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產生耐藥的機制和后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瘧原蟲已兩次對關鍵藥物產生耐藥性,其潛在的基因突變無情地席卷全球<愛尬聊_尬聊百科>,迫使公共衛生官員不得不尋找抵抗瘧疾的新方法。現在,瘧原蟲已經開始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
風景美如花 2021-06-17 10:39
耐藥性產生本質還是基因突變后的適者生存吧。基因突變產生耐藥基因,藥物選擇壓力下,沒有耐藥基因的個體被消滅,而有耐藥基因的個體得以存活。漸漸地,這個群體中越來越多的個體具有耐藥基因,這就產生了耐藥性。為了克服耐藥性,要在弄清耐藥機制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藥。
青蒿素提取自一種叫作青蒿的植物,上世紀70年代,中國研究人員發現青蒿素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瘧疾的藥物。從此,青蒿素與其若干種衍生物在使全球瘧疾致死率大幅下降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種藥物容易管理,副作用少,見效快,數小時內就可以殺死寄主體內的絕大多數瘧原蟲。為了防止出現耐藥性,藥物被輔以不同的搭配藥物用于治療,稱作以青蒿素為基礎的綜合療法。但在2003年和2004年,首例青蒿素耐藥性案例在泰國出現。至2009年,青蒿素在某些地區確已明顯失效。
研究者發現一種叫作K13繁殖體的基因突變蛋白與青蒿素耐藥性相關的惡性致命瘧原蟲存在聯系。這種蛋白因形狀與風車類似而得名,其基因位點在瘧原蟲的第13個染色體上。后來其他的研究者也證明了K13突變在東南亞耐藥性感染中普遍存在。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的證據直接指出K13基因確實是瘧原蟲耐受青蒿素罪魁禍首。給耐藥性瘧原蟲植入普通的K13基因后會讓它們對青蒿素再次敏感;而把突變后的K13基因植入對藥物敏感的瘧原蟲后會讓它們產生耐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