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產階層焦慮和獨立女性幻夢?
劇中所有的不合理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現實生活價值觀的反映,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BT欲望和社會規律對人的異化。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字|編輯:葉倩文|楊凈如
全文大概1997個字,仔細閱讀大概需要4分鐘。
三個不同背景、不同出身的30歲女人如何在上海這座浮華的城市里成長,是熱門電視劇《三十而已》的核心命題。該劇以長久以來附著在女性身上的年齡焦慮為賣點,一經播出便引發各種討論。
努力實現階層躍升,還要照顧已婚未育,不愿長大的上海本地白領丈夫孩子;鐘的全職中產家庭主婦;從外地來滬打拼、躊躇滿志的王曼妮,對應著某一類都市女性的自我狀態和自我期待。
對30名婦女的大量需求造成了新的焦慮。
這三位女性雖然都面臨著特定的生活困難,但她們都有著好看的長相和身材,有著超出收入的消費能力,也有很多帥氣的男性追求者。所謂獨立,都是為了迎合主流價值觀的努力。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劇的立意和《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熱門綜藝不謀而合。
“美麗優雅”是當下輿論對30位女性形象的塑造。雖然它可能不符合現實,但它實際上創造了一種新的城市女性模式,然后成為一種需求。這種要求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外貌還是才華,也很考驗一個人的經濟實力。所以這部電視劇看似著眼于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的獨立,但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依然是消費力。
劇中幾次表現三個主角通過消費來完成成長。需要一個愛馬仕才能進入上流社會,鐘需要通過購物來完成自己的蛻變,而需要在游輪上升級自己的船艙來激勵自己奮斗.
所以有人說看這部電視劇讓自己更加焦慮,而這種焦慮正是《三十而已》獲得關注的法寶之一。電視劇不停地反抗社會對女性的各種規訓,宣揚30歲的女性依然美麗,卻表現出30歲的女性為了適<愛尬聊_百科知識>應這種規訓,對自己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要求,絲毫不敢放松。所以劇中的女性并不是真的在尋求獨立。她們的追求是看起來20歲,有40年的消費能力,有一個匹配的真命天子。
女性獨立的背后是父權制的陰影。
相比事業成長線,愛情線才是這部電視劇最重要的部分。目前,電視劇已經為其女主角安排了市面上各種各樣的婚戀模式。顧佳是一個幫助丈夫的好妻子。她不僅在生活上照顧丈夫孩子,事實上也為家庭收入做出貢獻。
表面上,她維護的是家庭的幸福和完整。在她骨子里,她需要的是作為“徐總”的丈夫來維護這個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她會不顧自身實力將孩子送進名校,進入“妻子圈”,幫助丈夫成功完成事業。不僅如此,她還需要與覬覦自己丈夫的女孩斗智斗勇.一路下來,顧佳的生活根本不是中產階級家庭主婦,而是后宮皇后。
至于王曼妮,她的名字是“要錢”的諧音,于是求仁得仁遇到了她有錢的男朋友梁正賢,由此引發了一場男方要付給女方錢,女方拒絕卻要名分,男方要多付給她錢的戲碼.直到真相大白,梁正賢在港女友攤牌,傲慢地處置了越界的王曼妮,后者才恍然大悟.揭開真相的途徑是梁正賢的一張信用卡。兩個女人斗爭的根源在于男方的財產能不能合理使用。這種邏輯只是龔都戲劇的另一種變體。
也許只有鐘的臺詞比較地道。她因為各種矛盾和老公離婚,同時又被公司的“小奶狗”追求,在兩段感情中徘徊。她的選擇似乎與男人的財產無關,而是男人能否滿足他們的情感要求,給予他們無處不在的關懷。
可以說,《三十而已》雖然炒作了“獨立女性”的話題,但其核心卻是揮之不去的父權制陰影。《三十而已》弱肉強食里,老公和男朋友的強勢才是決定女人眼光和地位的真正原因。如果你沒有這些,你只能提供情感價值來滿足女性的要求。103010中的愛,并沒有承載靈魂憐憫、靈魂溝通等形而上的功能,事實上是一種實用主義。
《欲望大廈》:建成的社會階層的典范
值得玩味的是,電視劇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社會階層的模式:三位女主角的生活都與上海核心區的一棟樓有關,顧佳是該樓的主人,住在中間一層;鐘是這棟樓的物業,他的工作是為業主服務;王曼妮是一樓奢侈品店的店員,她隨時可能丟掉工作.在這棟樓的頂樓,住著更高一等的王夫人等人,正是他們決定了這棟樓的運行規則。
這個設定和韓國電影《三十而已》的效果差不多。不同的是《寄生蟲》并沒有過多質疑這種社會分層的不合理性。主角們都不同程度地迎合了這個社會體系,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建筑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不管是安于現狀還是野心勃勃,這三位女士就是離不開這層樓。
級分明的欲望大廈,她們所謂的獨立只是期待自己在大樓里的位置更加穩固,最好還能躍升,卻忘記了即便是大樓頂層的王太太,她的背后也隱身著代表財富和權力的丈夫,哪里來的真正獨立呢?當然,筆者做了如上的批評和分析并不是說這部電視劇不值得一看,恰恰相反,我們的確可以在《三十而已》中看見一個曲折的自我,劇中所有的不合理之處并非空中樓閣,它是現實生活價值觀的折射,照出我們這個時代畸形的欲望和社會法則對人的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