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曠課全系放假”?一個“高冷”專業的變遷?
央視網消息,還記得十年前“一個人的畢業照”嗎?
2014年,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學專業學生薛逸凡,因一個人拍了全系的畢業“合影”,讓不少人關注到了古生物學這一“冷門”專業,被稱之為“北大最孤獨專業”“一人曠課全系放假”。
2014年7月,薛逸凡穿著學位服走在北大校園中/圖來自視覺中國
等到第二年,陶理入學后,北大古生物學已是“六代單傳”。直到今年博士畢業,他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仍是一副“火不起來”的樣子:每年只有一兩名新生,或者直接“斷檔”。
這兩年,專業變得越來越難選?!吧h材”是天坑、土木工程不能報、金融畢業當柜員、學新聞不如閉眼選、法學年年被評為“紅牌”專業、計算機似乎也不再是“版本答案”……隨著諸多傳統熱門專業的賽道上“人滿為患”,不少人把目光投向冷門專業。
“其中肯定沒有古生物學,這是冷門中的冷門?!毖芯抗砒B類的科普編輯江友說。
古生物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遠古生物的學科。比如科學家可以通過挖化石,研究動物、植物、以及人類的起源與演化,像人們熟悉的侏羅紀恐龍,就是典型的古生物。
因為億萬年前的古生物跟日常生活“八竿子打不著”,“古生物學”也成為普通人眼中的“高冷”專業。
比考古學還“冷”的專業
“四個人進來,三個都跑了?!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說。
三十多年前,由于同學們紛紛轉行,從事經濟、法律、計算機等領域工作,他成為古脊椎所當年唯一的應屆碩士研究生。
多年后,招生情況有所好轉。2018年,當江友考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后,他發現全年級有13人,但大部分人都是從本科的地質、生物、經濟、水產養殖等專業“跨考”來的。
教育部指定平臺“陽光高考”顯示,在本科階段,開設“古生物學”專業的高校僅3所,而“考古學”尚有34所院校開設。即便到研究生階段有所增加,相關的“古生物學與地層學”也只有19個專業點。
而且,古生物學下有大量細分方向,每所科研院校的研究領域都不同。
徐星介紹,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以及部分地質類高校,講授的內容大多是古無脊椎動物學、古植物學方向的,古脊椎所主要教古脊椎動物學方向,“國內古脊椎動物學的研究力量,95%在古脊椎動物所?!?/p>
因此,當江友打算學習“恐龍”等脊椎動物的相關知識時,他能選擇的就只?!肮偶棺邓绷?。復習半年后,他從“工業設計”成功跨考到古生物學的相關專業。
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經常需要出“野外”。不同的是,古生物化石分布更廣,在野外找化石時,江友動輒步行二十多公里,風餐露宿也是尋常事。
江友還得掌握野外辨認化石的技巧。在占學分最多的一門解剖課上,教師會根據物種演化歷程,讓學生繪制黃花魚、蟾蜍、龜鱉、鱷魚、恐龍、貓狗、鳥類等生物骨骼素描圖,光是鱷魚一個物種,就要畫下200多個骨頭,“非常非常難”。
古生物學專業的學生平時需要自繪考試資料/受訪者供圖
畢業也不容易,為了完成畢業論文,他需要找到所有現存的鴿子,跟地里挖出來的鴿子化石進行比對。光是找雪鴿這一個品種的標本,他就先后到北京、成都、云南等地高校尋找館藏。
古生物學生的日常/受訪者供圖
艱難地取得碩士學位后,他入職了一家科技類出版社,成為古生物學生當中少有的“轉行”派,“十個人里,可能有五個人深造,三個人去事業單位,剩下兩個轉行?!?/p>
“窗口期”正在消失
古生物學傳統的就業方向并不少,除了進高校、研究機構做科研外,還能進自然類博物館、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以及各地國土資源部門、地質勘探部門、油氣公司等單位。
和很多熱門專業一樣,古生物學也有過一段“窗口期”。
從業十余年,某省自然博物館高級工程師爾刀指出,近十年來,各地都在重視化石資源開發,比如云南、四川、湖北、重慶等地開發了圍繞恐龍的旅游項目,還有各省自然類博物館的專業化轉型,都在加大對專業人才需求。
以自然博物館為例,作為古生物學畢業生的一大就業出口,其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指出,全國的自然類博物館超400家,“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間,綜合性自然博物館的建設規模增加了23.7萬平方米?!?/p>
尓刀親身感受到了這種改變。2013年,全館只有他一個是古生物專業出身,此后,博物館里陸續招聘了古魚類、古鳥類、新生代以及中生代等細分方向的三四名研究生。
但到了近幾年,古生物學的就業“市場”開始出現飽和的苗頭。
首先是科研院所的“門檻”越來越高。“一兩篇SCI文章,競爭力也不大了”。為了能留在研究所工作,陶理在畢業前,就在三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論文,“今年能錄取到科研崗,三五年后就未必了?!?/p>
博物館的崗位數量收縮。尓刀指出,各地事業單位都在精簡編制,很多新興自然博物館的崗位在三五年內就會飽和,“這兩年去博物館工作的人沒之前那么多了。”
對碩士畢業生來說,這種沖擊格外明顯。2022年初,江友與同學們在求職時發現,自己能選擇的專業對口工作并不多,個別崗位還有研究方向限制。
比如,在公務員考試中,會出現“地質學”的排除條件;油氣公司只要古魚類方向;博物館的崗位“千年等一回”,“今年要哺乳類,鳥類的就報不了”;去教培機構應聘地理老師,“人家一聽你是古生物方向的,就不要了。”
博士仍有競爭力
如果一個學生能坐得住“冷板凳”,一路苦讀到博士,找工作相對更容易些。多名受訪者指出,到了博士階段,古生物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想要找個普遍意義上的“好工作”并不難。
2024年2月,還在讀博的陶理,就在學術會議上收到某研究機構的博后入職邀請,此時距離他從本科畢業才過了三年半。
這并非個例。江友介紹,不少普通一本、二本高校開設了古生物學的大課,都在招聘相關專業的教師,“博士畢業就能去了,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博物館等事業單位也更青睞博士生,“碩士進去可能是‘技工’,博士就是管培生?!?/p>
恐龍化石/圖來自視覺中國
尤其在博士階段,不同細分方向的畢業生,在各自領域都有很強的競爭力。徐星介紹,有些山東、遼寧的高校想要招老師,會找他推薦古脊椎動物學方向的學生,“但我們每年培養的博士生非常少,學生們不愿意來,也沒辦法。”
“在國內大部分自然類博物館,薪資待遇和科研條件都跟不上?!焙殛柹秸f。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洪陽山最初認為,作為基礎學科,古生物學最好的就業去向就是做科研,留所是他的“第一志愿”。
不過,近兩年,洪陽山在博士畢業后發現,某些博物館不僅有事業單位編制,工資待遇也不差。最終,他成功應聘了北方某省市的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學方向的科研崗位。
自然博物館場景/圖來自視覺中國
盡管如此,行內人對古生物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并不盲目樂觀。正如徐星所說,“最起碼這兩年,我們還是可以消化一些人的,但古生物學畢竟是個小學科,長遠來看能不能有這么好的就業環境,也不一定。”
當然,除外部環境之外,“就業與否與個人能力有關,不管專業是熱門、冷門,有能力才會找到發光發亮的位置?!苯芽偨Y說。
原標題:“一人曠課全系放假”?一個“高冷”專業的變遷
編輯:黃靈責編:張松濤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