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更多中國的文物 或能等到回家的那天?

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號 消息,灰色的佛首安放在黑色的背景板前,光從頭頂垂下,佛首看起來莊嚴祥和。但細看之下,人們會發現它早已被毀容:鼻子被殘忍地削去,曾經的大耳垂也不復存在。更讓人痛心的是,這尊佛首長期以來一直是身首異處的狀態:頭顱在美國,身軀卻在柬埔寨。

更多中國的文物 或能等到回家的那天?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歸還柬埔寨文物清單中的佛首。

如今,這尊佛首終于要回到家鄉柬埔寨了。2023年12月16日,柬埔寨文化藝術部發表聲明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歸還14件原本屬于柬埔寨的被盜文物,柬方對此表示歡迎。歸還的這批文物中有不少價值較高的物品,除了這尊長期離家的佛首,還包括一尊被該國人譽為祖先靈魂的10世紀烏瑪女神雕像。另外,除了柬埔寨之外,泰國也將在同一時間接收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返還的2件重要文物。

這不是美國的博物館第一次向外國歸還文物。其實,每隔一段時間,美國的博物館就會向外國歸還一批被盜文物,數目從幾件到幾十件不等。被歸還文物的國家包括非洲的尼日利亞,歐洲的意大利、希臘,以及亞洲的中國、柬埔寨、泰國、黎巴嫩等。這些文物,大都是在美國的司法機構查辦、督促之下,歸還到原屬國的。

文物的遺失與返還是一個涉及歷史和法律的復雜問題,與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法律規定緊密相關,也和國際法律環境有著極大的聯系。在當代,促進非法來源的文物早日回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國際執法來解決。正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所言:如今,這不僅是道義上的義務,也是個法律義務了。

但法律義務這幾個字,還是不能解決所有的歷史問題。目前,國際通行的法律只能保護在20世紀后半期丟失的文物重回所屬國,那些在殖民戰爭時期流失的文物問題依然難以解決。因此,曾經引發中國和其他國家高度關注的,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命運,也長期陷入未知。

誰在送被盜文物回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常年專注于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問題研究,在他看來,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樣,在文物返還問題上積極配合,甚至主動行動的博物館,已經不算是少數,背后原因也不難理解。對于這些在當代的、來源非法的文物,博物館的處理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因為這事關博物館的聲譽,同時也涉及法律問題。他所指的法律問題,指的是一般的國際法和國內法都會規定,在當代發生的案件中流失的非法文物,應該返還給流失國。因此,返還非法來源文物,在當代案件中就是一個明確、切實的法律問題。

但在文物回家的問題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確實是為數不多的、積極自查非法文物來源的博物館。2023年5月,該博物館館長、首席執行官馬克斯霍爾萊茵大刀闊斧,宣布了一系列解決非法藏品問題的新措施。他宣布,將組建專門的文物來源研究團隊對博物館藏品進行審查,還將在此之外再成立一個由十多人組成的委員會,審查館內藏品的來源。到了2023年9月,霍爾萊茵還在一次接受法新社采訪時強調,未來將向更多國家歸還非法渠道的館藏藝術品。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這種堅定態度不是常態,也并非一蹴而就,經過了一個從消極到積極,被現實倒逼的過程。大概從兩三年前開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開始頻頻被紐約曼哈頓區的檢察官辦公室點名,其原因就是它經常涉案。就拿2022年這一年來說,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分別向利比亞、埃及、希臘、土耳其、中國、黎巴嫩等國家多次返還了非法來源的文物,它們要么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藏品里被查獲,要么就曾在該博物館展出過。隨著相關新聞的公開,博物館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只能采取越來越積極的態度應對。

從這個過程能看出,真正促進非法文物回歸所屬國的主角并非博物館,而是這些積極行動的司法機關檢察官辦公室。以大都會博物館所在地紐約的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為例,從2017年起,該辦公室專門成立了一個追查走私文物的小組,只要發現類似的問題,他們都會聯合美國國土安全調查局一起,追責到底。因為要追索案件中非法文物的去向,他們必須緊盯住各大博物館和私人藏家的領地。最近幾年,除了大都會博物館,美國的丹佛博物館等機構也有過被檢察官辦公室督促歸還文物的經歷,此外,他們還從個人藏家手中收回過非法文物,并返還原來的所屬國。

