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劇,從「三體」閃爍[三體]?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新聲Pro(ID:xinsheng-pro),作者|王珊珊,授權轉載發布。
從去年初的《開端》到《三體》的播出,騰訊視頻算是打開了科幻賽道。首先打開賽道的人,往往有機會拿到這個賽道最大的紅利,無論創作資源、內容生產、用戶群體乃至商業合作,都會優先往這里聚集。
中國硬科幻劇,終于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2月3日晚,《三體》電視劇開始大結局超前點映。一天后,《三體》在豆瓣的評分從8.1上漲到8.2。興奮的劇迷們在社交網絡熾熱地表達自己的喜愛。
「最后十集太太太太太太牛了」
「高開瘋走」
「能把三體還原到這個程度,已經值得封神了」
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觀眾對于國產硬核科幻劇的期待值幾乎為零,由于擔心結果太過失望,甚至認為對知名IP「不如不拍」。
實際上,硬科幻影視的難度確實很大,甚至連《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第一部收獲46.5億元票房之后,還是反復建議同行,如果一定要做科幻影視內容,先從軟科幻開始。過去四年,除了郭帆團隊,國內鮮有硬科幻影視內容落地。
《三體》電視劇的高品質內容,給所有科幻迷帶來一份驚喜禮物的同時,也撞開了中國硬科幻劇的大門。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判斷,與2019年相比,2023年初的電視劇《三體》、電影《流浪地球2》接連的高口碑、高熱度,各方后續圍繞科幻的《三體2》、番外劇《三體:大史》以及《群星》《時間深淵》等接續開發計劃,表明中國科幻影視正在被帶入新的紀元。
但其實,回過頭來看,任何一次開拓性的成績,在當時都是一場超出能力范圍之外、120%的奮力跳躍。
從2016年開始籌劃到2023年上線,《三體》電視劇開發周期長達七年,作為中國本土的第一部頂級IP硬科幻劇,改編完全沒有先例可循,是一趟交織著勇氣、能力、堅韌以及運氣的冒險。
拿下「三體」
巴拿馬運河上,反叛組織ETO的巨輪「審判日號」駛過,前方是汪淼研發的「納米飛刃」以肉眼不可見的細絲攔截。巨大的船身,像豆腐一樣被切割開來,坍塌成無數的積木小塊。
《三體》第29集恢弘壯觀的名場面「古箏行動」,真實生動地以影像呈現,令眾多原著粉興奮嘆服。
「這一段YYDS!」「點燃了我心中的科幻之火,宇宙之光。」「不想說再見,再刷一遍。」
時間撥回2016年,當時騰訊視頻在內部決策會上,討論是否要買下《三體》電視劇改編權。2016年正是IP改編被熱炒的年份,《三體》在2015年8月獲得被稱為「科幻諾貝爾獎」的雨果獎,被認為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拉至了世界頂級水平。可想而知,在那個時間段,《三體》對視頻平臺的誘惑力。
決策會上爭論得很激烈,20余人參會,意見分歧很大,很多人反對,爭論得也很激烈。反對的理由很充分。《三體》影響力大,風險更大,它既小眾,又很難駕馭。
在制作上,《三體》這樣擁有宏大世界觀的硬科幻題材,改編非常困難。如何還原「古箏行動」「三日凌空」「人列計算機」「宇宙閃爍」等高概念名場面?如何把握涉及到不同時空、貫穿幾代人甚至整個宇宙的復雜敘事?如何準確把握最核心的「黑暗森林」宇宙觀?明智地說,這是超過了2016年整個中國劇集制作能力的上限的。
除了制作本身的困難,市場體量也不支持。2016年11月,騰訊視頻的付費會員數達到2000萬。而且在各種內容類型中,科幻是非常小眾的品類。少量對科幻影視有愛好的觀眾,認可的也只限于好萊塢的視效大片,根本不相信國內能出好的硬科幻劇集。
可以說,同樣的資源、時間,做一些當時更受歡迎的熱門題材,會更加穩妥,也大概率能帶來更多回報。
時任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是經濟學出身,做事風格理性。作為深度的科幻文學愛好者,他既清楚《三體》的價值,也非常明白其中的風險,但最終他還是決定,拿下《三體》電視劇的開發權。
「總覺得如果我們不開發、交給別人,不太甘心。」孫忠懷對《新聲Pro》回顧當時決策的考量時坦承,「這是一個比較感性的決策,也冒了很大風險。」
