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近20年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將改名 并由中科院全權管理?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發言人告訴《自然》雜志,經過兩個組織一年的對話,巴斯德研究所決定于2022年12月停止與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他說:“作出這一選擇是為了開始新一輪對話,以改善兩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并找到更有效的合作方式。”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發言人表示,未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將完全由中科院管理,并將更名。
紙媒消息:當地時間3月8日,據《自然》雜志報道,法國著名巴斯德研究所宣布暫停與中科院的合作,并撤回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領導。
《自然》報道截圖。
3月9日,澎湃科技記者向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相關人士求證,得到肯定答復,“真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合作模式也必須發展。”
澎湃科技記者聯系了兩位畢業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年輕科學家。他們都被這個消息震驚了。一位科學家感慨道:“扎新,這是我們的母校。”
至于雙方合作終止后的影響,一位在上海做病毒研究的科學家告訴澎湃技術,“肯定有影響,不過上海巴斯德還是比較獨立的,應該沒問題。”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官網顯示,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1887年,是一個非營利性基金會,其使命是通過研究、創新、教育和公共衛生行動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做出貢獻。巴斯德研究所與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要國際科學機構以及世界各地的許多組織、基金會、研究機構、大學或其他私人行為體合作,開發了許多重大國際項目。此外,巴斯德研究所是巴斯德網絡的成員,這是一個公共衛生、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國際合作網絡,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3個成員。
公開資料顯示,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10月11日,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上海出席了揭牌儀式。它于2005年7月開始運行,并于2007年7月23日獲得中央組委會辦公室的批準。是由中國科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聯合建立的從事人類傳染病基礎研究和相關技術應用研究的綜合性研究機構。2020年1月2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正式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納入直屬機構管理序列。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8月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17年起,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聯合創始人變更為中國科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圍繞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律、重大傳染病的致病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推動病原學、免疫學、疫苗學的知識創新和學科發展。以創新國際合作機制為契機,打造標桿性國際研究機構,為健康的“一帶一路”提供支撐和保障。目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擁有生物學和基礎醫學兩個博士生培養中心,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生物學和醫學兩個學科的五個碩士生培養中心。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巴斯德國際網絡的成員。2016年起擔任亞太地區總體協調單位,以科學與公共衛生使命為紐帶,積極拓展國際科技合作。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擁有中國科學院分子病毒與分子免疫重點實驗室和微生物學、發育與健康研究中心,是首批“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之一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發言人告訴《自然》雜志,經過兩個組織一年的對話,巴斯德研究所決定于2022年12月停止與中國科學院共同領導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他說:“作出這一選擇是為了開始新一輪對話,以改善兩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并找到更有效的合作方式。”
這位發言人表示,今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將完全由中科院管理,并更名。
中科院表示,“兩所長期保持友好合作關系,中科院衷心感謝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國科學家的貢獻。兩家研究所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案,而不是采用這種形式的‘聯合研究所’,以更好地應對傳染病研究的全球性挑戰。”
據雜志《自然》報道,無論是巴斯德研究所還是中科院,都沒有回答關于合作終止后資金分配的問題。
雜志《自然》報道稱,中法科研機構終止合作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這讓許多科學家感到驚訝。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合作的香港大學自然保護生物學家愛麗絲休斯(Alice Hughes)說,“這可能標志著科學伙伴關系時代的結束”。
但是一些科學家不認為這個消息反映了更廣泛的趨勢。“這只是一個案例。中國仍然鼓勵國際科學合作,這在流行病學領域更為重要。”曾在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武漢大學病毒學家柯藍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表示。柯藍教授于2006年至2016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并于2011年至2016年擔任該研究所副所長。
小川哲也豐田章<愛尬聊_創建詞條>男是日本豐橋市福村醫院的醫生和病毒學家,2005年至2010年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他告訴《自然》雜志,該研究所已經培訓了許多生物安全和病毒學方面的研究人員。巴斯德研究所斷絕與中科院關系的決定對《中國病毒學》的研究影響不大,因為病毒學研究是中國的優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