司法機關也會將大都會這樣積極應對的博物館作為成功案例發布,以鼓勵和啟發其他的博物館作出相應的行為,這種行為,也間接促進了博物館的積極自查。2023年12月18日,紐約南區檢察官辦公室負責人、聯邦檢察官達米安威廉姆斯特意在視頻發言中感謝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歸還文物問題上的合作與配合。他還略帶幽默地喊話,希望其他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或者個人藏家主動舉報自己接觸到的可疑文物:別等著我們找你了,還是你來找我吧。

更多中國的文物 或能等到回家的那天?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歸還泰國文物清單中的濕婆神青銅雕塑。

文物大亨的生前身后事

根據柬埔寨《高棉時報》的報道,本次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返還給柬埔寨和泰國的十多件文物,全都來自曾經轟動全球的一樁與柬埔寨相關的文物大案拉奇福德案,這個案子被稱為歷史上最復雜的文物案件之一,從2019年案發至今,它的影響力還在全球持續。2019年11月,紐約南區檢察官辦公室聯合國土安全調查局公布了對國際文物商人道格拉斯拉奇福德的起訴書,起訴書中包括了拉奇福德疑似出售贓物、走私、偽造文件、電信欺詐等多項罪行,也就是說,檢察機關正在追查他曾經偽造柬埔寨被掠奪文物的來源,并販賣到美國的事情。

拉奇福德是個復雜的人物,他有英國和泰國雙重國籍,是知名的收藏家和文物專家。20世紀70年代,拉奇福德成為柬埔寨藝術品的知名供應商,很多歐美博物館都從他手中購買過藏品。詭異的是,這個目前聽起來經歷可疑的人,卻在東南亞有著極高的聲譽,一直被視為文化專家和文化財產的守護者。2011年之后,拉奇福德出售的藏品開始卷入一些案件之中,被懷疑來源造假,但他堅決否認自己有走私行為。2019年,身在泰國的拉奇福德被美國起訴,但2020年8月未開庭時他就已經患絕癥離世,關于他個人的起訴只能撤回。

不過,執法者們沒有放棄,他們依然在尋找著線索,調查拉奇福德遺產中的問題。恰好在2021年,另一份證據的出現,牽出了案件的關鍵線索。2021年,一些文件被曝光,其中有超過1190萬份的機密文件記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4家離岸服務公司的交易信息,而且也能看到這些交易背后的名人姓名,拉奇福德的名字也位列其中。這些文件,以及各大媒體對此所做的調查,可以作為拉奇福德涉嫌洗錢行為的證據。

即便有了一些證據,對拉奇福德遺產的性質進行調查依舊是個困難的事。英國《衛報》2021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到,負責調查該案件的工作人員必須跨越各大洲,尋找不同的藏家和博物館,調查文物的來源。這種辛苦最終有了一些回報,一些事實得以查清。2022年8月,紐約南區檢察官辦公室曾經向柬埔寨返還過30多件與拉奇福德案相關的文物,在公告中,該辦公室講述了拉奇福德是如何進行這種犯罪的文物生意的。

在20世紀末的柬埔寨混亂的政治局勢下,柬埔寨的劫匪團隊在一些文化遺址中搶走文物,運到柬埔寨和泰國邊境,轉交給中間商。中間商將文物運給泰國的文物經銷商,再由經銷商賣給當地或國際客戶。拉奇福德就是其中的國際經銷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拉奇福德的財產繼承人,他的女兒朱莉亞拉奇福德在2021年,將她從父親手中繼承的125件文物免費捐給了柬埔寨,并因此得到了柬埔寨文化部的尊敬和贊賞。但根據美國司法機關的說法,這些文物很有可能就是曾經被殘忍地損毀、掠奪、偷盜運出柬埔寨,又被拉奇福德洗過來源的東西。而更諷刺的是,2019年拉奇福德的事件爆出之后,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館都不敢表態,可以想見背后復雜的利益糾葛。當時,美國非營利機構古物聯盟執行董事泰斯戴維斯曾評論: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全球博物館的反應都是震耳欲聾的沉默。而司法機關如今所能做的,就是一點點追查拉奇福德經手或在出版物中展示過的古高棉文物,確認它們的來源,盡力將它們找回。時隔數年后,這種認真終于有了一些效果。

更多中國的文物 或能等到回家的那天?

