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單位都在基層找“存在感”?
澎湃新聞消息,某鄉鎮前11個月收文2615個,其中需要書記閱示的858個,平均每個工作日近4個;
某村疲于應付資料填報,11個月就用了5箱共40包約2萬頁打印紙,平均每個工作日接近100頁;
有些政務APP白天卡頓,干部只能半夜三更守著系統錄入數據;
部分單位強調本部門、本行業工作的重要性,都在基層找“存在感”,都希望基層多來對接匯報,都熱衷于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有些部門單位濫用績效考核“指揮棒”,把“納入年底績效考核”作為“尚方寶劍”,使得基層對于部門下達的任何工作都不敢怠慢……
據湖南常德市社科聯網站10月28日消息,《負擔在基層 根子在上面 減負需聯動——關于深入推進基層減負的調研報告》已掛網公開。2023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由常德市桃源縣委辦牽頭,從縣政府辦、縣紀委監委、縣委組織部抽調人員,組建基層減負工作專班,深入鄉村兩級開展調研。調研報告結合相關案例,細數了基層反映的文山會海、多頭報送、打卡留痕等“八座大山”,并呼吁減負降壓須以上率下、上下聯動、細化制度等。
“八座大山”
報告提到,專班成員通過現場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桃源全縣28個鄉鎮開展了調研,其中重點選取5個鄉鎮、19個村開展了“解剖麻雀”式調研,聽取了兩級書記的情況介紹、對策建議。
從調研情況來看,基層負擔問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中基層表現突出、干部反映強烈的主要有“八座大山。
一是“文山會?!狈磸椈爻?、隱形變異。雖然“兩辦”對文件會議進行了總量管控、嚴格把關,但通過調研發現,文件方面,相關部門存在不發“紅頭”發“白頭”,不發正式文件發便函等現象,文件數量依然較多。據某某鄉鎮初步統計:2023年1-11月通過協同平臺收文2615個,其中需要書記閱示的858個,平均每個工作日接近4個;還有部分單位統籌協調不夠、文件反復修改,導致一文多發現象。比如,2023年9月15日,縣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開展“兩節”前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排查的通知》,縣文旅廣體局又轉發《關于開展“兩節”前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排查的通知》;12月7日,縣市場監管局先后三次下發《關于開展歲末年初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排查的通知》,后兩次均備注“以此份為準”。
會議方面,雖然全縣性會議有所下降,但相關縣級領導和行業部門召開的協調會、調度會較為普遍。據某某鄉鎮不完全統計,2023年1-11月,收到上級會議通知約470個,其中需要書記參加的約180次,幾乎每個工作日都需要安排時間參加上級會議。
二是資料臺賬重復下達、多頭報送。一方面,部門間統籌聯動不夠,同樣內容、不同格式的資料需要基層多頭報送。調研報告提到,比如,據某某鄉鎮反映,針對消防安全工作,應急、商務、文旅、民政等多個科局均要求開展檢查、報送資料;針對防溺水工作,教育、婦聯、團縣委均要求報送包保臺賬,內容相差無幾;針對自建房方面,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全國農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統”“農村房屋安全系統”“湖南居民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管理平臺”均要求錄入資料,需重復上戶采集。
另一方面,大部分總結、臺賬、表冊等資料既要交電子檔、又要交領導簽字蓋章紙質檔,部分偏遠鄉鎮往返縣城耗時耗財,有的偏遠鄉鎮往返縣城需要半天時間。再一方面,部分資料填報量大、要求時間緊,有些甚至上午發通知,下午就要求報送,還有部分臺賬的格式要求多次更改,基層疲于應付。比如,據某某鄉鎮反映,2023年12月7日上午接到縣消防大隊通知,當天下午4點前就要求報送今冬明春消防工作相關資料,并將資料報送情況與考核掛鉤;據某某鄉鎮反映,縣鄉村振興局《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工作臺賬》前后修改6個版本;據某某鄉鎮某某村支部書記反映,2023年前11個月,就用了約5箱共40包約2萬頁打印紙,平均每個工作日接近100頁。
