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有不愿撤離的群眾 有人救災、有人擺拍?
上觀新聞消息,暴雨侵襲京津冀。百年不遇自然災害帶來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救援挑戰。對于北方來說,洪災是相對陌生的場景。面對災害,專業的自救意識、救援能力與救災秩序尤為關鍵。
8月5日凌晨,我們聯系上了剛剛從涿州洪災現場撤離、尚在返程路途中的子鵲救援隊。這支來自上海的民間救援力量,參與了此次洪災中許多核心攻堅任務。回想起浸泡在水中等待救援的城市與村莊,他們有許多來自救災現場的經驗與觀察。
以下是子鵲救援隊隊員洪運寅的講述。
講述人:洪運寅 37歲 子鵲救援隊創始人之一
地形、水流、雜物考驗救援專業技術
我們從7月下旬一直密切關注北方的暴雨情況,時刻關注氣象云圖,也咨詢了一些專家,準備隨時出發。7月31日上午10點半,大家在線上開了個簡短的會議,決定當天出發。隨后是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動員隊員、整理裝備、向上級部門報備等等。
下午5點半,我們的第一輛車搭載了3名救援隊員,帶了兩艘沖鋒舟、兩個30匹的船外機出發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30匹是這種規模救災的基本線。在現場,我們發現低于30匹的船外機基本無法工作。在第一輛車上,我們還帶了醫療裝備、水和干糧。
救援裝備。受訪者供圖
我所搭載的第二輛車是下午7點出發,也是3個人。此外,我們還有一個隊員從石家莊出發。這一次我們一共派出了7個人,統計下來3天一共救援了318名受災人員。
路上開了20多個小時,8月1日下午不到2點,我們抵達涿州,立即進入現場救援。第一個需要攻堅的點是涿州市桃園區一個木材廠。
當天從早上七八點開始,就有比我們更早抵達的救援隊想要進入救援,但是一直到我們抵達都沒拿下。我數了一下,當時其他救援隊為了進入這個木材廠,損壞的艇大概就有六七艘。
之所以這么艱難,有很多因素。地形、水流、雜物都非常考驗救援的專業技術。涿州本身算是旱地,這樣規模的暴雨洪災非常罕見,許多人對洪災沒什么概念,在應對上也缺乏經驗。
在現場救援的主要工具是沖鋒舟。在城市洪澇區域,渾濁的泥漿水中會有各種雜物,非常容易劃破沖鋒舟。我們在現場發現,最深的區域水深有20米,許多電線桿都在水下,非常容易損壞船外機,一旦損壞,動力系統就無法工作。
由于我們隊伍水上救援的專業經驗相對豐富,所以順利救出了木材廠的被困人員,一共18個人。當時他們已經全部爬到了彩鋼板搭建的廠房房頂了,而水面距離整個人字形房頂最高處只有二三十厘米。
救災現場。受訪者供圖
有了這次經驗,從第二天開始,在當地的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去了許多相對復雜的救援現場。
第二天我們去的一個重要點位是碼頭鎮。當地發生災害后已經斷水斷電斷通信好幾天了,情況非常急迫。這個地方的最大難點在于,受災區域的地形類似于一個靶子,水流是一圈一圈擴散開的。對我們來說,很多地方的水深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深度,對救援車輛來說太深無法駛入,對救援的船來說又太淺,一不小心就容易發生船底摩擦,被劃破。
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偵察地形,一點點推進,逐步靠近中心區域。在向碼頭鎮鎮中心突進的過程中,我們一路上還救援了不少緊急的被困人員,有些掛在樹上,有些抱在電線桿上。
后來我們才知道,掛在樹上的那位,也是當地老百姓,他自己找了沖鋒舟、船外機想回鎮里救人。但讓我有點哭笑不得的是,他本人甚至不會游泳。我想他也是心地善良、救人心切,在那樣的洪水之中,能不顧自己安危去救人還是很令人觸動的。
由于地形復雜,我們在碼頭鎮花費了整整半天,一共救援了10個人。
接下來去的一處地方是刁窩鎮。這里的復雜之處在于,在這個鎮子的主干道兩側分布著3個村子,鎮子上還有一條河流。主干道的水流相對平靜,但靠近河流地方,兩側會形成兩個不同方向水流,整個救援區域,形成了一個三明治一樣的三層水流。河流本身向左流,河流的兩側水流則向右。
在這樣復雜的水流中,是非常考驗救援力量專業性的。最終,我們也花了很大力氣,終于打通了一條救援道路,相當于啃下了最硬的一塊骨頭,讓更多救援力量能夠進入,我們就輾轉去下個點位了。
這其中,水上救援的駕船技術尤為重要。因為洪水渾濁,完全看不清水下情況,有時候碰到障礙物,你只能依靠水面的情況去判斷障礙物大小,并且迅速決定如何處理。一方面要避開障礙物,另一方面要判斷水流方向,合理發力,否則船本身也容易受損。船外發動機抬一下、壓一下,操作的幅度非常依靠經驗。
我們這支救援力量雖然人數不多,但專業能力還是非常過硬的,尤其是我們的水域救援能力,我們這次來駕船的隊員利用自己去國外考過IRIA的證書,在救援實踐中是非常關鍵的優勢。
救災現場圖片來源:解放日報社
有人救災,有人擺拍
