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對外展示全貌!臺軍“自造”潛艇距實戰還有多遠??
環球時報消息,臺灣媒體27日表現亢奮,聚焦首艘自制潛艇海鯤號當天浮起來了。這是該潛艇自去年9月舉行下水儀式后,首次對外展示完整全貌并真正下水。不過對于這艘依靠多方技術拼湊出來的潛艇,就連島內專家也承認,真實戰力恐怕難以滿足臺軍設想。
首次對外展示全貌
據臺灣《聯合報》27日報道,負責海鯤號潛艇建造工作的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宣布,當天已完成自制潛艇原型艇海鯤號的浮船測試作業,順利將該艇從臺船封閉式組裝工廠經由浮船作業移至干船塢,經過漫長作業后,確認該潛艇建造工程第一階段各項水密性能、重量控制、穩度與各艙壓載皆符合設計預期標準。
臺灣中時新聞網稱,海鯤號于26日從組裝工廠被拖出后,轉移到3.5萬噸的浮動船塢。27日早上,在4艘特戰突擊艇的戒護下,浮動船塢開到航道后注水下沉,海鯤號得以第一次下水。報道稱,由于此前島內對這艘自制潛艇多有批評,甚至嘲諷下水就會沉沒,因此該潛艇最終浮在水面時,圍觀民眾還大肆慶祝浮起來了沒漏氣。
臺灣TVBS新聞網28日稱,在去年9月的下水儀式上,海鯤號的艦艏及側向聲吶、魚雷發射管等多個重要部位都被有意遮擋,而27日該潛艇才首度完整展示全貌。該潛艇的艦艏及船舷側向聲吶陣列、魚雷發射管、進排水口、X型尾舵等清楚可見,舷側后半部還有12個圓孔,推測是用于發射魚雷誘餌,只有7葉螺旋槳推進裝置仍被帆布包裹。
報道還引用臺灣專家的分析稱,通過螺旋槳的形狀就大概可以推算出潛艇的轉速和靜音性能,水下作戰是聲音的戰爭,識別潛艇的重要方式為聲紋,每艘潛艇因螺旋槳角度等多重因素而擁有獨特的聲紋。因此‘海鯤’號的螺旋槳仍以帆布包裹,避免暴露而被對手反推其性能數值。
臺灣《自由時報》分析稱,值得注意的是,海鯤號艦體下方也被網格狀材料細密包覆,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云認為,這是該潛艇側向聲吶的位置,搭配艦艏環形聲吶,可將潛艇的探測盲區降到最低。
距離服役尚有時日
《自由時報》稱,海鯤號排水量約2500噸,長70米、寬8米,外形采用強調靜音、裝備容納量大的雪茄型設計,與突出水下巡航能力的現役劍龍級潛艇的水滴型設計不同,整體構型較后者更為寬胖。該艇采用X型尾舵設計,與以色列海豚級潛艇設計類似,可提高潛艇的靈活性和水下機動性。海鯤號的主要武器系統為18枚美制MK-48重型魚雷,未來還考慮向美方采購潛射型魚叉導彈,并搭配臺灣自行研制的智能水雷。
根據臺船公布的信息,海鯤號下一步將進行泊港測試、海上測試作業,之后才交由臺海軍進行作戰測評,包括發射魚雷、驗證戰斗系統,最后才能成軍并正式投入戰備。
盡管臺灣媒體對于海鯤號下水大加稱贊,但曾擔任臺海軍潛艇訓練中心教官的王志鵬卻潑來一盆冷水。他表示,海鯤號潛艇此次下水主要是為進入臺船的干船塢進行后續安裝,這個過程并沒有任何測試意義,因為艇上裝備并未到齊,需要等到全艇的桅桿、電瓶等裝備到位,并將燃油、淡水、充電加到標準值,才能進行有意義的下水測試。
臺灣《聯合報》也介紹稱,目前海鯤號只是一個封閉的空殼,下一步需由技術工程人員在干船塢內進行裝設電瓶、光電桅桿、潛望鏡等設備后,再進行泊港測試中的重要項目預備傾測試驗。該測試將對海鯤號的重量進行實際的檢測,驗證電腦設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整個測試的時間最長將達5天,若發現配重不平均,還需要調整內部設備的位置,以確保潛艇能正常下潛與上浮。隨后該潛艇還要完成其他各項測試,符合標準、驗收合格后,才會擇日安排出海測試。因此海鯤號正式出海,至少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江炘杓表示,傳統潛艇,特別是第一艘原型艦艇,從下水到交付成軍會遇到很多問題。西班牙S80型潛艇首艇從下水到成軍,中間花了兩年七個月。因此‘海鯤’號從去年9月28日下水,如果一直到后年的9月28日才交付成軍,也是正常的。
臺灣海軍成功級護衛艦退伍艦長黃征輝表示,臺船建造潛艇外殼的技術原本就沒問題,重點在于艇體完成裝備舾裝后的港試與海試是否能達到作戰需求。外界不需要因為‘海鯤’號的艇體亮相而失去冷靜觀察,測試之路相當漫長。他還認為,海鯤號完成度,去年根本未達下水標準,舉行儀式后,待在船廠5個月,也都未碰到水,這在世界上很罕見。
關鍵系統幾乎都來自外部
臺灣從2016年啟動了所謂潛艦自造計劃,但該計劃自啟動以來屢屢受挫:先是與荷蘭洽談潛艇外殼專利碰壁,打算向日本購買封存潛艇又沒了下文,還被爆出技術顧問是來自直布羅陀的皮包公司。
據島內媒體報道,臺灣自制潛艇由臺船負責總體建造,所需關鍵技術則被列為綠區黃區紅區三項,其中綠區為臺灣可自行生產的設備,黃區為自制比較困難的設備,紅區則是沒有研制能力,需要外援才能獲得的設備,包括潛艇作戰指揮系統、聲吶外罩、潛望鏡、柴油機、魚雷、導彈等,也就是幾乎全部關鍵系統。
由于這艘臺灣自制潛艇的核心技術幾乎全部來自外部,它們之間是否匹配、能否有效運作,一切都是未知數。因此關于海鯤號的具體性能,各方并不看好。美國動力網站27日稱,去年9月亮相的海鯤號潛艇的圍殼加工質量可能達不到最高水平,而最新的照片也并未能完全推翻這些觀點。報道還提到,沒有證據表明海鯤號安裝有可以提高水下探測能力的拖曳聲吶陣列,以及能大幅增加水下潛航時間的空氣獨立推進系統。
《臺灣郵報》稱,海鯤號圍殼上的坑坑洼洼引起各界討論,臺船公司和臺軍宣稱是所謂瘦馬現象,即外層鋼板因無肋骨支撐出現微凹陷狀,均為正?,F象,但批評者稱,日本潛艇就沒有類似情況,質疑是臺船公司電焊技術還不達標。此外,海鯤號能否浮在水面上只是最基本的指標,它未來最重要的挑戰在于能否潛入300米以下的水深,以及能否發射魚雷以及潛射魚叉導彈。
編輯:吳思責編:張松濤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