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就“停火4小時”出爾反爾 有何玄機??
深圳衛視-直新聞 消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1月10日確認,以軍在加沙地帶將進行了戰術性局部暫停。這是新一輪巴以沖突以來,以軍方首次正式在加沙地帶實施人道主義暫停,美國總統拜登稱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此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公開宣布,以色列已經同意在每天在加沙地帶北部的選定地區暫停其行動4小時,每次將提前3小時通知。柯比稱,這將給予加沙平民安全撤離到南部、購買食物藥品、就醫、探親或在社區內以其他方式活動的時間。
然而僅僅數小時后,以色列政府就反悔了。《華爾街日報》稱,以色列政府表示,以色列拒絕就人道主義暫停轟炸的時間長度作出承諾,不會像美國所說的那樣承諾每天停火4小時。
以色列一開始同意每天停火4小時的原因
按美國白宮的說法,以色列是同意每天停火4小時的。那么以色列為何后來又迅速反悔?
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開始同意人道主義暫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高漲的國際壓力。
目前加沙地帶的平民死亡已經過萬,一半以上是婦女兒童,引發國際輿論強烈不滿。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明顯出了問題,他敦促以色列充分尊重戰爭法。不僅各個伊斯蘭國家不斷爆發各種反對以色列的游行,就是在西方國家內部,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也持續不斷。
而對美國和以色列來說,最大的國際壓力其實來自歐洲。由法國總統馬克龍倡議召開的支援加沙平民國際人道主義會議11月9日在巴黎舉行。馬克龍在致辭中呼吁在該地區盡快實現人道主義停火,并實現最終停火。要知道此前聯大要求巴以停火的投票中,法國是七國集團中唯一投贊成票的。參會名單也有巴勒斯坦這個當事國,有約旦、埃及等中東國家,還有希臘、盧森堡等歐洲國家,中國也參會,還有聯合國、歐盟、阿盟、非盟、海合會等國際組織,但是以色列、美國和英國都沒有參加。可見隨著美國、以色列犯眾怒后,馬克龍想通過出面召集會議,支持歐洲戰略自主的意味明顯。
此前,比利時副首相佩特拉德敘特公開呼吁比利時聯邦政府對以色列實施制裁,并調查在加沙地帶的醫院和難民營遭受炸彈轟炸的事件。德敘特說,炸彈雨是不人道的。很明顯,以色列并不在乎國際上對停火的要求。這是本輪巴以沖突以來,首次有西方政客敢于破天荒地呼吁制裁以色列,代表歐洲態度的某種變化。而比利時雖是小國,但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可是歐盟總部所在地。美國和以色列再不作出點樣子籠絡人心,就真的會出現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外交之外,人道主義暫停也有軍事上的實際考慮。
以軍不好說的秘密,就是彈藥不足的問題,隨著一個月的高強度沖突,以軍的庫存消耗也差不多了,急需美國補充。而停火4小時既挽回點名聲,又可以名正言順地減少彈藥的使用,讓見底的庫存不至于消耗太快。
最后一點原因就是,此舉不過是將以色列曾做過的事情正規化、制度化而已。
據報道,自11月5日以來,以色列大多數日子在薩拉赫丁公路上為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平民從北部向南部撤離開辟了4-6個小時的疏散走廊。以方在措辭上一直將該政策稱為人道主義走廊,而非人道主義暫停。對此,一名白宮官員強調,美方的最新聲明相當于一個更加正式和擴大化的人道主義暫停計劃。
以色列突然改口原因何在?
