不出手。不然你讓別人怎么看中原武學?怎么看少林寺?怎么看塔溝幾萬習武少年?怎么看中華搏擊?于是自己出山弄了個檔節目填補空白,收獲了一批觀眾,我們村好多老太太就是忠實粉絲——說是“這節目中,就愛看男滴對打、有男子大漢樣”……你要知道00年代是什么市場?正是海選選秀類節目蜂擁而上、小鮮肉 娘炮 反串現象、流量現象、飯圈現象開始出現、資本席卷文藝市場的時間點……然而河南臺依然在辦自己的土老帽節目,不山寨海外,全靠自己琢磨點子。~~~~~~~~~~~~~~~~~~~~~ 接著就有了河南臺的《漢字英雄》。在2013年前后,流量現象風起云涌,暑期檔歌唱類等選秀節目混戰扎堆、網紅經濟炙手可熱的時候。河南臺大約是覺得自己農耕形象也不適合搞那些洋氣、高大上的節目。于是覺得必須要提提傳統文化了,不能都去搞流行歌啊。這個事,你中原臺不搞,你讓老祖宗顏面往哪擱,甲骨文可是在你家躺著呢。于是乎《漢字英雄》又隆重登場。估計河南臺也沒想到這盤文化類節目的冷菜,居然也能成為觀眾網友們的最愛。收視率逐步上升,頻頻躋身全國收視前十,吸引了許許多多觀眾的注意。一度甚至沖擊各大歌曲類選秀熱播節目。群眾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而是沒有渠道和資源。另外,守著這么多古物古跡和歷史資源,河南臺在2004年率先搞古董鑒寶類節目來普及文物知識的節目《華豫之門》。還帶動了其他很多電視臺的相關節目出現。然而至今為止,河南臺也沒有因此買流量、變現網紅經濟,也許是不懂。就連這次除夕和元宵晚會的流量,也基本全靠群眾自發。~~~~~~~~~~~~~~~~~~~~~ 其實不單是河南一個臺,河南很多臺這種“接地氣”為群眾辦節目的臺風是一貫的。90-00年代的“河南臺都市頻道”,想必很多人也有印象。為了民生問題,不惜血本。比如當年的“黑磚窯”報道,就是河南臺的記者,打扮成要飯的智力殘障人員在火車站趴在地上要飯吃了一個月,讓自己故意被抓到黑磚窯里,九死一生,才把黑磚窯給報道出來。當年被都市頻道帶領,地方縣市臺也涌現一批為群眾解決民生的欄目?,F在河南廣播電視臺的《小莉幫忙》也繼承了當年的風格,關注民生問題。文化工作者不要把自己當成是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知道自己也是群眾的一員。再舉個小眾的例子。比如河南省魯山縣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天南地北魯山人》。應該算是國內原創第一檔”平凡人的節目”。河南外出人員多,這節目每期講述一個在五湖四海闖蕩的魯山人的故事,不需要你是人中龍鳳,只需要你兢兢業業,有拼搏的故事講給故鄉人聽,都可以主動聯系欄目組去采訪你做一期節目?!短炷系乇濒斏饺恕番F在節目已經做了上百期,講述了上百個鄉親們拼搏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全縣觀眾。節目主任張朝岑,也因此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在疫情期間,他利用節目的海內外老鄉資源為魯山縣籌措防疫物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節目主任張朝岑~~~~~~~~~~~~~~~~~~~~~~~~~~~~~沒有歐美日韓節目可供山寨模仿、沒有流量資本能夠套現獲利。還經常面臨經費緊張問題。河南的文藝工作者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堅持著。被抄襲也后知后覺,從不吱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畢竟文藝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
