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軟肋”?
紙,彭昌最初從居民那里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她是上海郊區的一名社區醫生。上周,她所在地區每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平均人數是以前的7倍。
讓她感慨的是,很多“工作時間長,不愿意打疫苗”的老人也過來了,說“以前打疫苗有風險,現在覺得不打疫苗風險更大。”
在防疫新形勢下,11月2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要求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重點,提高疫苗接種率。
與其他年齡組相比,我國老年人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接種率較低。來自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8日,6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總接種率占老年人口的86.42%,而8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總接種率僅占80歲以上人口的65.8%。
根據公共衛生專家馮子健的說法,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是最需要疫苗保護的。老年和慢性疾病是新冠肺炎感染后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血的教訓”,病毒學家金東延在回憶今年春節期間的香港疫情時表示,死于新冠肺炎的1萬名本地人中,70%沒有接種疫苗,90%有基礎疾病,年齡中位數為86歲。
走出疫情的關鍵可能是保護好我們的“軟肋”。
“疫苗猶豫”
從12月份開始,陳光華就開始忙著統計轄區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分為60-79歲和80歲以上,統計首針、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
他是重慶的一名基層防疫工作者。他所在的街道包括6個社區和7個村莊。60歲以上的老人有4682人。80歲以上人群首針接種率為75.76%。近年來,說服老年人接種疫苗并不容易。
他告訴記者,一些農村老人覺得自己出門不多,沒必要打疫苗;有老人讓他簽保證書,承擔后果,才同意接種。“他們擔心注射后會有任何不良反應”。
據他觀察,有的老人步行兩個小時,主動去做核酸檢測,但打疫苗時卻猶豫不決。
陳光華所在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為老人接種疫苗。
在陳光華的客戶中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的女兒嫁到了外省,已經多年沒有回家了。他經常去敬老院,老人臉上都是笑容。但去年夏天,當他建議老人去衛生院打疫苗時,老爺爺的臉“一下子就垮了”。
老人說他心臟病發作了。“一旦有意外,要我來找你嗎?我的孩子又出遠門了。”
雖然陳光華一再解釋,不在急性發作期的疾病不影響接種疫苗,可以“打電話給醫生,看具體情況再做決定”。但老人并沒有改變主意。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在接受采訪時對該報表示,疫苗的早期禁忌癥和謹慎使用受到嚴格控制,許多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被排除在接種范圍之外。
陳光華回憶說,農村老人大多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為此接種疫苗有參考價值,但實施起來也比較靈活。對于80歲以上的老人,會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看是否適合接種疫苗,行動不便就在家接種。
84歲的重慶人鄭強患有白內障和骨質疏松癥。他的兒子鄭志軍告訴記者,由于帶狀皰疹,他的父親除了在2019年去醫院看過一次外,很少出門。去年,他向社區報告了父親的基本病情,社區告訴他,這個病情可以免打疫苗。所以,到目前為止,他的父親還沒有接種疫苗。
與之前相比,最新的老年人疫苗接種方案大大縮小了禁忌范圍,只有對疫苗嚴重過敏才被列為絕對禁忌。鄭中偉,
馮子健說,為慎重起見,新的疫苗接種方案中增加了幾項:比如急性傳染病處于發熱期,嚴重慢性病處于急性發作期,或者嚴重慢性病生命已進入終末期,應延遲接種疫苗。
“不能接種或者不適合接種的禁忌癥非常少,尤其是滅活疫苗,非常非常少,那是醫生說了算的。”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金東彥介紹,在世界各地,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都被列為接種疫苗的優先人群。
金東燕告訴該報,香港以前經歷過人們對疫苗的不信任。“有媒體文章說有人接種了白血病或糖尿病疫苗,這是無稽之談。因為打疫苗的人多了,有些人會生病甚至死亡。這是巧合。”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公開了已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人群的糖尿病發病名單,“一次說明”。
在金東延看來,現在是一個變革的時期。首先要做好公民教育和政策宣傳。“對于80歲以上的人來說,如果實施疫苗接種,完全可以避免死亡。”例如,香港在5月提高疫苗接種率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下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抗原陽性后,可及時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死亡率可降低76%。
