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而歌》:用音樂奏響時代篇章?
作者:彭(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副研究員,《電影藝術》編輯)。
激昂的國歌是一個國家信念和意志的凝聚。起來!前進!作為中華民族不屈的戰歌,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103010是一部記錄國歌誕生的別出心裁的電影,也是一部介紹人民音樂家聶耳成長和創作經歷的傳記電影。在民族抗戰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下,從1928年背著家人秘密參軍的聶守信,到創作民族戰歌的聶耳,他16歲至22歲的短暫青春,成為音樂的附屬品<愛尬聊_百科詞條>,對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屏幕上,生動的歷史被還原。熱血青年想要改變這個社會,首先他們要改變自己。在影片傳達的人文關懷中,凸顯了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從一個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到一個選擇為勞苦大眾創作的藝術專業人士,聶耳參加抗日義演,從上海岳明戲曲學會辭職,加入左翼戲劇家聯盟,加入中國共產黨,關心人民疾苦,伴著音樂,為人民歌唱。然而,聶耳從在校園里用小提琴演奏舒伯特的小夜曲,到上海聯華歌舞訓練場醒來。他對國家的困難保持警惕,應該扭轉藝術趨勢。自覺地肩負起這種國家責任,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最高最強的個人藝術生命力的綻放。優秀的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不是靠一時的激情所能達到的。在國家危難之際,年輕人也有必要用節氣和倫理承擔起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
文學創作需要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積累,尤其是可塑性強的成長中的青年文學創作。影片中,聶耳希望創作出反映勞苦大眾生活的偉大作品,創作出像《為國而歌》這樣反映法國大革命精神的優秀作品,但還是遇到了寫不出紙條的時刻。真實的情況再次表明,人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我們知道,文藝創作的方法有100種,也有1000種,但最根本、最關鍵、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根于人與生活。無論是熱播的《馬賽曲》,還是生動的《賣報歌》和《碼頭工人歌》,影片不僅展現了這些經典音樂作品的創作淵源和過程,更體現了一個青年的責任擔當。作為文藝工作者,每個人都希望成名成家,取得最高的職業成就。但是,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如何用音樂的力量喚起勞動人民的情感,喚醒群眾,是一個年輕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時刻捫心自問和反思的。
音樂是道路的先鋒。音樂的節奏激勵著前方的戰士勇往直前。音樂也讓影片中的人物更加豐滿生動。雖然影片篇幅有限,但影片提供的歷史信息極其豐富。所以影片中人物比較多,情節略散。其中有些人物的戲份雖然不多,但對聶耳的一生影響很大。在鏗鏘有力的音符下,趙瓊仙、李國主、吳澄等師友的殉難,大牛、嚴大熙等想象中的戰友在戰場上的犧牲,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歷歷在目。因此,這部分電影的表現非常關鍵。這也讓精彩的群像出現在松山戰役和“一二八事變”期間上海的巷戰和各個空間。畫面精美,各種場景的拍攝都比較真實,既展現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也基本準確地描繪了當時人們的風貌。通過對景物的精心運用和對人物情感的把握,場景調度和剪輯技巧的巧妙結合,革命浪漫情懷滲透到戰場和歲月的硝煙中的血灑,也隨著音樂的節奏在銀幕上復活。
作為早期進步文藝工作者,聶耳用音樂吹響了時代的號角!音樂喚醒這種信念,帶來鼓舞人心的力量。103010,為民歌唱,作為青年文藝創作的典范,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影響更多有志青年,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素養,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