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高潮迭起、爭議接連不斷的美國第60屆總統大選,最終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勝選落下了帷幕。其后不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方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對特朗普當選總統表示祝賀。毫無疑問,美國即將進入特朗普2.0時代。從特朗普前4年的執政生涯,以及后4年的在野作風可以預判,接下來大概率會是極不平靜的4年,國際政治、經濟、金融、軍事等多個方面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那么,具有鮮明不確定性和商人思維的特朗普重返白宮,止跌企穩的中美關系會不會面臨變化?中美關系未來又將是何走向?2月24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國家港灣,特朗普在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上講話。亞倫?攝/新華社
01
美國大選結果出來后,全球媒體和網友紛紛發表評論,其中圍繞中美關系的話題熱度較高。這反映出當前國際局勢下中美關系的分量之重,也說明了大家對中美關系的長期關注和深度思考。梳理各方評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論調。比如,全面惡化的“悲觀論”。發動貿易戰、極限打壓中企……數年前,特朗普在中美關系上常常“不按套路出牌”,讓中國有些捉摸不透。本次大選期間,特朗普曾對中國言辭強硬,甚至撂下諸如“加征60%關稅”的狠話。如今,更為“成熟”的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大概率會在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中繼續對華強硬,帶來更多不可控的變量。有人擔心,特朗普將會繼續加大對中國的貿易、軍事、科技打壓力度;挑逗輿論,多方位攻擊和污蔑中國;同時拉盟孤立中國的力度大概率會顯著增強,并在處理涉臺、涉疆等問題時可能持較為強硬的立場,對中美的雙邊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持續回暖的“樂觀論”。有觀點認為,特朗普在對華關系上已經“無牌可打”,而且中國領略過其各種套路,心里也有數了,大致上也不用擔憂,中美關系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此次競選,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既出錢又出力。有分析指出,馬斯克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商業利益,被視為“親中”人物,特別是他在此次大選中已向特朗普捐款超過1億美元,未來有望成為中美之間在技術和貿易問題上的關鍵對話者。比如,冷眼旁觀的“唱衰論”。有人說,作為超級大國,美國可以擯棄任何協議或條約且無須承擔任何后果,因為很難有力量能夠直接約束它。而中國遵循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恪守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因此,產生分歧有可能成為中美兩國的常態。此外,隨著美歐關系、美俄關系的升溫,中美關系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可能會下降。11月5日,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迪克斯維爾山口鎮選民按照傳統率先投票。記者 李睿?攝/新華社
02
在大國關系中,交流合作也好,交鋒對抗也罷,終究還是要靠實力說話。中美關系之所以備受關注,歸根結底還是兩個超級大國背后的硬實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被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的發展對世界影響重大。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如今中美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改變不了誰,誰也打倒不了誰。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兩國應該成為對方發展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近年來,中國對美國“兩不一無意”的立場和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即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把時間線拉長,近半個世紀以來,中美兩國人民品嘗了互利合作之果,世界各國享受了和平穩定之蔭,其中最重要的啟示是:中美兩國應該做伙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惡性競爭;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在和美國打交道的過程中,中國摸索出更多的經驗,應對的“工具箱”也變得越來越豐富。這不會隨著特朗普再次登臺而發生轉移。比如,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增長動能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今年前三季度實現4.8%的增長,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位居前列,展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有能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為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的中國機遇。當然,在國際關系和大國博弈中,中國也并非全然處于被動。用通俗的話來說,中國也有自己的“底牌”,不惹事也不怕事。
前不久,中國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日前,遼寧艦、山東艦編隊首次開展雙航母編隊演練,擴大海上防御作戰縱深;即將舉行的第十五屆珠海航展,中國殲-35A飛機、紅-19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等新型裝備將首次公開亮相……一系列動作的背后,一如既往地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中國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與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無關。
7月18日,特朗普在密爾沃基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記者 李睿 攝/新華社世界大勢,浩浩湯湯。沿著歷史前進的邏輯前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展,這是唯一的正道。由此觀之,倘若僅僅以微觀感受來判斷中美關系未來走向,難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此,我們需要從歷史長焦來審視,既看到短期的現象,也能看到長期的趨勢。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不同的時空和語境里,中美關系肯定會發生改變,特別是在全球不可控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我們尤其需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持最穩的心態應對。我們常說,好心態決定好狀態,“心態不好,做事不牢”。在處理中美關系這件大事上,我們首先要保持穩定的心態,堅持原則立場,決不能自亂陣腳,避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重慶大學特聘教授姚樹潔表示,中國要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動力,以提高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抓手,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分化貿易、技術等對美國的依賴,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影響,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做最壞的打算準備。在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中,一些政客信奉這樣的信條:“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部分國家在追求國家利益和價值目標的過程中,常常會為了自身利益與權力訴求而不擇手段。因此,在中美關系上,我們必須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事實上,大國關系,起起伏伏是常態。然而面對美國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我們還是要做好相應的預案,多準備一些后手,避免陷入被動,尤其是在極端情況下依然能保持穩定發展,如強化與金磚國家的合作,加強與東盟、歐盟等經濟體的聯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中美關系波動帶來的沖擊和影響。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歷史充分證明,合作是中美雙方最好的選擇,將使兩國乃至全世界受益。客觀而言,中美關系中存在一些競爭因素,但雙方不應是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完全可以在你追我趕中相互成就,在寬廣的地球上各自發展、共同繁榮。在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殷維看來,盡管特朗普2.0時代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硬脫鉤”的可能性,但謀求相應領域的合作、加強對話溝通仍然是中美關系繼續穩定可控的重要前提,畢竟“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發展”。對中國來說,要盡力爭取和美國在更多領域達成共識、促成合作,進一步加強對話溝通、妥善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探索走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讓穩定、健康的中美關系惠及全球。概而言之,未來中美關系靠雙方共同塑造,只有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才能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好最壞的打算”是中國應對各種困難問題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方法,也是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特有的從容和智慧,面對特朗普再次上臺的中美關系,亦當如此。編輯:夏洪玲責編:廖異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