三是督導檢查改頭換面、應接不暇。雖然“兩辦”督查室明確要求督查檢查事項提前報備、納入計劃,各單位不得擅自開展,但相關部門以調研、指導、督導等名義到鄉鎮開展工作檢查的情況依然偏多,有時就算工作很忙,為了不“得罪”領導,也只能擠出時間陪同,耗費大量精力。據側面了解,某某鄉鎮一天之內先后迎接農業、鄉村振興、安委會等3個部門前來開展檢查、調研等活動,縣農業農村局糧油站和經作站、鄉村振興局督導迎省檢和改廁驗收均是同一天不同工作分兩批前來。此外,在文明創建、鄉村振興等任務集中期,由于上級調研督導多,陪同任務更重,甚至連班子會都開不齊。
四是打卡留痕擺拍作秀、群眾反感。通過調研發現,許多工作都需要現場拍照留痕作為迎檢資料,不僅耗費精力,而且很容易引發群眾反感。比如,文明實踐、平安建設等多項工作都要求干部身穿紅馬甲在街頭、路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而由于精力有限,有些只能走馬觀花,部分群眾覺得“干部一天到晚沒事干,穿著馬甲在街上晃悠”。其中,在文明實踐工作中,鄉鎮實踐所、村實踐站每月必須開展理論宣講、市民教育、健身活動、文藝活動、科普宣傳5大類文明實踐活動各1次以上,且均需拍圖留痕;在綜治工作中,要求網格員一日一巡查,并對發現的問題上傳照片。再比如,開展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檢查工作量較大,需要到轄區每家加油站、鞭炮店、酒店餐館現場察看,往往拍幾張照片、看幾本臺賬就了事,“趕場式”“擺拍式”檢查也讓群眾覺得實效不大。
五是訂刊觀影類多量大、耗財費時。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書刊、報紙、電影票征訂成為鎮村兩級一項較大的經濟負擔,并且許多刊物訂而不用,往往沒拆封就當廢紙處理。比如,據某某鄉鎮初步統計,2023年先后訂購《中國應急管理報》《法治日報》《老年養生保健天天讀》《新湘評論》等刊物,以及《八百礦工上井岡》《何叔衡》等電影共28類,費用約55萬多元,其中非黨報黨刊約17類;另外,某某鄉鎮2023年訂購刊物、電影共33類,費用27萬多元。特別是大部分鄉鎮沒有影院,部分偏遠鄉鎮往返縣城觀看電影往往需要占用多半天時間。
六是陣地建設“勞民傷財”、閑置荒廢。通過調研發現,部分職能部門要求鎮村兩級建陣地、掛牌子、制度上墻、設獨立辦公場所,并作為檢查考核內容,導致鎮村兩級辦公場所難以滿足、“牌滿為患”。據初步統計,全縣共有22個部門要求鄉鎮建陣地75個,其中有66個要求獨立場所;有12個部門要求村級組織掛牌27種。陣地場所建設不僅需要投入較多財力,并且部分陣地實際使用率不高,形成閑置浪費。據調研了解,僅武裝部就需要在村設立武裝部辦公室、民兵應急排辦公室、國防教育室、器材室、兵役登記站、青年民兵之家等6個陣地;再比如,每個鄉鎮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至少需要投入1萬元、每個村實踐站至少投入5000元以上,而大部分未發揮太多效用。
七是電子政務各自為政、泛濫之勢。電子政務本應便利基層、服務基層,但實際工作中,因強制要求推廣、濫用積分排名等情況,讓電子政務成為基層的新負擔。據初步統計,目前推廣到鄉鎮的APP、微信小程序有湘易辦、道交安、河林田長巡護、反電詐、中流擊水等20多個,不僅下達了下載、注冊任務,還要求定期登錄使用、錄入信息。比如,道交安每天需登錄使用,并上傳2條以上信息;河林田長巡護系統,村級“三長”每周均需要開展巡查、上傳信息;中流擊水每天需要登錄使用、轉發點贊等。
同時,有些APP白天使用量大、網絡不順暢,干部只能半夜加班上傳信息。比如,“湖南居民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管理平臺”由于白天卡頓,只能半夜三更守著系統錄入數據。最后,微信工作群類型繁多,查收、回復各類群消息耗時耗力。比如,某某鄉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共加入26個微信工作群,某某鄉鎮某某村婦女主任共加入29個微信工作群,分別涉及平安建設、武裝、鄉村振興等工作。
八是屬地管理無限放大、有苦難言。部分單位以屬地管理之名,向鄉鎮下壓任務多、指導完成少,基層完成難度極大。比如,市場主體培育方面,2023年分配到鄉鎮的任務共有7038家,平均每個鄉鎮250多家,許多鄉鎮層層下壓到村、到組,動員村組干部及親友注冊,有些群眾甚至不知情就當上了“老板”,并且還存在信息泄露風險;新農合征繳、秸稈禁燒等工作方面,對鄉村兩級下指標、排名次、納考核、抓罰款等簡單粗暴的手段用得多,進行業務指導、謀劃有效措施相對不夠。
負擔過重,源頭在哪?