拉奇福德。

追索中國文物的可能性

既然柬埔寨的珍貴文物得以部分回歸,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在中國官方和民間的持續呼吁之下,曾經在互聯網上引起熱議的、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珍品是否有機會回歸。不過文博愛好者都明白,大英博物館一向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因為該館的館藏中有大量來自殖民時期的掠奪物,來源遍布世界各地,只是因為這些文物被掠奪的時間太久,超過了國內外法律規定的時限,才得以保存。

此外,即使大英博物館的管理者有返還文物的意愿,他們的單方面意見也沒法決定文物的命運。在大英博物館發布的一項政策中提到,根據1963年修訂的《大英博物館法案》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之外,大英博物館的受托人沒有權力出售、交換、贈送或者以其他方式處置館藏。這條政策,增加了大英博物館館藏處置的難度,也就間接阻止了向國外返還文物的行為。

而在拉奇福德案中,大英博物館也被懷疑,館中可能藏有非法流出的高棉文物,但是比起其他國家,大英博物館的態度則是出奇地冷淡。2022年5月,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報道,柬埔寨政府曾正式提出,想查閱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兩家機構的檔案,以確認其中是否有拉奇福德售出的非法藏品。但此后,柬埔寨并沒有得到大英博物館的回復。直到一年多之后的2023年8月,大英博物館被曝光已經失竊了2000多件文物,人們才發現,原來大英博物館的文物管理極度混亂,因為藏品數量太多,甚至連藏品的編目都沒有完成。如果柬方真的前去查閱檔案,恐怕也只能看到一筆筆糊涂賬。

為何大英博物館的態度會如此?實際上,在文物追索問題上,各國一般持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其中一種叫文物國際主義。這一觀點,出自2002年12月多家博物館聯合發布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其大意就是以國際主義的眼光,出于對文物保護安全和條件的考慮,維持環球博物館的現狀,不支持對早期殖民時期被掠走的文物進行返還。二戰結束以后,國際社會也制定了一系列國際公約,其中,多個國家在1954、1970和1995年分別簽訂的三個公約,成為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支柱性文件,但是即使是這些條約中也規定,對生效前出現的掠奪行為和問題是既往不咎的,其思路也是這種文物國際主義。英國也是1970年公約的成員國。

不過,文物國際主義的思潮目前已經有所退潮,目前很多國家對待被掠文物的態度已經開始向另一種對待文物的態度傾斜,這種態度沒有特定的名稱,可以簡單概括為一種重視個體民族利益、講求國際道義的新思潮。最近,除了美國,德國等國家也在采取行動,支持將掠奪來的非法文物無條件返還。這個思潮也已經刮到了英國本土,除了大英博物館之外,很多英國文化機構都開始有行動。2022年8月,英國倫敦霍尼曼博物館宣布,同意將72件古代貝寧王國文物歸還給尼日利亞。在此之前,英國阿伯丁大學和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也分別向尼日利亞歸還了2件貝寧王國時期的青銅器文物。

國際社會還是在往前發展,當代各國的國內法,國際博物館的行業協會的道德準則,還有國際法,也都在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這樣評價如今國際上的返還潮。他說,如今,各國對于不能收購無名來源的文物,有國際法、國內法支撐的文物應當返還,這些文博界的行規,已經有了相當的共識。或許,有了這些良好的基礎,在各方努力下,更多中國的文物,或許也能等到回到家鄉的那一天。

編輯:周自力責編:廖異審核:馮飛

編輯 舉報 2024-02-07 12:42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