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在試探俄羅斯紅線?
澎湃新聞消息,北約國家士兵究竟是否已經在烏克蘭戰場上出現?這一變量決定著俄烏沖突是否進一步升級,如今成為各相關方關注的焦點。
據央視新聞3月11日報道,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日前在紀念波蘭加入北約25周年的一場活動上表示,在烏克蘭部署北約部隊并非不可想象,來自北約國家的士兵已經出現在烏克蘭。他這一表態回應了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具有爭議性的發言,2月26日,馬克龍稱不能排除向烏克蘭派遣西方軍隊的可能性。
對此,據俄羅斯媒體當地時間10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針對西科爾斯基的這番言論表示,北約國家已經無法再隱瞞這一點。扎哈羅娃說,否認北約向烏克蘭輸送軍事人員的事實毫無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11日在接受采訪回應相關問題時與馬克龍的表態保持了距離。北約沒有向烏克蘭派兵的計劃,北約不是沖突中的一方,北約成員國也非沖突方。斯托爾滕貝格強調,即使個別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派兵,也不會影響整個北約,因為北約成員國受集體防御條約的約束。
軍事評論員石宏向澎湃新聞指出,北約正在試探俄羅斯的紅線。俄烏沖突剛爆發時,北約只給烏克蘭提供輕武器,然后開始提供火炮,火炮也不頂用后,就開始提供坦克、裝甲車等重武器。之后就是北約軍人的直接介入了。現在到了又一個新的試探階段,在現行手段都不管用時,北約在試探是否能把成建制的部隊送往烏克蘭。他認為,不過這一可能性是較小的。
談及北約派兵的后果,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簡軍波向澎湃新聞表示,俄羅斯情報機構已經掌握俄烏戰場上有北約軍事人員的存在,這個信息如果被放到明面上,就會涉及到北約和俄羅斯的立場,導致這個問題更加復雜、嚴重。一旦北約公開宣布向烏克蘭派兵,很有可能意味著有核國家跟有核國家的直接正面對抗,這不是國際社會想看到的。
北約內部表態不一矛盾重重
據《環球時報》此前報道,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總編輯西蒙尼揚3月1日在社交平臺上公布一段錄音,內容顯示多名德國軍官曾討論向烏克蘭提供導彈并秘密幫助烏克蘭轟炸克里米亞大橋等目標。
這段約38分鐘的錄音日期為2月19日。西蒙尼揚稱,德國空軍司令格哈茨將軍、格雷費準將等四名德國空軍軍官參與了討論,主要內容為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的具體細節、如何對克里米亞大橋實施打擊以及如何洗脫德國直接參與沖突的嫌疑等,其中一名德國軍官還稱,美英兩國軍方早已直接參與了俄烏沖突。
馬克龍2月26日稱,不能排除向烏克蘭派遣西方軍隊的可能性。媒體分析認為,此前西方已向烏提供大量軍事裝備,如果西方向烏派兵,將意味著沖突的重大升級。這番言論在歐洲引發軒然大波。2月27日,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賴德在記者會上稱,美國沒有派遣美軍赴烏作戰的計劃。德國等國也否認了出兵烏克蘭的可能。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月27日表示,俄方已經注意到馬克龍就相關國家已討論可能向烏克蘭派遣武裝力量的說法。佩斯科夫表示,如果北約向烏克蘭派遣軍隊,屆時將談論的不是某種可能性,而是俄羅斯與北約直接沖突的不可避免性。
對于外界的熱議,馬克龍2月29日稱,他關于俄烏沖突的言論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但馬克龍拒絕就此話題進一步發表評論。在馬克龍發表有爭議的言論后,英國、德國、瑞典、捷克、波蘭、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國均表示不考慮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
