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碳尋計劃”啟動,共同尋找下一代前沿低碳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作為減少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之一,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3月23日,一項旨在連接創新技術研發方和產業力量,推動前沿CCUS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的“碳尋計劃”正式在京啟動。據悉,這是中國CCUS領域首個由科技企業發起的大規模資助計劃,資金規模在億元人民幣級別。
該計劃由騰訊聯合產業伙伴、投資伙伴和生態伙伴共同發起。計劃將聚焦下一代前沿的CCUS技術,通過靈活的催化性資本,公開征集創新技術的項目方案,打造有示范性作用的落地項目,孵化有正向經濟性潛能的初創企業,同時助力CCUS基礎能力建設。規劃中期望能夠落地5—10個技術試點,加速5—10家初創企業,孵化數個可持續工具或平臺,最終實現千萬噸級的減排。
碳中和領域需科技創新行動支撐
在多元化的綠色低碳技術組合體系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它在降低工業流程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有巨大應用潛力。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點,CCUS對于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更具有戰略重要性。2022年8月,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提出將通過科技創新行動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其中重點強調了CCUS技術。
但CCUS是長環節、跨領域、眾路線的多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與前沿技術的落地將成為成本下降與規模應用的關鍵。而前沿技術從科研試驗走向大規模應用,面臨著風險大、成本高、建設周期長、基礎數據缺失等一系列挑戰;亟需創新機制的資金、資源、技術、能力的系統支持以加速規模化落地,回應碳中和的需求。
“碳尋計劃”推動前沿CCUS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
“碳尋計劃”因此應運而生。在啟動會上正式亮相的“碳尋計劃”,針對不同階段與類別的項目開放三大創新通道,通過試點支持——支持前沿技術的首個工業場景示范項目、初創孵化——加速有正向經濟性的早期創業項目的商業孵化、能力建設——支持構建行業基礎能力、數據和標準(如數據庫、固碳效益監測工具、數字化能力等),推動前沿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隨著啟動會的舉行,“碳尋計劃”的在線申報(https://carbonxprogram.com)也同步開放,第一季申報截止時間為6月底。
在啟動會上,17位頂級專家組成的“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向社會發出倡議:支持創新型CCUS技術的試驗、示范及相關研究平臺的建立;鼓勵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國有和民營企業結合各自優勢,共同支持CCUS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和商業化運營;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CCUS技術的認知,鼓勵多方參與CCUS技術投資和項目建設;廣泛開拓CCUS技術國際合作的機會,探索建立CCUS國際聯合實驗室,推動創新性、顛覆性CCUS技術在中國的試驗與示范。
十余家產業、投資、生態合作伙伴也將紛紛開放自己的能力,共同以公益的心態、連接的力量、前瞻的判斷,打造可持續的影響力。他們包括產業合作伙伴海螺集團、華潤水泥、華潤電力、廣東能源集團、河鋼集團、蔚來、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深圳能源、萬科等不同領域的頭部企業,也包括經緯創投、蔚來資本、OGCIChinaClimateInvestments、紅杉中國等投資合作伙伴,還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專委會(CCUSA)、GlobalCCSInstitute、廣東南方碳捕集與封存產業中心、ImpactHubShanghai等生態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一起為“碳尋計劃”啟航
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在啟動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致辭中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CCUS技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不僅成為世界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戰略性技術手段,同時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選擇。CCUS的發展離不開持續推動的技術創新。騰訊啟動“碳尋計劃”,為CCUS技術研究機構、初創團體在技術創新、基礎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資金和業務支持,符合推動我國CCUS發展工作需要。他同時對“碳尋計劃”落地提出四點建議,包括充分發揮好企業、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協同推進的作用;為技術創新主體、初創團體在技術示范、產業合作、商業支持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堅持高標準并及時總結支持低碳技術發展的經驗,發揮標桿效應,帶動更多資源共同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發揮好專家團隊和合作伙伴的橋梁作用,協調多方科研力量和產業資源,推動國內CCUS產業界和學術界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互通。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發表致辭
對于“碳尋計劃”,中國科學院院士、“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金紅光認為,這種“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新型機制,讓人期待。在致辭中,金院士指出,我們必須摒棄傳統模式,探索高效、清潔與低碳三者相容和協調的三位一體發展新模式。同時,探尋CCUS的發展新途徑,探尋顛覆性的CCUS技術,避免重規模、輕技術,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避免示范項目“示而不范”的困局。這正是“碳尋計劃”的意義所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姜培學在啟動會現場表示:CCUS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產業鏈即將迎來爆發的臨界點。只有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以及工程示范多環節同時發力,提前布局顛覆性技術創新,設定近、中、遠期技術目標,才能充分發揮CCUS技術在我國雙碳戰略中的角色。很高興看到騰訊適時啟動“碳尋計劃”,期待“碳尋計劃”為CCUS技術的成本下降與規模化應用注入新的動力。
歐洲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嚴晉躍認為,科學與創新無疆界,“碳尋計劃”將成為技術創新的催化劑和加速器。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碳尋計劃”專家委員會聯席主席黃晶則表示,雙碳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發展低碳技術,而且需要超前部署研發零碳和負碳技術。CCUS等前沿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其中DAC等負排放技術的探索,對于未來實現能源領域和工業部門的深度脫碳意義非凡。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璟驊將“碳尋計劃”視為一場科技與“雙碳”的雙向奔赴。他在致辭中提到,“碳中和”是一個系統性目標,助力“碳中和”也需要一個系統性解法。騰訊希望通過模式創新,為CCUS引入資金、技術、伙伴、落地場景等資源,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讓更多前沿技術從生態中生長出來,發展下去。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璟驊發表致辭
從親自下場到生態共建,騰訊持續關注下一代技術
2021年,騰訊再次戰略升級,將“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作為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底座,碳中和領域也是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重要領域。騰訊于2022年初發布了碳中和路線圖,計劃在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并希望通過技術和連接能力,推動社會的低碳轉型。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許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親自下場到生態共建,騰訊持續關注下一代技術。“我們引入冰島Carbfix項目,在中國探索將二氧化碳水溶液注入玄武巖礦化封存,目前已完成選址工作。通過這個試點催化前沿技術在國內的應用和發展,也在實踐過程中為我們共建生態推動下一代技術的規模化應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碳中和不是一個單選項,是與其他可持續發展問題深深地嵌構在一起。未來,我們將運用科技與創新能力,與多方共創,探索可持續解決方案,助力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