“現在有很多觀測結果。加強注射后持續12個月,對重疾和死亡仍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馮子健告訴記者,重疾的預防還可以緩解疫情上升階段醫療機構的資源短缺。
“最脆弱的人”
優化防疫后,周感到了更大的壓力。
他是河南某地級市一家養老院的經理。醫院里住著200多位老人,80%都在80歲以上。去年,當地大力推廣疫苗接種。醫院的老人聽說是免費的,大部分都愿意,也不排除老人。他們都希望“接種疫苗后能自由旅行”。
但是我沒有意識到,——養老院的老人接種疫苗,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反對的,要求孩子簽署知情同意書。“有的說老人年紀大了不能接種,有的說老人慢性病不能接種,還有的擔心疫苗不安全不同意接種。”
最終,一些老人決定繞過孩子,去醫院打疫苗。如今,在養老院接種疫苗的老人約有30人。據周介紹,在當地一直算接種率較高的養老機構。他85歲的祖母患有心力衰竭和肺水腫,沒有接種疫苗。
醫院感染就像一把懸在周頭上的利劍。院子里有幾個老人喜歡騎三輪車出去見朋友。“一旦新冠肺炎被感染,帶回庭院,后果不堪設想。”此外,還有許多殘疾老人住在醫院里。他們需要護工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接種過疫苗。
同樣憂心忡忡的還有上海一家養老公司的負責人李陽。三年來,他管理的養老院“零感染”,老人的疫苗接種率也達到了70%-80%。最近防疫政策調整后,他很擔心沒有打疫苗的老人。
這些老人很多都是80多歲,有基礎疾病。此前相關部門并不建議接種疫苗,老人的子女也有顧慮。最近李陽接到上級通知,正在想辦法和老人及家屬溝通,提高醫院的疫苗接種率。
截至11月28日,已接種疫苗的60歲以上總人數占老年人口的86.42%,而80歲以上總人數僅占80歲以上人口的65.8%。源地圖
此時,家住蘭州的甘梅還在猶豫要不要給母親接種疫苗。
她的母親今年75歲,患有糖尿病,肺部腫瘤已經轉移,正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近日,一名
馮子健在接受采訪時建議,在醫療機構住院的老人由醫生開具疫苗,在醫院提供疫苗接種,并為無法前往接種點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告訴公眾,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感染的風險將大大增加,因此我們應該抓緊時間接種疫苗,獲得保護。”
“我們正在與病毒賽跑,尤其是那些沒有接種疫苗的人。”金東延說,怎樣才能盡快把藥給需要的人,又不讓不需要的人大量囤積,也考驗我們的智慧。
他建議,在必要的時候,應該對老人進行反向隔離。“避難所可以部分改造成護理設施。當出現疫情,沒有疫苗,沒有機會吃藥的時候,使用反向隔離也可以挽救一些生命。”
與老年人相比,60歲左右精力充沛的老年人更愿意接種疫苗。2020年疫情初起,周的療養院第一次被關閉。醫院里60多歲的人有點激動,因為這影響了他們的外出活動。現在養老院已經關閉或者半關閉三年了。
“他們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他們也愿意接種疫苗。”李陽的養老公司還管理著一個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為社區近兩萬名老人提供日常服務。這些老人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上個月的疫苗接種率約為40%。
最近,服務中心正在逐一給沒<愛尬聊_百科詞條>有接種疫苗的老人打電話,鼓勵他們接種疫苗。“有人一接到電話就去打疫苗,怕被傳染。”老年人白天主要活躍在服務中心。現在,李陽已經為進進出出的老人準備好了抗原,“不敢放松”。
12月5日,周還接到了上級機關的請求。養老院繼續封閉管理,他還在等下一步通知。
防疫的“毛細管”
12月后,更多的村民來到周春華的診所咨詢防疫事宜,大多是“擔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
周春華是河北的一名鄉村醫生。她所在的村子有400多人。三年來,實施了嚴格的防控措施。每周全村都有核酸。“村民害怕病毒。”防疫調整后,他們不太了解病毒的特性和相關政策。
周春華與前來咨詢如何做好家庭保護工作的村民進行了交流。
周春華說,一些人開始囤積感冒藥。“沒人買,診所就囤了一兩盒。現在總有人來問,要10盒8盒的,說要囤積起來給家里老人用。”
連清文膠囊賣完了。最近兩個月,上游供應商把進價從11元一盒提高到18元一盒。周春華不情愿地對村民們說,“真的沒有了。你放松自己比什么都好。”
和周春華類似,彭暢是上海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最近也很忙。
她所在的對口地區65歲以上老人約8000人,疫苗接種率約95%。最近,接種疫苗的人數激增。
在門診,她經常能聽到住院醫生的點評。有人擔心防疫優化后,自己或老人扛不住;也有人覺得奧米克隆的癥狀很輕微,不需要關注。
她和同事聊到的是“奧米克隆的特點是癥狀較輕,老人和小孩癥狀可能比較明顯”、“提前準備退燒藥和體溫計”、“心理上不要太擔心”.
近期,社區衛生中心流調組不再需要追蹤第二類密切接觸者的行蹤,但社區居家隔離居民有所增加。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醫療已經轉移到醫療保障。12月初,彭場成立了應急小組,醫護人員兩點一點回,全員上崗。
“有時候半夜都不敢睡太好,怕聽不到電話。”雖然還是挺辛苦的,但彭暢覺得團隊“心理壓力小一些”。
在p
此時,在重慶,陳光華所在的醫院也成立了家庭醫生團隊。每個小組由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和一名鄉村醫生組成,一個小組對應一個家庭,為村民講解病毒知識和疫苗接種。“目前這里只有少數符合條件的人沒有接種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