旅游行走過傷悲只是朦朧惜醉顏 13小時前 說兩個河南臺比較古老的電視節目吧,現在都沒有了一個是樂海沖浪,是一款音樂類的電視節目,我記得我上小學時候,我姐上初中時候,經常跟著我姐看這個節目,然后等她看完我占用電視玩我的小霸王。這是一款介紹流行音樂和打榜的音樂節目,80后的河南人肯定有一些印象,我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有黎明和F4,什么每周冠軍榜,熱播榜什么的,跟現在很多音樂推薦類節目差不多。這個會在每天中午吃飯時間播出,所以我們一般都是看著電視吃著飯,印象比較深。不知道后來為什么沒有了。第二個是蘿卜白菜,是一個娛樂類節目,也是那個年代的,好像是每周五晚上播出,大概8點左右,我還清晰的記得這個節目口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跟現在的快樂大本營差不多。這個界面是分兩個隊伍,蘿卜隊,白菜隊,然后兩個隊伍比拼,得獎那種。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每周我和我姐都會各自支持一個隊伍,然后看誰獲勝。因為是周五,可以看電視到很晚,而且作業都可以留到周末寫,所以我爸媽也不會管很嚴,現在想想真的是其樂融融。好像跑題了。河南臺我覺得最大特點就是接地氣,但又不是很土,很符合廣大人民的審美特點,做的節目都不是一些很洋氣的界面,都能讓普通群眾樂在其中。最近都在吐槽山東和陜西衛視,慶幸河南臺這方面還算不錯的,至少廣告和節目不是那個土。我覺得這個度把握的是最好的,既不是像湖南臺什么的那樣,節目都很洋氣高大上,不接地氣,又不是太接地氣反而很土,能讓廣大河南群眾都接受而且基本上沒受什么批評,一些推廣古老文化的節目也做的很好,河南臺我覺得挺不錯的了。
烈燭 13小時前 沒有人說河南公共頻道的《百姓調解》欄目嗎?這個欄目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不是把被調解人請到演播廳,而是由百姓調解員走到被調解人的家里進行調解。不管酷暑還是寒冬,一次調解長達一天很正常,有時還不止一次去。調解時也不是只聽當事人自己說,而是會到鄰居,同事,朋友處側面了解真實情況。最值得一提的是:百姓調解員的三觀是真的正,對于有家暴,賭博,酗酒等原則問題的家庭糾紛不會一味勸和,而是對有劣行者嚴厲批評。即使另一方選擇原諒,也會勸其在律師見證下簽署為期三月(也可能是半年)的觀察期協議,約定如若在期限之內再犯,同意離婚之類的。分寸很是得當。還有《小莉幫忙》,幫助普通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那些小莉說話真的有理有據,過后還會電話回訪。從中能學到不少知識和應對方法呢!
鯨嶼._064 13小時前 我想講一些比較久遠的往事,算是略談河南衛視沉寂多年的原因吧。前幾年,河南臺做某檔青少年國學類節目,節目編導親自去學校挨班選人,選出大概幾百位比較符合節目需要的,編導再一個一個和這些學生深入聊天,選出最適合節目錄制的幾位邀請他們去做節目。用心到什么地步呢?現在的編導依然對當年每個學生的特長和相處點滴如數家珍。最后,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性格、經歷給每位學生拍精致的小宣傳片,期期如此,人人如此。事實上要承認當時這些節目的收視率并不高,甚至只有本地人偶爾換臺能切到。說句沒人看也不過分,但是這不妨礙他們把這個孤獨的創作模式堅持了十年之久。時間快進到近些年,當各大衛視都向娛樂化進軍,開始著眼流量、廣告等更可觀更直接的利益因素時,河南衛視依然沒有選擇轉型。著名的綜藝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成語大會》其實都是后來者,開語言文字舞臺競技節目先河的是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和姊妹篇《成語英雄》。除此之外,《梨園春》也是中國戲曲類節目的領路人,《武林風》、文物鑒寶節目《華豫之門》,還有無贊助無流量純原創獨獨低收視的《少林英雄》質量一樣在線。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臺忽然運氣爆棚做出一檔火爆全國的傳統文化舞臺,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他們已經探索、學習、磕磕絆絆又孤獨地在文化舞臺上嘗試了成千上百次——這一次,只是厚積薄發,苦盡甘來。我想再補充兩個細節,在河南衛視今年的元宵奇妙夜上,特地安排了一個名為《五世請纓》的戲曲節目。原本只需一位佘太君表演,此番卻來了四位佘太君——邊境沖突中,犧牲了四位烈士。曲中有唱詞:
qkoufu248 13小時前 我是河南人,這個問題一定要回答。首先說一下,河南衛視的節目在河南人那里是非常非常非常受歡迎的!我最近關注的少了,至少前些年真的是這樣。 九幾年、兩千年的梨園春在河南的影響,不亞于05年的超級女聲、12年的中國好聲音在全國的影響。當時真的是男女老少都在看梨園春、談論梨園春,那時候舞臺上的擂主在河南也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武林風剛播的頭幾年也是這樣,我們都是每期必看。后來,到外省讀書,關注的少了,因為看電視少了。到了外省才知道別人都看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 但跟著看了幾次之后發現,這些臺的娛樂節目除了搞笑就是搞笑,沒有任何內涵。而河南衛視無論是梨園春、武林風還是華豫之門、漢字英雄,都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我覺得,河南衛視所產生的影響力,對文化傳承的作用,對觀眾文化水平的提升,要遠比這些娛樂衛視高的多!雖然他的全國收視率,趕不上這些娛樂衛視,但它的存在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價值。 用一句話總結,河南衛視的節目老百姓愛看,有文化、有底蘊、接地氣,所以才有生命力,才能辦二十幾年而不衰。 補充(給沒看過河南臺的知友):《梨園春》,戲曲類節目,有比賽有表演?!度A豫之門》,講中國傳統文化,當然也有鑒寶,品鑒古物。《武林風》,武術打擂及表演節目。《漢字英雄》,關于漢字的節目,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要豐富得多,不光是聽寫。
U44658****37606 13小時前 如果是90前的河南及其周邊地區的小伙伴,應該還記得當年河南臺能把一檔傳統戲曲節目《梨園春》做到火爆成啥程度吧?在2001年除夕黃金檔,直接跟央視春晚叫板!年底連演三天戲,年三十晚上戲曲總決賽,和春晚同時間進行!盛況空前,我們那棟樓基本春晚時間都在看《梨園春》(我們家除了趙本山小品切回來,小品完立刻切回梨園春),記得最后總冠軍贏了一輛小轎車!!其實河南臺是第一批創立海選選秀節目的,在90年代開始就開啟全民海選唱戲、競賽打擂的形式,思維超前。不過他卻把這種形式用在了傳統文化類節目上。那時候經??吹缴綎|安徽江蘇河北湖北山西……甚至還有臺灣人不遠萬里跑到河南參賽唱豫劇,曾記得還有維吾爾族、朝鮮族、高山族優秀選手!一檔傳統戲劇節目硬是把河南傳統戲推向五湖四海。還專門設置“少兒組”擂臺打擂,把傳統戲劇的傳承從幼兒抓起。少兒組戲曲擂臺獲勝者《梨園春》還堅持送戲下鄉、深入新疆、甘肅等地搞專場演出。還曾經舉辦過“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50周年專場晚會,堅持辦“為人民大眾的藝術欄目”。那時候多少豫劇愛好者打心底里瞧不起京劇,”河南戲從來不用靠國家養著!“豫劇《朝陽溝》選段,維吾爾族姑娘唱豫劇,親家母對唱臺灣豫劇團《穆桂英》山寨招親,穆桂英靈動、楊宗??∏?strong>在《梨園春》帶動下,周邊省市也開始上馬同類傳統戲曲節目。比如安徽臺的《相約花戲樓》,還有山西臺的《走進大戲臺》。以至于后來芒果臺開始搞《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認為是抄《梨園春》的形式。~~~~~~~~~~~~~~~~~~~~~ 再比如,很多人都有耳聞的《武林風》。在00年代時期,中國傳統搏擊類賽事基本為空白,亂象叢生,當年坊間對傳統搏擊的質疑很嚴重。這下河南臺坐不住了,別的電視臺可以不出手,但自己不出手。不然你讓別人怎么看中原武學?怎么看少林寺?怎么看塔溝幾萬習武少年?怎么看中華搏擊?于是自己出山弄了個檔節目填補空白,收獲了一批觀眾,我們村好多老太太就是忠實粉絲——說是“這節目中,就愛看男滴對打、有男子大漢樣”……你要知道00年代是什么市場?