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戰略研究教授菲利普斯奧布萊恩3月9日在其個人訂閱郵件中分析道,隨著美國在援烏進程上的停滯,烏克蘭在俄烏沖突中落入下風。目前歐洲面臨著兩難境地看著烏克蘭彈藥耗盡、無力回天,或者直接介入、進一步幫助烏克蘭。
面對這種境地,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呼吁歐洲加強國防工業,以補充運往烏克蘭的即將耗盡的武器庫存。據美媒報道中援引一名歐洲高級情報官員披露道,目前俄羅斯每月生產約25萬枚火炮彈藥,每年約300萬枚,而美國和歐洲每年總共只能生產約120萬枚彈藥運往基輔。
石宏表示,北約成員國領導人不同的表態體現了北約矛盾的心理。既害怕烏克蘭失敗,又害怕介入之后,北約和俄羅斯會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2022年下半年的時候,俄羅斯就表示北約已經介入進來了,在2023年,俄羅斯也多次說過,在烏克蘭境內發現了北約的軍人。美國雖然在初期否認北約介入,后來也承認一些后勤人員進入了俄烏戰場。
現在的關鍵是,北約接下來會不會公開承認他們的人員進入到烏克蘭。以往他們就算派兵,也會以雇傭兵的身份進入,但這種方式介入的力度不是很大,成建制的北約軍隊不可能進入到烏克蘭,對于烏軍的幫助是有限的。比如,像連一級的部隊可能還能以雇傭兵的身份幫助烏軍作戰,但是像營一級、旅一級這些作戰部隊就很難介入,這種成建制的部隊目標太明顯,規模也太大了。他說。
專家:北約直接軍事介入必然導致沖突急劇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營、旅一級的北約部隊如果進入到烏克蘭,必然會大大增強烏軍的作戰能力,也會使得北約和俄羅斯越來越趨于直接的對抗。簡軍波認為,從兩邊來講,無論是俄羅斯、北約還是歐洲國家,都沒有辦法在俄烏沖突上完全實現自己的目標。
從現實出發,是否可以在堅持各自原則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平衡點,是目前需要關注的重點,也是國際社會也可以去推動的。如果任由這種激進的立場去演變的話,不僅會影響到俄烏,也是對歐洲安全、世界安全的挑戰。簡軍波表示,目前還是不要去推動這種激進的觀點,而需要促進雙方在各自立場和實際現實之間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北約面臨著是否公開派兵的困境,俄羅斯方面也在維系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來自克里米亞地區的俄國家杜馬議員米哈伊爾?舍列梅特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訪談中猜測,俄軍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摧毀2套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時,可能導致有美軍人員身亡。
據其稱,盡管拜登政府和五角大樓領導層對這一事保持緘默,但是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在使用上非常復雜,因此美國軍事專家可能會被秘密派往烏克蘭對其進行維護。
石宏認為,俄方知道有北約人員在烏克蘭跟俄軍對抗,在這種情況下,俄方只需要把這些人消滅掉就行了,不用跟北約進行直接軍事對抗。但如果北約把大量的軍隊公開派到烏克蘭,俄烏沖突的性質就會變成俄羅斯跟北約加上烏克蘭進行對抗,這個后果非常嚴重。
如果俄軍要面對北約再加上烏克蘭軍隊的話,俄軍常規兵力是有點吃不住勁的,那就不排除俄羅斯接下來有可能會使用核武。這也是北約一直不敢公開直接進入到烏克蘭的原因,北約直接的軍事介入必然會導致沖突規模和烈度的急劇升級,這種升級會使得俄烏沖突外溢。因為北約已經參戰了,俄羅斯可能就不只是打烏克蘭的地盤了,有可能會對北約的目標去進行打擊。他說。
目前,俄烏沖突外溢除了對參戰方周邊國家的沖擊外,對于國際秩序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簡軍波強調,烏克蘭與北約的合作是有歷史的,不用把其合作上升到北約和俄羅斯的對立。國際社會和平、穩定的環境對各個國家都是有好處的,不應過分炒作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對立關系。
編輯:吳思責編:廖異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