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月光:深藏于婚姻的三個真相?
最近,身邊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只是送走了林有友,迎來了孫。《白色月光》再一次掀起新一輪出軌風波,——1張酒店水費賬單,1條閃爍的微信消息,1段看似無意的夫妻對話,這一切都潛伏在深井般的窺視中;真假難辨的解釋,線索的推理,秘密調解的誘惑,都包含著對“欺騙真相”的無盡猜測。
原本一部普通的家庭情感劇只是一部壓抑的懸疑劇。扔掉了宋佳<愛尬聊_健康養生>和劉敏濤精湛的演技后,剩下的就是晃動的鏡頭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臺詞:懷疑,一旦開始,就根本停不下來。
根據一組數據,1979年,中國約有12萬對夫妻離婚,1990年有80萬對,2000年有121萬對。到2019年,直接飆升至415萬對。40年間增長了35倍。而出軌似乎是離婚的罪魁禍首,也是壓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在國產劇中,毀婚的“小三”這個角色也隨著時代升級了好幾次。
1.0版本《來來往往》朱林,《牽手》王春。特點:愛恨分明,個性獨立,隨心所欲;
2.0版本《回家的誘惑》艾莉。特點:裸皮誘惑,小三貼標簽;
3.0版《我的前半生》玲玲,《三十而已》林有友。特點:“茶藝”高超,直擊觀眾情緒的憤怒點。
《白色月光》孫劇照
如今,似乎沒有“三”的家庭劇就像沒有雞精的湯,無法品嘗。更糟糕的是,這一波“風潮”甚至延伸到了現實生活中。
防二奶、找二奶、撕二奶成為現代原配妻子提上日程的三部曲。他們同時抓住了丈夫的免疫力和歧視,甚至采用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自己也學會了“綠茶”的技巧,非常忙碌。
即使我們心里清楚地知道,大概率來說,“情婦”很可能不是夫妻關系破裂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一個導火索,但這依然無法阻止原配妻子對t a的恨意深入骨髓,即使有必要和她同歸于盡。于是,《手撕小三》《華麗變身》《復仇渣男》等酷劇增多。
為什么越來越熱衷撕《小三》?
03010的作者埃絲特?Perel說:“當我們談論作弊時,根本沒有中性詞。渣男,情婦,通奸,不忠,背叛,所有你能想到的關于出軌的詞匯都有一個道德審判。”
道德審判往往是簡單和兩極化的,要么是犯罪者,要么是受害者;不是渣男就是圣人;不譴責就是縱容,試著理解就是道德淪喪。因此,人們自然會選擇站在“正義”的一邊,即三笑的對立面。
同時,這種簡單粗暴的判斷滋生了一種狹隘的思維方式,將“出軌”定義為一件簡單的事情,無非是性和謊言,根本沒什么好談的。
其實,當一個男人/女人出軌犯錯,很可能是夫妻關系出了問題。這背后有很多因素: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傳統婚姻文化的不匹配;原生家庭的文化印記;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模式的沖突;個人接受與遷就的區別;愛的表達和教育水平等。
但分析深層次的原因是困難的、痛苦的、漫長的。而且會不自覺地牽連出很多人們不愿意、不愿意、不愿意面對的事實。因此,簡單地歸咎于外部原因是最簡單、最容易和最令人愉快的方法,如三笑。如果你把鍋扔給Ta,沒人會受傷。“都是我運氣不好,我遇到了渣男”和“都是該死的情婦的錯”。
所以,我們有多恨小三,其實就是有多恨自己的無能和失敗。經驗證明,當人對某件事無法控制,缺乏自信時,往往脾氣最大。只有對勝利有把握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冷靜、理智、溫柔。
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互相指責對方,指責情婦,指責社會。但是有什么問題呢?如果你想不通,即使你真的分開了他們,你也可能會把他們帶到你的未來或下一段感情中。這對婚姻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好。
因此,我們有必要冷靜下來,看看婚姻中的三個真相。
婚姻的三個真相
1.對方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多才多藝。在關系這件事上,Ta只有10%的控制權。
“我的愛人是英雄。總有一天,他會帶著七朵祥云嫁給我。”在我們結婚之前,我們有著和仙女夏紫一樣的信仰。
當我們帶著對配偶無限的信任和敬佩進入婚姻時,我們并沒有真正準備好接受Ta的無能和脆弱。
比如,我們經常認為我們的配偶可以和我們很好地溝通,但他不想和我溝通。為什么呢?因為他變了,因為他不夠愛我,因為我們不再親密,因為我們根本不合適。
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人,既然他能下定決心和你共度一生,結婚,那么你應該是Ta最心愛最親愛的人。但為什么因為一件事,你們多次吵架,鬧得這么不愉快,Ta還是不改?會不會有更大的因素影響和制約Ta,使Ta無法調整和改變?