正是海選選秀類節目蜂擁而上、小鮮肉 娘炮 反串現象、流量現象、飯圈現象開始出現、資本席卷文藝市場的時間點……然而河南臺依然在辦自己的土老帽節目,不山寨海外,全靠自己琢磨點子。~~~~~~~~~~~~~~~~~~~~~ 接著就有了河南臺的《漢字英雄》。在2013年前后,流量現象風起云涌,暑期檔歌唱類等選秀節目混戰扎堆、網紅經濟炙手可熱的時候。河南臺大約是覺得自己農耕形象也不適合搞那些洋氣、高大上的節目。于是覺得必須要提提傳統文化了,不能都去搞流行歌啊。這個事,你中原臺不搞,你讓老祖宗顏面往哪擱,甲骨文可是在你家躺著呢。于是乎《漢字英雄》又隆重登場。估計河南臺也沒想到這盤文化類節目的冷菜,居然也能成為觀眾網友們的最愛。收視率逐步上升,頻頻躋身全國收視前十,吸引了許許多多觀眾的注意。一度甚至沖擊各大歌曲類選秀熱播節目。群眾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而是沒有渠道和資源。另外,守著這么多古物古跡和歷史資源,河南臺在2004年率先搞古董鑒寶類節目來普及文物知識的節目《華豫之門》。還帶動了其他很多電視臺的相關節目出現。然而至今為止,河南臺也沒有因此買流量、變現網紅經濟,也許是不懂。就連這次除夕和元宵晚會的流量,也基本全靠群眾自發。~~~~~~~~~~~~~~~~~~~~~ 其實不單是河南一個臺,河南很多臺這種“接地氣”為群眾辦節目的臺風是一貫的。90-00年代的“河南臺都市頻道”,想必很多人也有印象。為了民生問題,不惜血本。比如當年的“黑磚窯”報道,就是河南臺的記者,打扮成要飯的智力殘障人員在火車站趴在地上要飯吃了一個月,讓自己故意被抓到黑磚窯里,九死一生,才把黑磚窯給報道出來。當年被都市頻道帶領,地方縣市臺也涌現一批為群眾解決民生的欄目?,F在河南廣播電視臺的《小莉幫忙》也繼承了當年的風格,關注民生問題。文化工作者不要把自己當成是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知道自己也是群眾的一員。再舉個小眾的例子。比如河南省魯山縣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天南地北魯山人》。應該算是國內原創第一檔”平凡人的節目”。河南外出人員多,這節目每期講述一個在五湖四海闖蕩的魯山人的故事,不需要你是人中龍鳳,只需要你兢兢業業,有拼搏的故事講給故鄉人聽,都可以主動聯系欄目組去采訪你做一期節目?!短炷系乇濒斏饺恕番F在節目已經做了上百期,講述了上百個鄉親們拼搏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全縣觀眾。節目主任張朝岑,也因此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在疫情期間,他利用節目的海內外老鄉資源為魯山縣籌措防疫物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節目主任張朝岑~~~~~~~~~~~~~~~~~~~~~~~~~~~~~沒有歐美日韓節目可供山寨模仿、沒有流量資本能夠套現獲利。還經常面臨經費緊張問題。河南的文藝工作者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堅持著。被抄襲也后知后覺,從不吱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畢竟文藝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
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5)
