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準總理”稱將尋求恢復對華全面外交關系 引發島內關注?
環球時報消息,立陶宛通訊社5日報道稱,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支持即將上任的新一屆政府努力實現該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正常化。日前,立陶宛“準總理”帕盧茨卡斯表示,立陶宛允許以“臺灣”為名設立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他領導的政府將尋求恢復與中國的全面外交關系。立方表態引發島內關注。
2021年11月,立陶宛批準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中方宣布與立陶宛雙邊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今年10月,立陶宛反對黨社會民主黨贏得議會選舉,該黨總理候選人帕盧茨卡斯表示,應該改善立中雙邊關系。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報道,帕盧茨卡斯日前接受立陶宛波羅的海通訊社采訪時表示,他所領導的政府將修復因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而對立中關系造成的裂痕。當被問及立陶宛是否會尋求兩國大使的回歸時,帕盧茨卡斯回答說,“絕對會。”
立陶宛總統辦公室5日在發給ELTA的書面文件中寫道,“立陶宛與中國的關系應建立在互信原則和國際承諾的基礎上??偨y支持實現兩國外交關系正常化的努力,但利益必須是相互的。總統希望中國將改變其降低外交代表級別的決定,大使們能夠回到兩國工作。”但瑙塞達同時表示,與中國保持外交關系并不意味著立陶宛要放棄與臺灣的經貿關系。
瑙塞達曾多次對立政府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表達不同意見。據臺灣《中國時報》6日回顧,2022年瑙塞達表示允許以“臺灣”名義在該國設立代表處是個錯誤。今年5月,立陶宛舉行總統大選,瑙塞達進一步提出代表處要更名,認為中文名稱“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中的“臺灣”,給人印象是對應到英文、立陶宛文的Taiwan,而非Taiwanese所指的“臺灣的、臺灣人、臺灣人的”。
對于立方最新表態,臺“外交部歐洲司司長”黃鈞耀5日稱,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是臺立雙方的共識,也是經過審慎協商后所決定的。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稱,會盡一切努力去溝通,希望能夠維持當時雙方都同意的名稱。據臺媒報道,駐立陶宛代表處作為在歐洲首個以“臺灣”為名的代表處,在揭牌時被民進黨當局視為“重大外交突破”而大肆宣揚,國民黨“立委”王鴻薇5日喊話稱,若真更名,臺灣前“外長”、現任“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應請辭負責。
實際上,立陶宛政府此前的對華立場一直不得民心。BNS今年2月援引立陶宛東歐研究中心的一項民調指出,大多數立陶宛人不贊同政府的對華政策,普通民眾更希望與北京建立友好務實的關系。
民調顯示,多數立陶宛人認為,立陶宛應該為與中國大陸的爭端負責;近2/3的立陶宛人認為不應干涉中國內政。此外,近半數立陶宛人認為,中國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立陶宛應該務實,不要批評中國;44%的人認為,如果沒有中國投資,立陶宛經濟將陷入困境;37.2%的人認為,支持臺灣不會給立陶宛帶來任何經濟利益,其重要性不如與中國大陸保持良好的經濟關系。
臺灣《聯合報》稱,從經濟角度看,或許不難理解立陶宛的表態。在中立關系惡化前,立陶宛曾是大陸在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貿易伙伴,大陸是立陶宛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尤其是雙方先后簽署立陶宛向大陸出口凍牛肉、青貯飼料、水產品及小麥等農產品的議定書后,2015年至2019年,雙方貿易額5年增幅達82%。但關系交惡后,2021年立陶宛對大陸出口衰退16.8%,2022年更大跌78.3%。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博文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立陶宛上屆右翼政府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破壞對華關系,導致雙方貿易往來受到沖擊,不僅招致總統瑙塞達的反對,更引發民眾和工商界的不滿,其在這次議會選舉中的“大敗”就是鮮明體現??梢灶A見的是,未來瑙塞達和新任中左翼政府將調整對華關系。值得一提的是,前任中左翼社民黨政府曾在基建、農產品進出口等方面與中國進行積極討論與合作,這種深厚的淵源關系有望在接下來發揮作用。
原標題:立陶宛“準總理”稱將尋求恢復對華全面外交關系,引發島內關注
編輯:周自力責編:張松濤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