家庭咨詢師劉丹用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比喻。
當的說明了這個道理:帆船行進時,我們盯著掌舵的那個人看,認為只要他足夠好,足夠努力,帆船就可盡在掌握。可事實上,水流、風向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如果我們認識到并能夠接受:在關系這件事上,對方其實只有10%的掌控力,其余的90%都是不確定的因素,甚至還有彼此未挖掘出的潛意識。那么,在面對和處理家庭矛盾時,會不會讓自己好受一點?
人,吃五谷雜糧會生病,婚姻,經歷風霜雨雪也會生病。理解家庭沖突,需要更廣闊的視野;處理婚姻矛盾,也需要更積極的角度與勇氣。
當蓋世英雄不能準時踏著七彩祥云來的時候,那我們完全可以踩著風火輪去找他。
2. 夫妻矛盾不一定是關系出錯,可能只是周期性問題
人們在婚姻中度過人生的不同階段,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每個階段中,都會有不可避免的“必修課”——男人事業瓶頸期,甚至失敗,女人的更年期,職業倦怠期,青春期的孩子,兒女成人后的空巢生活,逐漸衰弱逝去的父母、長輩,自己罹患疾病的身軀……失落與孤獨,恐怕將圍繞著跟隨我們一生。
尤其是,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將大大延長,人類有望迎來百歲人生。隨之而來的是,職業轉行再就業,人生中途轉型,隔代教育,退休后生活質量等社會新問題。
在生理節奏和社會急速發展的雙重作用下,家庭內關系迎來新挑戰。人們對外在環境變化的不適,在婚內,往往以夫妻爭吵、相互抱怨的形式發泄和反映出來。所以,夫妻間矛盾,有時未必盡然是兩個人的私事,而是社會周期性發展與人性經歷的必然。
夫妻若知曉要面對的客觀挑戰,提前做好預防方案,準備好工具攜手渡過,感情就會在“闖關”過程中得到更深的鏈接。就像竹子一樣,越過那些竹節障礙,就能向上再拔高一段,一節一節,節節高。
3.“相見恨晚”是個詛咒
現代人的理想婚姻,其實是一個悖論:結婚,原本就是為了安定。擁有彼此的確定感,讓我們感到可依靠。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在期待同一個人,在提供安穩的同時,一起帶來神秘與冒險。選安全,還是刺激?選可控,還是驚奇?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都想要。
我和老公是大學同學,畢業兩年就結婚。在這十幾年的婚姻中,當然遇到過比對方更優秀的人。什么感覺?相見恨晚哪。就此事,我們還探討過,我對老公說:“也許等我30歲、40歲嫁人的時候,就不會選你了。”老公說:“你說的話,正是我想說的。”
這些話聽著好像無情,但卻是自由婚姻擇偶的現實,即當你選擇結婚時,還有很多候選人并沒有適時出現。
換個角度看,這也正是“出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婚姻厭倦的關鍵:你的生活中,總會有個人,讓你覺得“相見恨晚”。五年以后,會出現一個A,十年以后,還會出現一個B……生命不止,知音不斷。
就像陳俊生,那么不顧一切地斬斷過去,和羅子君離婚,急匆匆的與凌玲再婚,重新組建家庭。結果又怎樣呢?他發現自己,不過是再次踏入同一個坑,甚至,還不如原來那個。剝掉戀愛偽裝后的風花雪月,善解人意,統統變了模樣——不僅變成了鍋碗瓢盆醬醋茶,還有數不盡的屎尿屁,腳臭口臭體臭。
所以,相見恨晚,是魔鬼對幸福婚姻的一種詛咒。無法控制欲望而中計的人,只能承受被詛咒的結局。王朔曾有段露骨的描述:出軌,就像童話中兩個貪心的人,想挖地下的財寶,結果挖出一個人的骸骨。他們迅速埋上,甚至在上面種了樹,栽了花,但兩個人都心知肚明的知道下面埋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