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一條老路追溯城市史?

重慶的解放碑人盡皆知,記載著重慶人民的英勇不屈。很多人并不知曉的是,離解放碑直線距離僅一兩公里外,還有條解放路,見證著這座英雄城市倔強又堅韌的生長。

解放碑在重慶的上半城,解放路在重慶的下半城。解放路因見證重慶解放而得名,分東、西兩段。至今,這里仍留存著眾多老建筑和歷史遺址,書寫著重慶的歷史文化與城市傳奇。

“重慶下半城的舊時光啊,有一半都藏在這解放路上了……”有老居民感嘆。斑駁的舊時光中孕育著新的活力,正在悄然綻放。

見證老重慶繁華

重慶城依山而建。順著山勢,老重慶以大梁子為界,分為上半城與下半城,早年的下半城因水路交通便利,是母城的金融、商貿中心。

當時還是解放路前身的這條主干道寬15到20米,沿長江東西布局,是下半城的交通要道,也是重慶城最為繁華的地段之一。

清代時,重慶府署、巴縣縣署都位于這條路上,1920年各段分別名縣廟街、巴縣衙門、新豐巷、老鼓樓、一牌坊等。

在下半城興盛時期,朝天門、太平門、南紀門等商人熙來攘往,湖廣會館、江全泰號、藥材公會等會館商號興起,沿這條路一帶更是母城的政治、經濟、金融、商貿中心。

始建于19世紀末的江全泰號,曾經是解放東路上白象街的標桿建筑,它見證了重慶開埠經濟的一段發展歷程:此處曾為美商大來公司舊址,1891年重慶開埠后,西方列強一直控制海關,掌握航權,中國商船甚至要掛洋旗才能營運。1925年,愛國企業家盧作孚創辦民生公司,在川江上與洋人展開競爭,并在1935年成功收購大來公司的7艘輪船,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

一條老路追溯城市史?

重慶解放路上的老照片墻。上游新聞記者 鄒飛 攝

藥材公會舊址,在抗日戰爭期間曾見證了會長朱君南挺身而出,在水路極度不暢通的情況下,聯合眾藥商一起歷經萬難,將白術、肉桂、知母等中藥材送往抗戰前線,為早已藥材短缺的中國抗戰做出卓越的貢獻。

“這條路上的一塊塊石磚,一片片青瓦,都承載著悠遠的歷史,見證了重慶老城的繁華……”重慶市渝中區文管所副所長唐嵩時常會路過解放路,穿行于老街巷中,對這里的老建筑和歷史遺址如數家珍。“解放路所在的重慶‘下半城’,可謂是重慶城最重要的根和源。”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對這些街巷進行了拓寬改建,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名命名為林森路,全長4公里。

這條道路的再一次改名,則是因見證了重慶的歷史性時刻——重慶解放。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的資料記載,1949年11月30日下午,歡迎解放軍的代表團正是從這附近的望龍門開出輪船到南岸,迎接解放軍進城。

代表團乘坐民生公司的“民運號”從望龍門碼頭起錨,一路拉著汽笛來到了南岸海棠溪江邊。隨后,一只只輪船,分別出現在南岸彈子石、海棠溪、銅元局等地,迎接解放軍過江進城。

夜幕降臨,細雨紛飛,解放軍先頭部隊從解放路進入市區,重慶城萬人空巷,市民夾道歡迎。從各個區趕來的市民自發結為大大小小的隊伍,敲鑼打鼓,整座山城沉浸在歡樂之中……

那一天,在南岸織布廠當學徒的蔣國華扛著一捆白布過江去渝中區交貨,正好遇到了盛大的解放軍入城儀式。“黑壓壓的市民把街道都站滿了,樓房窗戶伸出掛滿鞭炮的長竹竿……”

他停下腳步,踮起腳順著大家望著的方向看去,只見解放軍隊列整齊地從小什字方向走來,前面抬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巨幅畫像,后面高高舉起“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國”橫幅,緊接著是紅旗方隊、腰鼓隊和各界人士組成的錦旗隊。?