調研報告提到,2019年3月中辦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來,五年減負之路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層依然感覺負擔越來越重。對此,專班成員歸納總結出這五個方面的癥結和根源:
從政策層面來看,部分上級要求與基層實際存在錯位。部分政策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某些細節方面與基層實際還不盡相符,導致政策在基層“水土不服”、難以推動落實。比如,2019年6月,市政府下發《關于重新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通告》,將木塘垸鎮6個村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僅1個社區未劃入。按照相關規定,高速公路環線外延1公里為禁燃區,而該鎮6個村均只有不到10%的農戶在禁燃區實際范圍,另外90%的農戶被“一刀切”劃入,不夠科學,特別是由于液化氣、天然氣成本較高,導致群眾接納意愿低、政府控煤阻力大。再比如,對于秸稈禁燒政策,由于秸稈無法處理、禁燒后蟲病害增加,群眾普遍反感;對于政務APP推廣,雖然初衷是為了便民,但在農村留守老人居多、需求度不高等現實情況下,硬性下達指標,給鄉村干部帶來不小壓力。
從政績觀念來看,部分單位出現偏差,存在本位主義思想、唯上不顧下傾向。減負之所以難,根子還是本位主義思想嚴重,都強調本部門、本行業工作的重要性,都在基層找“存在感”,都希望基層多來對接匯報,都熱衷于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忽視基層的實際情況。有時為了確保本部門工作爭先進、出經驗,將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關于基層減負的要求拋諸腦后,許多非中心工作也熱衷于打通知、發通報、搞排名、抓調度,用基層的“辛苦指數”換來本部門的“較高分數”。
從考評機制來看,部分考核“指揮棒”淪為部門“趕牛鞭”。雖然績效考核方案已經明確了考核指標、事項和計分原則,但在推進工作過程中,有些部門單位濫用績效考核“指揮棒”,把“納入年底績效考核”作為“尚方寶劍”,隨意放大考核權限、考核細則,動輒“恐嚇”基層,將平時報送資料材料、落實臨時性任務等工作情況作為考核依據,使得基層對于部門下達的任何工作都不敢怠慢。
從基層自身來看,責大權小、事多人少,“一根針難穿千條線”。鎮村兩級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是各項工作的最終落腳點。但在現行機制下,資源配置倒掛,承擔事務最多的鄉村一級,卻是人財權最弱的一級。優秀人才通過遴選、借調等途徑流向上級機關,工作經費需要找上級部門討要,許多權限下放不到位等等,導致基層如牛負重。
從規定執行來看,基層減負“硬性規定”時?!叭嵝月鋵崱薄;鶎訙p負并不是一個新概念,近年來,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相繼出臺一系列關于精文簡會、整治“文山會海”、規范督查考核的硬性規定,但各級對于“基層減負”往往是“平時掛在嘴上,忙時放在邊上”,有時為了更好推進工作,未嚴格執行減負規定要求,讓基層減負淪為“紙上減負”“數字減負”。
“解鈴還須系鈴人,減負降壓必須以上率下、上下聯動?!边@份調研報告最后呼吁,縣級領導、縣直單位和各鄉鎮主要負責人帶頭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重要論述,帶頭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發展觀、權力觀,帶頭將基層減負各項要求貫穿工作始終。
對于上級納入考核、縣級無權整治的APP推廣應用、志愿活動、學習任務等方面負擔,積極向上反映呼吁,爭取將不切合基層實際、不利于工作推進的負擔,從源頭上規范、精簡。
另外,全面梳理中央、省、市、縣各級各類減負措施,結合桃源實際進一步細化、量化、實化各類精簡文件會議、檢查考核的舉措,讓上級減負措施更好地在基層落地見效。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通過座談、書面等方式,廣泛征求縣鄉村三級的基層意見,認真研討吸收有效建議,讓政策更接地氣、更貼人心,讓政策要求在基層落實更順暢、無堵點、有實效。
在考核方面,報告建議,根據鄉鎮的面積大小、人口數量、財力狀況、工作重心等基礎情況,實行個性化、差異化考核打分,既不讓客觀條件、工作基礎好的鄉鎮毫無懸念和壓力,也不讓相對較差的鄉鎮毫無希望和動力。同時,根據指標性質科學調整計分方式,對黨的建設等常規類指標實行排名計分,對招商引資等定量類指標實行目標計分,實現差異化考核等。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上述調研之后,今年4月,桃源縣委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基層減負的八條要求》,其中就包含精簡會議的九項舉措,包括嚴格控制會議頻次、會議時長、會議規格和參會人員等。
“九項舉措細致具體、可操作性強?!睋吨袊o檢監察報》報道,該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熊瀟瀟介紹,比如,要求全縣層級大會時長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全縣層級的會議盡量合并、“打捆”召開,能以視頻形式召開的會議不開現場會,已直接開到基層的會議不再重復召開等。相關要求中還明確,要對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根據核查情況,縣紀委監委適時跟進追責問責。
在經常參與為基層減負專項監督檢查的熊瀟瀟看來,最重要的是要解決長期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被基層干部詬病的開會多等現象其實“表現在基層、根子在上面”?!艾F在市里、縣里開視頻會,領導常說‘本次會議已開到村級,不再層層開會’。上面對精文減會工作態度明確、行動堅決,基層對減會要求肯定落實到位。”熊瀟瀟說。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桃源縣各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平均每月參加會議同比減少了62%。同時,桃源縣精簡資料報送和檢查督查工作。牛車河鎮三紅村黨支部書記郭張凱說,以前很多時候開會是為了迎接檢查。省里檢查,市里縣里要先來查;市里檢查,縣里要先來查,層層開會動員部署。“現在層層迎檢少了,會自然也少了?!?/p>
原標題:調研報告細數基層減負“八座大山”:部分單位都在基層找“存在感”
編輯:吳思責編:廖異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