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M1坦克現身烏克蘭 還能創造“不敗神話”嗎??
澎湃新聞消息,近日,烏克蘭軍方公布了美國援助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在利沃夫州進行訓練的視頻和圖片。可以想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烏軍裝甲部隊就有可能駕駛該型坦克沖上對抗俄軍的前線。
名不副實的王者
美國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之所以被某些烏軍高層看成是有希望扭轉戰局的“抗俄神器”,多半是源自三十多年前該型坦克在海灣戰爭中創造的“不敗神話”。
當時,美國陸軍集中了36個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營,總數超過2000輛,型號主要包括M1A1HA和M1A1。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陸軍雖然裝備有約5500輛主戰坦克,但是性能最好的蘇制T-72M/M1以及伊拉克仿制型“薩達姆”、“巴比倫獅”只有1000余輛,而且都屬于蘇聯專門用于出口的降級版,也就是常說的“猴版”。伊軍余下裝備的主戰坦克都是老舊落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
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發動代號“沙漠軍刀”的地面作戰之前,伊軍裝甲部隊已經在代號“沙漠風暴”的一個多月的大規模持續空襲中遭受了巨大損失,約有40%的主戰坦克被擊毀。所以,當1991年2月24日發動的“沙漠軍刀”地面作戰行動開始后,美國陸軍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所面對的是一支從戰斗意志、兵力規模到裝備性能都處于絕對劣勢的伊軍部隊,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稱的較量。由此,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才能夠創造擊毀伊軍1350輛坦克和1224輛裝甲車,而自身僅被擊毀9輛的驚人戰績。
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一戰成名,加上西方掌握著國際輿論的話語權,該坦克被捧上了高不可及的神壇。盡管在此后的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及針對反美武裝的反游擊戰中,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多次在城市戰環境下被擊毀、擊傷數十輛之多,遠超海灣戰爭中的損失,也未能將其拉下神壇。該型坦克反而在美軍不斷改進升級的加持下,一面加裝TUSK套件轉型為專門的城市戰坦克,一面又通過從M1A2 SEPV1到V2、V3乃至最近的V4,一直保持其世界頂尖主戰坦克的地位。
不過,隨著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后繼改進型號的戰斗全重不斷飆升,到了M1A2 SEPV4已經接近70噸,使得該型坦克進一步適合用于防御作戰而非進攻,而高昂的價格更是讓其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消耗品還是耐用品
曾幾何時,從二戰到戰后的第一代、第二代主戰坦克,世界上絕大多數軍事強國都將坦克作為可以大量裝備、同時在戰場上也能夠承受較高戰損率的消耗品,尤其是蘇聯。而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在經典的Ⅳ號坦克之后,反倒是走上了試圖以性能代替數量、以少勝多的坦克發展歧路。結果,從Ⅴ號“黑豹”中型坦克到Ⅵ號“虎”式重型坦克,再到曾經不可一世的“虎王”重型坦克,其火力與裝甲防護固然越來越好,但是結構設計也越來越復雜,戰斗全重越來越大,生產速率越來越低,價格也自然越來越高。最終,這些納粹德國所謂少而精的“高端坦克”被如浪潮一般奔涌而來的蘇聯T-34中型坦克、美國M4“謝爾曼”中型坦克徹底淹沒,根本無法挽救其注定失敗的命運。
所以,蘇聯在戰后在主戰坦克發展上一直秉承著價廉、可靠、耐用、皮實的理念。到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發展上,更是以T-64/T-80與T-72高低搭配的模式,再輔以數量極其龐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改進型主戰坦克,形成對整個北約集團歐洲地面部隊的強大威懾力量。而且,蘇聯在主戰坦克的設計上完全貫徹了注重進攻性的理念,戰斗全重嚴格控制在40噸左右,整車總體高度較矮、機動性能出色,可靠性高,可以盡量減少維修保障壓力。更重要的是,蘇制主戰坦克普遍造價低廉,可以大規模生產、裝備,同時也可以承受大量的戰損消耗。作為低端型號的T-72主戰坦克不追求技術水平以及性能上的優勢,更多的則是以靈活多變的戰術以及龐大的數量取勝。
對于以美國、英國、德國為核心的北約來說,單純從部隊規模以及裝備數量上很難與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相抗衡。所以,北約國家在第三代主戰坦克上舍棄了將其作為消耗品的大規模裝備思路,轉而采用類似納粹德國的“以質取勝”的思路,再加上隨著火控系統、觀瞄系統、機電系統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第三代主戰坦克采用的高性能微電子設備越來越多,造價也是水漲船高。
所以,北約國家再像之前第一代、第二代主戰坦克那樣動輒上萬輛已經很不現實了。北約國家第三代主戰坦克中,產量最高的就是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也不過8000余輛,而最為經典的“豹”2系列主戰坦克更是只有3000余輛。所以,北約諸國陸軍要憑借如此少的主戰坦克,對抗高峰時期多達5.5萬輛主戰坦克的蘇聯陸軍,只能在本國第三代主戰坦克上不斷增加甚至堆砌各種先進設備和技術,試圖以一敵多。
在北約預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背景中,都是將希望寄托于遠程火炮、火箭炮、航空兵乃至武裝直升機部隊對華約國家進攻的裝甲部隊進行多輪的攔截、阻擊,最后再依靠本國裝甲部隊裝備的各型性能先進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進行防御抵抗,成為抵御華約鋼鐵洪流的最后堤壩,并適時發動反擊。所以,從本質上來講,當時北約各國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基本上都更適合用于防御而非進攻作戰,都是更加昂貴的耐用品而非消耗品。
在俄烏戰場作用有限
不幸的是,在如今烏克蘭這樣最為接近當年北約國家預設戰場環境的戰場上,北約第三代主戰坦克顯得尤為水土不服,其防御強而進攻弱的致命缺陷暴露無遺。特別是隨著俄烏戰場上大量自殺式無人機、巡飛彈的出現,無論是俄軍主戰坦克,還是烏軍裝備的“挑戰者”-2、“豹”-2A6等第三代改進型主戰坦克無一例外都遭到了沉重打擊,可謂“一視同仁”。在遭受嚴重損失的情況下,俄軍依然可以通過啟用封存的老式主戰坦克,同時加緊生產全新的T-90M主戰坦克來補充,而包括美國、英國、德國在內的北約國家卻很難再生產新的主戰坦克提供給烏克蘭了。
事實證明,無論是在二戰時期還是戰后至今的將近80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可以預見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主戰坦克所處的消耗品地位并沒有隨著性能進步和價格飛漲而改變。事實上,主戰坦克通過作為進攻矛頭沖鋒陷陣不僅要摧枯拉朽,同時也要盡可能吸引和承受敵方的各種火力,這樣就能夠為己方各個平臺的火力打擊單元創造條件,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如果烏軍目前得到的31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只能留在后方作為防御力量,那么其發揮的作用將微乎其微。而在目前北約援助烏軍的其他幾款第三代主戰坦克都折戟沉沙甚至被俄軍俘獲的情況下,美軍自然也不希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重蹈覆轍。再加上該型主戰坦克所裝備的AGT-1500燃氣輪機必須使用航空煤油且耗油率較高,彈藥以及零部件供應必須依靠美方,后勤保障復雜等因素,這31輛坦克的作用只能說是聊勝于無。
編輯:陳艷琦責編:廖異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