身扛重機槍、迫擊炮、沖鋒槍與步槍的戰士們步伐矯健地經過。不少戰士胸前掛滿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紀念章,所經之處,無不掌聲震動。“解放軍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響徹云霄。樂隊奏起《義勇軍進行曲》《解放區的天》和《團結就是力量》。

看到這陣勢,滿懷欣喜的蔣國華也加入到市民隊伍里同聲合唱,夾道歡呼。那天飄著微雨,但只有部分人打著傘,大家都激動得忘記了寒冷和雨水。蔣國華跟著路人,不停地鼓掌,拍得掌心都紅了。

重慶解放后,很多街名進行了更改。比如國府路改為人民路,中正路改為新華路,林森路則一分為二,原狀元橋街至四牌坊段改為解放東路,段牌坊至麥子市段改為解放西路,慶祝重慶解放及新中國的成立。

一條老路追溯城市史?

崔健在位于解放西路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禮堂舊址。上游新聞記者 鄒飛 攝

我們走過的解放路

75年來,解放路上的變遷,也寫入一代代人的記憶中。

崔健是資深新聞人,重慶日報知名記者。她平時最愛散步的地方,正是家門口的解放西路和解放東路。

當年重慶日報報社大樓就在解放西路66號。市民要給重慶日報投稿,在信封左上方寫明“稿件”,在信封右上方剪去一個小角,投入郵筒,稿件很快就會送到報社。

崔健的母親肖鳴鏘是知名新聞人、重慶日報社高級記者,父親蕭華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1974年8月,崔健跟隨父母搬到了解放西路。那一年,她剛滿10歲,在附近的小學讀書,每天就是走著這條路上學。?

在年少的崔健記憶中,門前的解放路充滿了迷人的煙火氣。早上天不亮,門口的小面館就開始忙碌起來。大鍋里燒的開水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響,老板利落地抓起一把面和青菜投入水中,再迅速打佐料。幾分鐘后撈起面條,澆上兩勺軟糯的黃澄澄的豌豆,一勺油浸浸的肉醬,撒上碎米芽菜和翠綠的蔥花。

就在重慶人再熟悉不過的面香中,解放路蘇醒過來。

那時,“三大步”是解放路上一道獨特的“景觀”。環衛工人挨家挨戶地搜集后,拉著糞車,一路狂奔。只見糞車在路中間飛快地移動,工人邁著大步,腳尖著地,整個人都在車把上懸著,如同武俠小說中描述的“草上飛”,一路高喊,“看著路喲!”

解放路上彌漫的各種味道和聲音,都在崔健的腦海中一層層浮現——那是4分錢一根的豆沙冰糕,是“挑挑肥腸”一揭開蓋撲鼻而來的濃香,是“麻糖、賣麻糖”的吆喝和“鐺——鐺——”清脆的敲擊聲,是點著煙斗的老人不緊不慢從罐子里倒出的爆米花,身邊早已圍滿了饞嘴的小孩。

街上的火鍋店門棚用竹竿隨意撐著,菜品都用粉筆寫在門口小黑板上,菜品裝在褪色的塑料筐里,老板跟走進來的食客有一茬沒一茬地搭著話。

崔健一直覺得,跟繁榮的上半城相比,這里的時光似乎要走得更緩慢一些。

長大后,她去了外地上學,暫別解放路。1991年,從事新聞工作的崔健也調入重慶日報社,又回到熟悉的解放路,每天從這里出發、回家。?