感性驅動的決策背后,其實仍然是理性的分析和敏銳的洞察。科幻題材雖然小眾,但《三體》的知名度已經起來,在中國書迷很多,尤其是在企業家和精英人群中影響力很大。
與其他國際知名科幻作品相比,《三體》系列都是以中國人為主導驅動的,又不是俗套的英雄拯救宇宙的情節。更獨特的是,它與中國社會過去及當代現實的聯結很強,有很強的社會印記,又把故事拓展到了外太空,具有強大的想象力。因此,《三體》本身具有扎實的破圈基礎。
回顧整個在線視頻平臺崛起的過程,充滿了類似仔細分析和權衡后、仍然迎難而上的「吃螃蟹」的冒險嘗試。任何創新性的內容開發,都無法依賴于萬無一失的論證支撐。
好在,市場總是獎賞帶著熱愛的勇敢者。如今看來,《三體》在經歷重重困難之后,最終于2023年春節檔播出,或許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好安排。
一方面,中國劇集市場更加成熟,騰訊視頻的會員數已經超過1.2億,會員基礎天壤之別,相當于2016年時的6倍。除了會員群體基礎的擴大、用戶付費習慣日益養成,商業合作伙伴對頭部內容的價值也有更充分的認識,一些與《三體》電視劇合作的商業客戶,從劇進入制作階段的時候就一直等著,雖然制作過程很慢,但他們仍然一直堅持等待。
另一方面,科幻影視早已不再是一個小眾圈層。在大銀幕上,2019年的《流浪地球》第一部獲得了46.55億票房,本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另一部短篇小說,大劉成為真正國民級別的科幻作家。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高新科技、航空航天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觀眾也對「中國人驅動」的科幻史詩故事也更有期待度。
所有這些因素,都讓劇版《三體》在今年播出的效果,要比幾年前要有優勢。最終的播出成績令人欣喜,上線1小時在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就突破2.5萬,打破騰訊視頻劇集首日熱度值紀錄,站內超過150萬人評分,推薦值超過93%。在豆瓣,截至目前,超過21.8萬人給《三體》電視劇打出了8.2分的平均分。
錨定原著
復盤《三體》項目開發過程,無論孫忠懷,還是其他主創團隊成員都認為,當時首當其沖的難題、也是最重要的決定就是:《三體》這部劇要拍給誰看?
《三體》到底應該迎合普通觀眾的觀影習慣,將劇情改得更加淺顯易懂;還是應該尊重核心書迷,優先還原原作的硬核科幻氣質?
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一旦選擇一條,另一條路就不存在了。這是一個兩難抉擇,而且背后直接涉及到商業利益的巨大差別。
考慮到《三體》硬科幻的屬性,會有很多視效部分的制作,尤其是「三體」游戲部分,制作量幾乎無法想象。這么大的體量意味著在原本已經很貴的版權費基礎上,還要付出高昂的投資制作經費,如果只定位書迷,受眾太窄,商業投入回收難度很大。反過來講,如果做大眾市場,門檻會相對較低,受眾人群也會更大,商業回報會好一些,但這樣的話,書迷肯定會不滿意。
通常對于頭部IP改編項目,平臺能夠提供過往相同類型作品的數據參考,從而確定可參考執行的方向,但是對于《三體》,由于沒有可對標目標,一切都得自己去試錯,經歷了長時間的迷茫和摸索。
最早的時候,《三體》是往大眾方向改編的,經過對劇本的長時間反復討論,基本確定想做成一個罪案題材,主推進脈絡是偵破罪案,在這個基礎上增加科幻元素,從而把《三體》的精華呈現出來。這樣操作的好處是,觀眾群體更大,成本也更低一些。
但反復琢磨后,無論孫忠懷、騰訊視頻其他同事,還是制作公司靈河文化,都覺得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我們)自己都不滿意」,孫忠懷說,「觀眾肯定也不會滿意的。」
在2017年的一次項目會議上,孫忠懷決定,還是應該首先尊重《三體》書迷群體的審美口味,回到呈現原著硬核科幻魅力的初心道路上。
這個決定,意味著放棄了更大的商業回報可能,選擇了更難、更冒險的路。但對具體負責《三體》的項目組來說,方向錨定之后,整個項目組的方向就明確了。正如靈河文化創始人、總制片人白一驄的總結:「平臺定下來了調子,對于后期所有的工作非常重要,決定了這個項目最后的走向是什么樣的。」
