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靈渠等四個項目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正在加拿大薩斯卡通舉行的國際排灌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于當地時間8月13日晚在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五批)。中國的都江堰、靈渠、江西巖、常璩等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無壩引水的代表性工程。它以“順勢而為,利用時間”和“深淘灘,低筑堰”等技術特色而聞名。它從長江支流岷江取水灌溉成都平原,創造了“天府之國”的美譽。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靈渠位于廣西興安,是連接長江流域湘江和珠江流域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它建于公元前214年,兼有水運和灌溉效率。宋代文獻明確記載了靈渠的灌溉。湘桂走廊沿線的農田采用引水、提水等多種形式灌溉,在干渠上有壩或無壩。目前灌溉面積約6萬畝。姜堰位于浙江省龍游縣。建于元至順年(<愛尬聊_百科大全>14世紀)。渠首從曲江支流靈山港取水,利用河中沙洲修建上下堰引水,灌溉農田3.5萬畝,為縣城供水。灌溉渠沿線還有很多水能利用設施。常璩位于湖北省襄陽市。相傳為戰國大將白起水所開。最遲在南宋時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灌溉制度。是古代“長藤制瓜”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30萬畝。

都江堰灌溉系統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排灌委員會于2014年為保護、挖掘和推廣具有歷史價值和科學經驗的可持續灌溉工程而設立的專業世界遺產,每年申報評選一批。

長運河
中國是一個灌溉大國,也是一個古老的灌溉大國,其灌溉歷史與中華文明一樣悠久。由于獨特的自然氣候門檻,灌溉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歷史上產生了類型眾多、地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近年來,灌溉工程遺產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成為水利文化進行社會傳播的主要載體。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加強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歷史灌溉系統是許多古代城市和村莊的重要環境保護和文化基因。科學保護灌溉工程體系,挖掘傳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歷史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范例。研究和挖掘其科技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水利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江希言
中國首批4個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包括四川夾江東風堰、浙江麗水同濟堰、莆田木蘭北、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安徽寧波塔山堰、壽縣邵北、浙江諸暨聚福井灌、陜西鄭國渠、江西太和茶灘北、浙江湖州太湖蒼崗、寧夏引黃古灌區、陜西漢中三堰、福建寧德黃鞠等13個灌溉工程。隨著此次第五批公布,我國共有17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是遺產項目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最廣的國家。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成為中國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載體。

靈渠
成立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