在崔健的眼中,一些新的變化也在解放路上悄無聲息地發生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城特有的“棒棒軍”從九道門下穿儲奇門小學經過羊子壩菜市場,到解放東路上的中藥材市場攬活——重慶的地形,讓當時的下力人如魚得水,搬運工作養活了無數來重慶城區討生活的人。從過去朝天門的挑水夫開始,一根扁擔“擔天下”,以力為生的人們見證了這座爬坡上坎的山之都城的演變。

說到解放路,就不能不提與其密切相連的凱旋路。凱旋路位于解放東路和解放西路交匯處,長730米,地勢南低北高,是溝通上下半城的縱干線。抗戰時期,部隊離開重慶開赴前線,從此路經儲奇門過,取“抗戰凱旋”之意而得名。

在漫長的半個多世紀里,住在解放路的居民需要爬一坡長長的階梯,才能到達解放碑。“小時候一邊用力爬,一邊數共有多少級階梯。有一次穿著高跟鞋爬坡,稍不留神還摔了跤!”崔健笑著回憶起過去的囧事。

改革開放后,一部跨時代的電梯終結了解放路居民爬坡上坎之苦。1985年動工修建,1986年建成投用的凱旋路電梯,成為重慶特色交通設施,也是中國第一部城市客運電梯。

一條老路追溯城市史?

崔健在解放路。上游新聞記者 鄒飛 攝

舊路老城煥發生機

被縮短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距離。

以前解放路上只能見到當地居民,如今它迎來了越來越多外地客人的拜訪。

讓唐嵩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解放東、西路周邊眾多文物古跡都得以保護,中共地方執行委員會舊址已開辟為陳列館,太平門城墻遺址公園已建成開放,海關監督公署舊址活化利用建成母城非遺館,白象街傳統風貌區建成,利用文物建筑打造推出西泠書房、重慶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等。

“目前正在實施老鼓樓衙署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未來,將建成遺址公園、博物館等,成為都市文化旅游新的亮點。”他描繪著解放路的美好未來。

崔健的記憶中,解放路一抬頭就是如蜘蛛網般錯綜復雜的電線,如今電線早已埋入地下,天空跟路面一樣,干凈又清爽。

走幾步就能看到整潔又裝飾得富有重慶特色的小面館、火鍋店,里面坐滿了慕名而來的外地食客,觥籌交錯,戶戶飄香。

每逢有外地朋友來訪,崔健喜歡帶他們去附近的白象街、十八梯逛逛,這里既有渝中母城延續的文化氣息,又有現代化的食肆、商場、步行街,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街區讓外地朋友流連忘返,拍個不停。

凱旋路電梯最高峰日載客量1.4萬人次,在公路邊乘電梯上下11樓,出來一看還是公路,成為“最重慶”打卡地之一。凱旋路電梯與長江索道、皇冠大扶梯被譽為“魔幻三杰”,成為來渝旅游必體驗的“三件套”。

有了現代化電梯,反而有游客特意沿著凱旋路錯落有致的階梯往上走。階梯上還能看到賣茶的茶攤,5元剪一次頭發的老匠人。

“家門前這條路,一直在重視歷史文化挖掘和展現——這也正是我們重慶的根和魂。”不久前,崔健驚喜地發現,在解放西路藥材市場門口,多了一座“人民解放軍解放重慶入城點”紀念碑,“人民解放軍由南岸渡江經此處入城……”

“在這里住了幾十年,哪里都不想搬。這里有我成長的痕跡,也能看到重慶的未來。”崔健笑瞇瞇地說,現在周圍分布著醫院、超市、幼兒園、餐飲等配套設施,步行15分鐘內就可以實現就醫、購物、教育等功能,帶來了解放路上居民的幸福生活。?

“解放路在老重慶人的心中一直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對于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條街道,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渝中區歷史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解放東、西路見證了城市的過去,也正在目睹城市的更新,下一步,還將繼續挖掘解放路的文化新內涵,豐富商業業態,完善企業服務,進一步實現“文商旅城”融合發展。

在解放東、西路上品讀重慶的“母城故事”,已成了眾多外地游客到重慶旅游的必備項,即便是重慶人,也會在閑余時間,在重慶的下半城中追溯城市之根,感悟城市歷史。

解放路往上,是解放碑的繁華,往下,是歷史的沉淀。 在解放東、西路上,可以感受現代和傳統的結合,體現了重慶城的性格,值得閱讀一遍又一遍。

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

編輯:徐遠哲責編:郎清湘,王蓉審核:馮飛

編輯 舉報 2024-09-29 12:19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