劇作上,邏輯是一切從《三體》小說第一部的內容本身出發,敘事、人物、高概念,都按照盡量還原原作的方式呈現出來。一些金句也得到了呈現,比如第1集中結尾處,常偉思將軍的名句「整個人類世界都是偶然」。
在導演團隊的選擇上,大家也有了更清晰的判斷標準:優先選擇對于《三體》小說有深入見解,同時有極大熱情去完成難題挑戰的創作者。
總導演楊磊進入了騰訊視頻和靈河文化的視野。他與他的搭檔陸貝珂,都是骨灰級科幻迷,而且有導演和技術能力。楊磊從《三體》2006在《科幻世界》連載第一篇就一直追更,《三體》對他的世界觀有很大的撼動。陸貝珂是理科生,他得知有希望執導的時候,興奮得一夜未眠,給楊磊寫了2萬多字的長信,闡述對于小說的理解以及執行思路。他對楊磊說,「我們生命跟《三體》能夠重合一次,此生無憾。」
導演團隊從2019年進入項目之后,更加明確了「用現實主義的方式來拍科幻」的拍攝策略,在現實敘事的基礎上,用氣氛、懸疑等一步一步推進劇情,拍出一個中國觀眾感到真實可信、有代入感的的本土科幻故事。
需要強調的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蘊涵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人物特征、故事場景都令中國觀眾感到非常熟悉,這些原本就是《三體》的核心魅力所在。主創團隊的改編方式,正是建立于對于原作氣質的透徹理解之上。
人物選角階段,首先考量對于現實主義劇作的表演能力,其次考慮演員本人對于《三體》的熟悉程度、創作欲望。
于和偉是最早定下來的演員之一,他是《三體》的書迷,多年前就曾表達過想要飾演史強的意愿。起初一些觀眾還質疑他與書中描寫的史強外型有些偏差,但于和偉抓住了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呈現出與以往飾演角色都不盡相同的氣場,自然幽默的表演方式,讓很多粉絲感慨,「于和偉的大史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史」。
《三體》上線后,憑借高品質和高口碑,通過核心書粉,往外圍科幻迷、高知群體以及更廣大電視劇觀眾圈層擴散。據悉,《三體》的男性觀眾比女性用戶高出2%,覆蓋年齡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特征。
而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原著書迷粘貼對比小說里的高光片段,對比劇集里的處理方式,感嘆劇組的還原度之高。豆瓣電影短評頁面,一條獲得12499個點贊的五星好評寫道:「原著粉看到頭皮發麻的程度,總之就是太滿意了。」
高容忍度支持
《三體》騰訊視頻制片人汪悍賢在騰訊視頻工作多年,曾操盤過多個項目,但他仍然感嘆《三體》的難度與特殊性是罕見的:「這個項目給我最直觀的感覺是大力投入,體現出公司對這種創新類項目的決心和信心。」
項目組在執行層面感受到的資源支持,在平臺高層決策者維度,就是一次次給予綠燈通行的判斷力。
在孫忠懷看來,對于《三體》這樣的「定海神針」量級的作品,應該給予更高的容忍度。「不僅要看商業價值,藝術價值和口碑價值也要并重。為了盡可能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周期、投入等等,都可以做出一些犧牲」。
《三體》的制作難度首先體現于不同時空的制作需求。整部劇實際上可以拆分為四個項目,氣質風格完全不一樣:2007年的現實懸疑戲、紅岸基地時期的年代戲、游戲場景里的CG動畫,以及大結局的高潮大場面「古箏行動」。每一段戲份的拍攝方案都需要多帶帶制訂,70多人的劇組團隊花了一年時間做籌備工作,把劇本中所有涉及到的場景氛圍、內容細節、小道具,都一場戲一場戲地做好了提前預置。
特效制作的工作量之大,在劇集領域也屬罕見。「三體」游戲部分的時長大概一百多分鐘,后期制作時間總共耗時2至3年,相當于一部動畫長片的制作體量。 而且盡管《三體》是2020年開始拍攝制作,劇中「三體」游戲部分的動畫,卻必須保證是劇中的時間線即2007年可以實現的效果,這意味著即便是做動畫,也需要充分考證2007年的游戲動畫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呈現。
最終能夠順利完成,得益于平臺在技術上的積累儲備。從2019年的《全職高手》開始,騰訊視頻就開始積極嘗試動作捕捉+ CG的拍攝方式,當時是在國內電視劇領域里首次采用這種技術,再運用到《三體》項目里就更加成熟。
