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鍵節點達成“五項共識”后 美方能否用誠意回應善意??
澎湃新聞消息,由于美方對“氣球”事件過度反應以及一系列缺乏“誠意”的舉動,其原計劃于今年2月推進的國務卿布林肯訪華計劃被一再擱置。當他6月18日上午抵京時,中美關系也同時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上,正如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所說,“當前,中美關系處在建交以來的最低谷”。
2023年6月18日,北京,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與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談前握手。
又一次站到十字路口的中美兩國,是選擇對話還是對抗、合作還是沖突?在布林肯訪華的兩天里,不難總結出中美雙方都給出了共同的答案:回到并落實兩國元首去年11月巴厘島會晤時達成的重要共識。不僅如此,備受矚目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19日下午在北京禮節性會見布林肯,并對中美會談給予一定積極評價,這是中方以禮相待,展現善意,就好像會見時擺放在會見桌中央盛開的荷花那樣,各方期待中美兩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2023年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駐華大使館舉行訪華記者會,60余家中外媒體現場出席。視覺中國 圖
當然,一次訪問無法根本化解中美在不同問題領域的分歧,也無法讓中美關系立時三刻回歸正軌。接下來,兩國關系怎么走,關鍵還要看美方能否用“誠意”回應中方的“善意”,端正對華認知,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以及重大關切上的底線、紅線,把表態落實到行動上來。
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6月19日晚在介紹布林肯訪華的相關情況時也表示,當務之急是把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共識真正落到實處,根本遵循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這也應該是雙方共同堅持的精神、共同守住的底線、共同追求的目標。
中方以禮相待
過去兩天,包括中國領導人在內的多名中方高級官員會見布林肯。在當前中美關系遭遇困難的情況下,作出這樣的安排充分顯示出中方以禮相待。
不言而喻,其中最高領導人是否會見布林肯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部分外媒也將這次會見作為衡量布林肯此訪成果的要素,甚至將其視為中美兩國元首今年能否在一些多邊峰會上會面的“風向標”。正如此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指出,布林肯及美方官員目前正密切關注中方領導人是否會出席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APEC峰會。
<愛尬聊_健康養生>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美國國務院網站19日早些時候更新的布林肯當日日程中,并未包含習近平主席會見布林肯這一事項。直到19日下午4時左右,中國官方媒體才宣布習近平主席將會見布林肯的消息,足可見雙方的考量與用心。用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的話來說,習近平主席是“禮節性會見”布林肯,高屋建瓴闡明對穩定發展中美關系的原則立場,提出戰略性、指導性意見。
此外,訪問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會見布林肯國務卿,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同布林肯舉行會談。值得一提的是,秦剛與布林肯18日的會談持續5個半小時,雙方還舉行了工作晚餐。對此,吳心伯分析稱,外交訪問能夠談到5個多小時算得上是“長時間”,過去像這種會談兩至三小時較為多見。這次對話也是實質性的,不僅是雙方各自亮觀點、立場,而是真正深入討論中美關系的原則、目標和一些具體問題。
五項“雙方同意”
在秦剛同布林肯舉行會談的新聞稿件中明確列出了五項“雙方同意”。楊濤也對此予以肯定評價,稱雙方達成了一些“積極”共識和成果。同樣,布林肯也用“積極”一詞總結了其訪華成果,他在6月19日美駐華大使館舉行的記者會上稱,“在過去兩天里,我們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積極的一步”。
在中美達成的共識中,最重要的一條是,“雙方同意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時確定的共識,回到會晤確定的議程。”與之呼應,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6月18日也在社交平臺上傳秦剛與布林肯在北京會談前握手的照片,并專門配文稱,“期望此次會面能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兩國元首去年在巴厘島會晤時達成的共識。”
除此之外,雙方還同意保持高層交往、同意繼續推進中美關系指導原則磋商、同意繼續推進中美聯合工作組磋商、同意鼓勵擴大兩國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間客運航班進行積極探討。
具體來看,在高層交往方面,楊濤表示,雙方同意按照兩國元首共識保持高層交往,布林肯國務卿邀請秦剛國務委員兼外長訪美,秦剛表示愿在雙方方便時訪美。布林肯也在記者會上介紹稱,未來幾周,將陸續會有其他美國高級官員訪華。據美國媒體此前報道,美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以及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都在近段時間的訪華計劃名單之上。
在便利兩國人文交流方面,楊濤介紹道,雙方同意鼓勵擴大兩國人文和教育交流,均致力于增加中美之間的客運航班,歡迎更多對方國家學生、學者、工商界人士互訪,愿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布林肯在記者會上也進一步表示,“中美雙方討論了加強教育交流,承諾努力增加兩國之間的直航”。此前,吳心伯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提到,美國交通部長或也將訪華,商量中美之間直航航班的問題。另據美國媒體報道,一位美高級官員告訴隨行采訪記者,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兩國在為對方記者發放簽證的議題上取得一些進展。
美方是否言行一致很關鍵
盡管在布林肯訪華期間,中美就部分問題達成共識,但兩國關系能否真正止跌企穩、重回正軌,關鍵要看美方能否將作出的表態落實到行動中去,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
從今年年初“氣球”事件發生到布林肯訪華前的這段時間里,美方曾多次呼吁,中美要開展對話溝通,要為中美關系加“護欄”。實際上,中方對話溝通的大門是敞開的,兩國的溝通也未曾中斷。但問題就在于,美方不能一邊講溝通、一邊損害中方利益,說一套、做一套,不能為了溝通而溝通,更不能“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對話”,這樣的溝通不僅沒有實際效果,也無法解決雙方的關切。
布林肯在華訪問期間多次提及“溝通”的必要性。例如,期待同中方“保持暢通溝通”,負責任地管控分歧,尋求對話交流合作。同時,他也重申美方將遵守拜登總統作出的承諾“四不一無意”: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制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
對于中方而言,兩國之間下一步繼續開展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美方能否將上述拜登總統作出的積極表態落到實處,扭轉自身的抱持錯誤對華認知,同中方相向而行,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停止對華遏制打壓,做到言行一致。在與布林肯會談中,中方也闡明了在各個具體領域的嚴正立場,提出明確要求,這包括在臺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科技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尊重中方底線,其中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最重大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中美關系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狀態下,美方還應認真從“氣球”事件及其“余波”中吸取經驗教訓。楊濤19日晚表示,美方應秉持客觀理性的對華認知,與中方相向而行,維護好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冷靜、專業、理性處理意外偶發事件,共同管控分歧,避免戰略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