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溪到“臟彈”再到波蘭遇襲 俄烏沖突“羅生門”為何層出不窮??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5日,波蘭東部與烏克蘭接壤的赫盧別紹夫地區發生爆炸,兩名平民喪生。據悉,爆炸是由“兩枚俄制導彈落入波蘭境內”引起的。因此,一些波蘭軍事單位提高了戰備水平。
事件的迅速發酵引發了諸多反應。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否認自己的導彈落在了波蘭境內,并且相互指責。俄羅斯國防部16日的最新回應稱,專家已確定波蘭爆炸現場圖像中的導彈殘骸照片是烏克蘭S-300防空導彈的組成部分。
央視相關報道截圖
事發后,各方也迅速表態,美國拜登出面“滅火”;一向“高調”的波蘭表示仍在調查。為什么美國和波蘭突然謹慎起來?這一事件將如何影響俄烏沖突的走向?從波蘭導彈襲擊到北溪天然氣管道、扎波羅熱核電站、“臟彈”風波,為什么俄烏沖突中“羅生門”事件頻發?
16日,《紅星新聞》就這些問題連線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陳愉。
各方反應微妙。
可能是美國防空系統的攔截失敗或者偏離了。
當地時間15日,俄羅斯正在打擊烏克蘭的電力基礎設施。據烏克蘭媒體報道,俄羅斯當天向烏克蘭多地發射了90枚導彈。
陳愉告訴紅星新聞,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這起事件更有可能是一起意外事故。一開始,波蘭采取了“非常積極主動”的態度,召見了俄羅斯駐波蘭大使,要求“立即做出詳細解釋”。后來,波蘭總統杜達表示,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是哪一方發射了導彈。美國表示,從彈道分析,不太可能是俄羅斯發射的導彈,基本上“可以排除俄羅斯打擊的可能性”。
現場發現的導彈碎片
此外,陳愉說,從政治角度來看,“俄國采取主動并故意這樣做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太可能的,這樣做沒有任何好處,只會激起西方的憤怒”;另一方面,烏克蘭也不太可能主動做這種挑釁的動作。“可以調查導彈發射軌跡。如果烏茲別克斯坦這樣做,將使自己處于道德上的不利地位。”他分析道,“所以我認為這更有可能是一場意外,而不是俄羅斯或烏茲別克斯坦故意為之。”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墜落導彈的碎片可能屬于S-300防空導彈系統。陳愉認為,由于俄羅斯15日對烏克蘭境內多處目標發動導彈打擊,有可能是烏克蘭防空導彈系統未能攔截俄羅斯導彈,或者出現偏差,導致導彈落入波蘭境內。
俄烏沖突局勢微妙。
或者北約“利用話題”向俄羅斯施壓。
當地時間16日,北約就波蘭導彈爆炸事件召開緊急會議,“以驗證北約協議第四條是否需要激活”。與此同時,七國集團領導人還就波蘭的最新局勢安排了一次緊急會議。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第一副代表波利安斯基16日表示,波蘭發生的導彈爆炸事件是企圖挑起俄羅斯與北約的直接沖突。
那么,這次爆炸會對俄烏沖突的走向產生什么影響呢?
陳愉認為北約不應做出激烈反應。如果是意外,尤其是烏克蘭導彈落入波蘭境內,北約更不可能對俄羅斯做出強烈反應。從北約的角度來看,不會輕易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沖突。“除非絕對必要,北約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然而,北約,特別是波蘭和其他國家可能會利用這一事件來“做文章”。比如指責這是俄羅斯大規模襲擊烏民用設施造成的溢出效應,以此“積極向俄羅斯施加政治壓力”。
不過,陳愉也強調,目前俄烏沖突局勢“非常微妙”。在戰場上激烈博弈的背后,各方其實已經在外交場合開始了一些接觸。所以,“現在這樣的事情很敏感,關鍵在于各方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使事態進一步發酵。
在16日下午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相關問題時表示,當前形勢下,有關各方應保持冷靜克制,避免局勢升級。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當務之急是開展對話談判,和平解決危機。
央視報道截圖
為什么俄烏沖突頻頻出現“羅生門”?
專家:類似事件還會發生。
在各方微妙的表態中,這無疑成為俄烏沖突最新的“羅生門”事件。今年2月24日以來,從扎波羅日核電站炮擊事件、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到“臟彈”風波,為什么類似的“羅生門”事件發生的如此頻繁?
陳愉表示,俄烏沖突是一場戰場上的較量,但本質上是政治博弈的延續。俄烏沖突更特殊的是,戰場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較量,但在政治層面,烏克蘭背后是整個西方。所以俄羅斯可能會和西方國家在一些戰場之外的周邊事件和突發事件上進行博弈,包括之前的“臟彈”風波和最近的糧食出口問題,都是雙方博弈的一部分。
陳愉認為,除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戰場上的較量,俄羅斯、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未來還會在各種問題上繼續進行類似的博弈。
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類似波蘭這次導彈爆炸這種隨機事件的可<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能性始終存在,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俄羅斯和西方現在正處于深度的較量和博弈之中。“未來,隨著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戰場上、在談判桌上、在各種外交場合的較量加深,我認為類似事件可能會繼續發生。”陳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