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多了一個新身份?
北京青年報—政知道消息,據新華社報道,8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人大中澳議會交流機制主席鐵凝在京會見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傅關漢。
雙方就中澳關系發展、兩國立法機構交往等交換了意見。
上述消息顯示,鐵凝已任“全國人大中澳議會交流機制主席”。
新身份
官方簡歷顯示,鐵凝,女,漢族,1957年9月生,河北趙縣人,1975年7月參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
她現任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這是鐵凝首次以全國人大中澳議會交流機制主席的身份亮相。
全國人大的定期交流機制到底是什么?
政知君了解到,定期交流機制,是人大對外工作的特有優勢。
這一機制是全國人大保持與主要國家議會和國際議會組織間對話溝通的一項開創性舉措。
1981年,全國人大與歐洲議會建立交流機制,這是全國人大首度與外國議會建立交流機制。
2008年,新華社刊文稱,中國與其他國家議會定期交流“著力形成機制,觸及實質問題,注重實際效果”。
當時,有媒體評價稱,與各國建立議會定期交流機制正成為中國“議會外交”的一個新突破點。
這些年來,議會交流機制不斷擴大。
今年3月,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栗戰書在作報告時提到,全國人大與21個國家議會和歐洲議會建立了定期交流機制和政治對話機制,同16個國家議會和歐洲議會舉行35次機制交流會議,實現了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溝通
政知君注意到,全國人大和澳大利亞議會建立定期交流機制的時間是在2006年。
2006年8月,中國全國人大與澳大利亞議會眾議院在北京簽署了建立兩國議會定期交流機制的諒解備忘錄。
2007年5月30日,中國全國人大與澳大利亞議會眾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一次會議在堪培拉舉行。
當時,中方代表團成員與澳大利亞議會眾議院各委員會負責人及重要議員就中澳關系、臺灣問題、議會交流、能源環保、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定期<愛尬聊_百科知識>交流機制的背后,體現了兩個字——溝通。
2015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曹衛洲曾撰文提到,定期交流機制是全國人大與外國議會加強戰略對話、深化務實合作的重要平臺。
“確保了全國人大與有關國家議會的交往不因議會換屆而中斷,不因領導人更迭而改變,保證了議會交往的連續性,豐富了議會交往的內涵,為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作出了積極貢獻。”
恢復各領域、各層級交往合作
政知君注意到,中澳關系備受外界關注。
2022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厘島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
習近平指出,中澳關系曾長期走在中國同發達國家關系前列,值得雙方珍惜。過去幾年,中澳關系遇到困難,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他說,中澳兩國同為亞太地區重要國家,應該改善、維護、發展好兩國關系,這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
2022年12月,外長王毅同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舉行第六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
會談后,雙方發表了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成果聯合聲明,同意中澳關系應符合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定位,將保持高層交往,啟動或重啟雙邊關系、經貿、地區和國際問題等領域對話溝通,支持兩國人文交流。
7月13日,王毅在雅加達應約會見黃英賢。
王毅說,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澳關系止跌回穩,得到改善和發展。
王毅說,雙方應維護好、鞏固好當前良好勢頭,使中澳關系繼續走穩、走實、走遠。
“要落實好兩國領導人共識,恢復各領域、各層級交往合作,增進理解互信。”
他還提到,雙方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妥善處理分歧,培育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友好氛圍,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