<愛尬聊_尬聊生活>我記得第一天我們去攻堅的時候,有個來救援的朋友,因為技術原因,帶來的6艘船都在木材廠那里損壞了,只能依靠車輛來協助我們送補給物資,也算做了一些貢獻。
如果只是缺乏經驗、技術,大家可以互相幫忙。可是在救援現場,我也看到過有號稱來救援的人,帶了一艘只能乘坐4個人的小船,一個駕駛手,一個操作手,還特地帶了一個人專門拍攝,留給救援的就一個位置。什么沒干,先把機位放好,擺出一副正在救人的樣子。看到這樣的場面,確實容易生氣。
由于受災區域通訊中斷,對于許多老年群體聚居的社區來說,會更艱難一些。父母困在樓里,子女會非常著急,有時候情緒激動,每個人都希望救援力量趕緊去救自己的家人。但事實上,這反而容易給救援帶來困難,我們首先要確保救援通道的順暢。
后來大家想了個辦法,就是組織這些家屬當向導,有秩序地引導外地來的救援力量進入災區。一方面疏解家屬的情緒,另一方面也有效地為救援提供了支持。
北方洪災罕見,很多老人收到了轉移的通知,可能也沒有能力預判自己的處境,覺得不會有太大問題,所以盡管當地確實已經有預案,比如組織群眾轉移到一些場館,但依然有人不愿意離開。
有件事讓我印象很深。我們在刁窩鎮救援時,有一處是一個鄉政府的辦公樓,幾十個工作人員困在樓里。洪水從辦公樓背后來得又猛又急,一堵墻已經被沖垮了。我們把他們一一救出之后,遞了水,大家節約物資,四五個人分了一瓶。
一到安全地帶,這些鄉政府的工作人員沒有片刻休息,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非常有序地去組織救援群眾。我看到他們這樣的狀態,其實特別感動,他們自己也是剛剛被救出的災民。
現在回想,有幾點經驗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是,不要倔。我們在現場還是會看到一些不愿撤離的群眾。有個七十多歲的大爺,最后是被他兒子拖著撤離的。其次,還是需要有一些自救的意識和知識,家里記得存一些飲用水。還有一點,不要擅自行動,不要做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我們有一天在水里發現一個人,他竟然打算游泳去上班。游到一半,發現不行,只能把自己掛在電線桿上,等待救援。水已經漫過下巴了,還想著去上班。我們看著都挺難受的。
大型救援,沒有誰可以獨自把事情干完
從救援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專業程度,救援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不管是在技術、裝備,還是個人防護方面,都需要更專業的狀態。
抵達涿州前,我們在距離目的地還有100公里時候,就把所有的救援服裝、裝備都穿好了。3毫米膠衣在這么熱的天穿在身上,即便在空調房里都是非常悶熱的。我在救援現場看,幾乎沒有人這么穿,但事實上,在救援現場,特別是在城市里,具有危險性的雜物是非常多的,如果不這么穿,玻璃、家具、電線……各種雜物都有可能帶來重傷。而且泡在水中,傷口一旦感染,后果可能更嚴重。
救援服裝、裝備是重要的。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在現場時,各個隊伍之間的配合也很重要。救援結束之后,我自己在朋友圈里感謝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其他救援隊伍的力量。在這樣的大型救援,沒有誰可以獨自把所有事情干完。我們這次配合的幾支隊伍還是挺給力的。如果能在專業術語、手勢方面再統一一下,溝通效率會更高。
我們自己團隊下一步可能會想辦法加強救援現場內部通訊的綜合能力吧,要研究一下如何在現場加一個小型基站或者中繼,來確保隊伍內部通聯。
救援時保持信息通暢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除了現場通信,我們發現這次很多災害求助信息,會有一些志愿者在網絡上收集,再給到救援力量。這個流程、手段、平臺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如果能有一個大型網絡平臺統籌,通過技術手段做一些去重的工作,也能提升救援效率。
這次救援的經歷中,有幾個場景一直在我腦子里反復出現。我們的隊員當時救出一家三口,孩子的書包里是父母給孩子裝的面包餅干。小姑娘被救出來之后就問我們的隊員,“哥哥你餓不餓呀?”上岸之后把自己書包的食物嘩啦嘩啦全部倒出來拿給我們。還有一個老奶奶,知道我們馬上要去下一個救災點,把自己烙好的油餅拿給我們,說:“可能不怎么好吃,但油肯定是干凈的。”還有位當地的朋友,把自己的無人機拿出來,主動幫我們用無人機偵查路線。機器差點飛沒電掉落,好在最后找到了。
就是這些讓人覺得很感動的細節,讓我們對這個陌生地方建立了感情。回來的路上,我還收到涿州統戰部的工作人員向我發來的求助信息。當地現在進入災后清淤、賑濟階段,需要清淤用品、消殺用品,小到膠鞋、鐵鍬、大掃把,大到發電機、污水泵、鏟車都是當地急需的物資,如果大家有資源有余力的,也希望能夠再幫幫他們。
救災現場。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