拜登政府一開始大肆宣傳這一成果,以此掩蓋美國多次停火建議被以色列拒絕的尷尬。然而沒過多久,以色列就改口了。
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的消息稱,以方駁斥了白宮關于以色列同意四小時人道主義暫停的聲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任何的暫停都將是零散而非經常性的。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證實,以軍僅計劃在有限的時間和區域中,進行以人道主義援助為目的的戰術性局部暫停,以軍計劃中的暫停是以色列人道主義走廊政策的延續每周兩次,有四個小時的時間窗口,允許平民從加沙北部前往相對安全并正在接受人道主義援助的南部。
以色列突然改口,首先就是國內的政治壓力。《以色列時報》認為,內塔尼亞胡的聲明似乎是針對以色列國內民眾的,后者不太愿意在人質未被釋放的情況下考慮巴勒斯坦人的人道主義狀況,特別是如果這些決定被視為美國施壓的結果。
其次是戰場的形勢,以色列對加沙城形成了圍攻態勢之后,最近幾天取得明顯的戰果,以軍9日晚發布通報稱,以軍已突入哈馬斯在加沙地帶北部的安全區,里面有哈馬斯的指揮中心、彈藥工廠和營地等。如果每天進行一次人道主義暫停,有可能會給哈馬斯以喘息的機會。相反按照國防軍的最新聲明,每周從七次變成兩次,影響會小很多。
最后就是國際關系上的考慮,內塔尼亞胡政府一直覺得拜登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不夠,相反不斷地對以色列下指導棋。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跟以色列關系良好,其任內還將美國大使館遷移到耶路撒冷。內塔尼亞胡出爾反爾此舉,能夠給拜登難堪,變相給特朗普助選,何樂而不為?
人道主義暫停如何影響局勢
那么就算按照縮水的做法,每周兩次人道主義暫停會如何影響局勢呢?
首先,客觀地說,此舉有助于緩解加沙的人道危機。加沙北部的存糧等物資預計本周就要見底,如果沒有新的人道援助到達,加沙北部將爆發大規模人道危機。停火期間,聯合國的救援車輛可以進入,給民眾雪中送炭。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斯蒂芬杜加里克就表示,任何戰斗中斷計劃都需要與聯合國協調,特別是在時間和地點問題上,必須與沖突各方達成一致才能真正有效送進物資。
其次,對于以色列來說,人道主義暫停其實并不是希望救援物資進入,而是更希望促進加沙北部的民眾離開,減少攻城帶來的平民傷害,這樣可以減少攻城戰的難度。事實上,前幾天確實看到有大批民眾南遷的視頻。以色列軍方就宣稱,有5萬名民眾正由北向南遷移。雖然有外媒通過視頻的大數據統計,視頻內只有幾千人。
而短暫停火,開展人道主義通道在戰術上還能起到圍三缺一的效果,降低部分哈馬斯成員戰斗到底的意志。畢竟雖然以色列在南遷的路上設置了人臉識別系統,要南遷的民眾逐一登記、刷臉,但應該只能識別出哈馬斯的重要人物。不少哈馬斯普通戰士要是不帶武器,扮成平民出城并不會太難。
當然,人道主義暫停也會帶來救援物資的進入,使以軍困死哈馬斯的目標更難達成。
第三,對于哈馬斯來說,以色列搞人道主義暫停同樣是雙刃劍。一方面民眾的不斷離開,會使哈馬斯隱蔽更加困難。民眾離開到一定程度后,以色列搞狂轟濫炸的機會更多了,哈馬斯搞偷襲的難度也更大。目前的戰局來看,雖然哈馬斯修建了非常復雜的地道系統,依托其進行防御,但是以軍憑借一系列高科技的手段,摧毀100多個哈馬斯的地道,并首次展示從哈馬斯檢獲的大批武器,顯示目前以軍仍占有一定優勢,取得一定戰果。
這種情況下,哈馬斯最關鍵的是保存自己,堅持得更久一點。而人道主義暫停,加上救援物資的進入,其實對于哈馬斯堅持持久戰所需的物資方面來說,是有利的。
雖然以色列軍方宣稱已奪取加沙地帶北部的控制權,但實際上,從最新的視頻來看,以軍宣傳的意味更加濃厚,哈馬斯仍在加沙城中心活動,而且做好了在地下長期潛伏,打游擊戰的準備。接下來的局勢發展,還是要看雙方一段時間戰斗的結果,最終哪一方先熬不下去。
編輯:周自力責編:張松濤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