旅游行走過傷悲只是朦朧惜醉顏 13小時前 說兩個河南臺比較古老的電視節目吧,現在都沒有了一個是樂海沖浪,是一款音樂類的電視節目,我記得我上小學時候,我姐上初中時候,經常跟著我姐看這個節目,然后等她看完我占用電視玩我的小霸王。這是一款介紹流行音樂和打榜的音樂節目,80后的河南人肯定有一些印象,我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有黎明和F4,什么每周冠軍榜,熱播榜什么的,跟現在很多音樂推薦類節目差不多。這個會在每天中午吃飯時間播出,所以我們一般都是看著電視吃著飯,印象比較深。不知道后來為什么沒有了。第二個是蘿卜白菜,是一個娛樂類節目,也是那個年代的,好像是每周五晚上播出,大概8點左右,我還清晰的記得這個節目口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跟現在的快樂大本營差不多。這個界面是分兩個隊伍,蘿卜隊,白菜隊,然后兩個隊伍比拼,得獎那種。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每周我和我姐都會各自支持一個隊伍,然后看誰獲勝。因為是周五,可以看電視到很晚,而且作業都可以留到周末寫,所以我爸媽也不會管很嚴,現在想想真的是其樂融融。好像跑題了。河南臺我覺得最大特點就是接地氣,但又不是很土,很符合廣大人民的審美特點,做的節目都不是一些很洋氣的界面,都能讓普通群眾樂在其中。最近都在吐槽山東和陜西衛視,慶幸河南臺這方面還算不錯的,至少廣告和節目不是那個土。我覺得這個度把握的是最好的,既不是像湖南臺什么的那樣,節目都很洋氣高大上,不接地氣,又不是太接地氣反而很土,能讓廣大河南群眾都接受而且基本上沒受什么批評,一些推廣古老文化的節目也做的很好,河南臺我覺得挺不錯的了。
烈燭 13小時前 沒有人說河南公共頻道的《百姓調解》欄目嗎?這個欄目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不是把被調解人請到演播廳,而是由百姓調解員走到被調解人的家里進行調解。不管酷暑還是寒冬,一次調解長達一天很正常,有時還不止一次去。調解時也不是只聽當事人自己說,而是會到鄰居,同事,朋友處側面了解真實情況。最值得一提的是:百姓調解員的三觀是真的正,對于有家暴,賭博,酗酒等原則問題的家庭糾紛不會一味勸和,而是對有劣行者嚴厲批評。即使另一方選擇原諒,也會勸其在律師見證下簽署為期三月(也可能是半年)的觀察期協議,約定如若在期限之內再犯,同意離婚之類的。分寸很是得當。還有《小莉幫忙》,幫助普通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那些小莉說話真的有理有據,過后還會電話回訪。從中能學到不少知識和應對方法呢!
鯨嶼._064 13小時前 我想講一些比較久遠的往事,算是略談河南衛視沉寂多年的原因吧。前幾年,河南臺做某檔青少年國學類節目,節目編導親自去學校挨班選人,選出大概幾百位比較符合節目需要的,編導再一個一個和這些學生深入聊天,選出最適合節目錄制的幾位邀請他們去做節目。用心到什么地步呢?現在的編導依然對當年每個學生的特長和相處點滴如數家珍。最后,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性格、經歷給每位學生拍精致的小宣傳片,期期如此,人人如此。事實上要承認當時這些節目的收視率并不高,甚至只有本地人偶爾換臺能切到。說句沒人看也不過分,但是這不妨礙他們把這個孤獨的創作模式堅持了十年之久。時間快進到近些年,當各大衛視都向娛樂化進軍,開始著眼流量、廣告等更可觀更直接的利益因素時,河南衛視依然沒有選擇轉型。著名的綜藝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成語大會》其實都是后來者,開語言文字舞臺競技節目先河的是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和姊妹篇《成語英雄》。除此之外,《梨園春》也是中國戲曲類節目的領路人,《武林風》、文物鑒寶節目《華豫之門》,還有無贊助無流量純原創獨獨低收視的《少林英雄》質量一樣在線。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臺忽然運氣爆棚做出一檔火爆全國的傳統文化舞臺,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他們已經探索、學習、磕磕絆絆又孤獨地在文化舞臺上嘗試了成千上百次——這一次,只是厚積薄發,苦盡甘來。我想再補充兩個細節,在河南衛視今年的元宵奇妙夜上,特地安排了一個名為《五世請纓》的戲曲節目。原本只需一位佘太君表演,此番卻來了四位佘太君——邊境沖突中,犧牲了四位烈士。曲中有唱詞:
“年少人盼的是立功邊境,年老人我喜的是啊,一門忠貞”那是其中兩位犧牲的河南籍烈士,肖思遠和王焯冉,家鄉沒有忘記他們。在這個千燈輝映的場景里,橋中央兩盞燈籠黯淡,正是為兩位烈士而滅。第二,河南臺即使在《唐宮夜宴》爆紅后,加急趕制的《元宵奇妙夜》和一眾彩蛋視頻依然緊緊圍繞著本土文化。有唐宮小姐姐跳舞打卡河南省各個著名景點,還干脆直接把拍攝地安在了登封觀星臺、洛陽明堂、應天門、河南博物院。人在畫中游游的是開封盛景《清明上河圖》,想給自家寶藏網紅省河南正名的“野心”躍然屏幕上。這又是一個可愛的“夾帶私貨”行為。所以,河南臺有兩次轉型的機會。第一次,跟隨各大衛視走向娛樂和流量的路線;第二次,是爆紅后明明可以選擇迎合更大觀眾群體的愛好,追逐熱點潮流,而不是執著于本土。但是他們都沒有。正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頂著娛樂化賺快錢的大潮,背負著長久以來的地域歧視,一個曾經沒有話語權也沒有收視的地方臺,還是毅然選擇做繁華演藝行業的逆行者。我覺得在當代傳媒影視行業依然能看到這樣一個團隊,這樣一群人,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幸運和希望。河南衛視今年的苦盡甘來,最大的益處并不是節目本身,而是證明了當代觀眾的主流審美依然是健全和理智的,以心血澆灌的影視文化和作品,即使一無所有,也總有得到關注的一刻。證明了“傳統文化+舞臺”形式最重要的并不是“舞臺”而是“文化”。證明了傳統文化綜藝化是完全可行的一件事。不僅能做,還能做得舉國喝彩。這怎么能不讓人大稱快慰呢。<hr/>害,看了看評論蠻感動的,謝我的大可不必鴨。昨晚有感而發,寫完才發現原來是五年前的問題了。河南衛視在五年前就被這樣零星的關注過,今我來思,他們又堅持了一個五年。有此『快慰』的想法是因為我也是影視傳媒專業在讀的大學生,我不知道何時流量、收視成了專業內逃不開的話題,成了從業者競相追逐的對象。但我記得我們的教科書上明明告訴我們,要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啊。所以,河南衛視的堅持,對我個人的影響很大,對影視行業所有理想主義者的影響都很大。他們告訴我,沉下心來做好藝術,還有希望。這個領域還沒有完全被快餐式作品裹挾,我們的觀眾依然期待真正的好作品。所以,應該是我感謝你們鴨!(比心心)
qkoufu248 13小時前 我是河南人,這個問題一定要回答。首先說一下,河南衛視的節目在河南人那里是非常非常非常受歡迎的!我最近關注的少了,至少前些年真的是這樣。 九幾年、兩千年的梨園春在河南的影響,不亞于05年的超級女聲、12年的中國好聲音在全國的影響。當時真的是男女老少都在看梨園春、談論梨園春,那時候舞臺上的擂主在河南也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武林風剛播的頭幾年也是這樣,我們都是每期必看。后來,到外省讀書,關注的少了,因為看電視少了。到了外省才知道別人都看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 但跟著看了幾次之后發現,這些臺的娛樂節目除了搞笑就是搞笑,沒有任何內涵。而河南衛視無論是梨園春、武林風還是華豫之門、漢字英雄,都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我覺得,河南衛視所產生的影響力,對文化傳承的作用,對觀眾文化水平的提升,要遠比這些娛樂衛視高的多!雖然他的全國收視率,趕不上這些娛樂衛視,但它的存在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價值。 用一句話總結,河南衛視的節目老百姓愛看,有文化、有底蘊、接地氣,所以才有生命力,才能辦二十幾年而不衰。 補充(給沒看過河南臺的知友):《梨園春》,戲曲類節目,有比賽有表演?!度A豫之門》,講中國傳統文化,當然也有鑒寶,品鑒古物。《武林風》,武術打擂及表演節目。《漢字英雄》,關于漢字的節目,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要豐富得多,不光是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