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登月競賽 美國一周遭受兩次重挫”?
觀察者網消息,先是游隼月球著陸器發生故障,再是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面臨推遲,美國今年的登月計劃可謂出師不利。
路透社1月12日稱,美國本周在與中國的登月競賽中接連遭受兩次挫折,這說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探月任務上嚴重依賴私營企業的新戰略存在風險,隨著美國這個唯一踏足月球的國家緊縮預算,其在繼承自身宇宙遺產上面臨困難。
此前,美國航天機器人技術公司本周二表示,由于遭遇推進系統故障,這家私營企業的游隼月球著陸器已經無法在月球軟著陸。同一天,NASA宣布,推遲其載人登月任務到2026年9月,理由是現有的飛船存在安全隱患,而由私營企業承包的載人航天器和宇航服開發也受阻。
與此同時,中國的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載人登月。路透社介紹,在實行載人登月任務之前,航天大國都會選擇先向月球發射航天器完成先行探測任務,而中國政府在這方面的計劃已經拔得不少頭籌。
報道稱,2013年12月,中國第一個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面成功實施軟著陸,實現了自1976年以來世界上首次月球軟著陸。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馮卡門環形山著陸,完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今年上半年,中國預計發射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實施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同時開展著陸區科學探測和國際合作。路透社指出,這將是中國探月任務一系列首次中的下一個。
NASA局長納爾遜在宣布推遲阿耳忒彌斯計劃后也承認,中國有一個非常積極的計劃。我認為他們想在我們之前著陸,因為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宣傳上的好處’。他稱。
報道分析稱,美國、印度等近幾年紛紛押注私企參與太空探索工作,以降低登月任務的成本。在以往,政府往往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以及大筆資金才能完成這些任務。
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雷德惠特克曾領導開發了游隼著陸器上的小型四輪月球車,他坦言,在像這次游隼的首次登月任務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你有一萬件事情必須做對,他說,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遇到故障是非常、非常常見的。
游隼登陸失敗后,航天機器人技術公司表示,其公司高管本周無法接受采訪,但其游隼任務負責人沙拉德巴斯卡蘭去年曾告訴路透社,該公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我們必須成為一家商業公司,我們正努力在這個商業航天的新時代保持競爭力。巴斯卡蘭說,從預算來看,我們必須更有創意、更有效率,以不同的方式做事。
近年來,印度、以色列、日本多家私營公司的登月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去年8月23日,經過近一個月的頻繁調整,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終于在月球南極成功軟著陸,成為21世紀以來除中國外唯一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在印度初創公司Skyroot Aerospace聯合創始人帕萬庫馬爾錢達納看來,游隼的失敗是一個教訓,這是私營實體急需的學習曲線這激勵著我們的初創企業在未來承擔如此大規模的任務。
為服務于美國的重返月球計劃,美國航空航天局贊助了一批類似于游隼這樣由私企開發的月球著陸器。美國另一家私人企業直覺機器公司擬于2月中旬發射Nova-C月球著陸器。
直覺機器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阿爾特穆斯去年透露,該公司已為登月任務花費了約1億美元。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登月計劃,而不僅僅是一個著陸器。所以費用會更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游隼探月任務受挫的消息傳出后,《紐約時報》8日評論道,這次失敗引發了人們對美國航空航天局依靠私營公司、主要是小型初創公司在月球表面開展科學實驗這一策略的質疑。評論說,事實證明,用低預算去月球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編輯:陳艷琦責編:吳忠蘭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