大結局的「古箏行動」場景則是另一種真人實拍 + VFX 視覺特效的處理方式,預制階段先做了一支30分鐘的完整動畫,實拍時候是一個個鏡頭對照著去拍這場大戲。選景原計劃去巴拿馬實拍,后來十幾位美術組工作人員在全國各地,花了三個多月找到一條相似的河。
還有更多數不清的困難。《三體》無疑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正如總導演楊磊感嘆,數年如一日的高強度工作,過程中難免充滿了兇險的關卡,但「平臺給了無限的信任,就等著我們每天一點點地往前推,這真的是需要勇氣的。」
在項目過程中,項目組努力聚攏起最優質的資源,也得到了喜愛《三體》的各方大力支持。40多位科學家為劇組擔任顧問,把關劇中涉及到的細節內容。劇情涉及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站、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場景,劇組工作人員都爭取到了實景拍攝。
每一位工作人員都以打造第一部中國科幻劇為信念,傾注了遠超普通項目的心血,一步步小心翼翼地探索,最終交出令核心書迷滿意的高分答卷。
《三體》剛開播的時候,主創團隊的成員們一起打電話,聊起這部戲的時候,經常會忍不住開始哭。因為「覺得這幾年太難了。」
現在來看,這些所有的冒險和艱辛付出,得到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可和積極反饋。
「真的沒想到這部劇能從選角到劇情、畫面都拍得這么完美」
「看完了三體,原著黨覺得太震撼了」
「《三體》的生命周期一定會很長,一定會有很多人反復看。」孫忠懷說。而從類型拓新的角度,《三體》帶來的長遠價值,使得騰訊視頻成為在科幻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視頻平臺。
從去年初的《開端》到《三體》的播出,騰訊視頻算是打開了科幻賽道。首先打開賽道的人,往往有機會拿到這個賽道最大的紅利,無論創作資源、內容生產、用戶群體乃至商業合作,都會優先往這里聚集。
目前,騰訊視頻已經在做《三體2》的大綱,對整體故事走向也有了初步想法。這是令科幻迷們更期待的部分,當然制作難度也是數量級的提升。但相比第一部,這一次方向選擇的問題已經不存在了。至于具體制作,還是回到那個最基本的邏輯:做辛苦、困難但是正確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收獲。
除了《三體2》,騰訊視頻還將持續深耕科幻賽道,接下來還將開發三體番外劇《三體:大史》,星云獎長篇作品《群星》,經典科幻IP《時間深淵》,以及三部原創劇集《元都》、《二進制》、《完美之軀》。
其中《群星》原著由科幻作家七月創作,曾獲第十一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金獎,以天府之國成都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大膽離奇又邏輯嚴密的硬核故事。《時間深淵》由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付強創作的,講述移民太空船「深淵號」的密室死亡謎團的故事。這兩本小說都是近年來頗受好評的科幻IP,影視化消息也受到科幻迷們的持續關注。
成熟市場已經得到驗證的一個經驗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用戶對科幻影視內容的熱情和需求會持續增長。因此,無論奈飛、迪士尼還是Amazon、蘋果等新視頻領域的新進入者,科幻題材都是必爭之地。隨著國內技術的持續發展,科幻劇集也將成為長視頻領域的核心品類。
《三體1》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在知名的科幻影視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汪淼、史強這樣的中國名字。它就像人類第一次獲得了飛行的能力,得以脫離地面,升上高空。接下來還有很廣闊的空間,人類將獲得第一宇宙加速度、第二宇宙加速度,乃至登上月球、前往火星。
未來,我們也將繼續看到章北海、羅輯,以及更多由中國人主導的、影響全人類和宇宙的故事。更多中國名字,將出現在中國乃至全球觀眾的觀劇選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