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提名奧斯卡!影史最偉大教育片之一,看一次哭一次?
影史中,和教育話題有關作品諸多。
如《叫我第一名》、《風雨哈佛路》、《死亡詩社》、《地球上的星星》,都是被觀眾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作。
《叫我第一名》中,患有嚴重痙攣疾病布萊德在母親的幫助和鼓勵下尋找到自我價值。
《地球上的星星》里,溫暖而又耐心的老師治愈不被眾人理解的孤僻孩子,令其重獲新生。
除卻以上這些外,教育題材影片中還有一部高分經典之作,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溫暖、情感熱烈,幾乎所有看過觀眾都被感動到流淚,因此被譽為影史最偉大教育片之一。
故事發生在1949年法國鄉村,一家名為“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
主角為懷才不遇的中年助理教師馬修,和一群調皮搗蛋的學生們。
正式開始教學前,馬修便從校長和其他教學人員口中知曉:寄宿在這里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一定要小心對待,時刻警惕不要被捉弄。
但善良的馬修并沒有太在意這些話——
學生們最大也不過10多歲,還只是少年,能有什么壞心思呢?
然而,現實很骨感。
上課第一天,馬修就被學生們折騰得灰頭土臉,形象全無…
學生們得意滿滿,料定馬修這位新老師也撐不了多長時間,卻未曾想到馬修是有<愛尬聊_健康養生>史以來最與眾不同老師,不僅沒有被學生們的惡作劇嚇到,還十分耐心溫暖,一點一點將學生們假裝冷漠的心融化,從問題學生變成可愛的學生…
2004年《放牛班的春天》上映,至今仍享譽9.3高分,位列豆瓣電影TOP250第16名。
老師治愈學生故事看似普通,實則充滿力量。歡樂情節中諷刺教育制度、老師學生相處畫面中呈現愛與治愈,對比明顯、戲劇沖突強烈,因此獲得諸多觀眾好評,并強勢提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歌曲。
主線劇情是古板教育制度的探討,是一個很教化意義很強的切入點,稍不留神就會拍得很無聊。
但影片十分討巧,選擇「愛與自我救贖」的溫暖切入點,緊緊抓住觀眾注意力,并帶來強烈的情感共鳴。
首先,從寄宿學校中糟糕生活場景呈現出當時惡劣的教育環境。
因氛圍太過壓抑,前任助理教師選擇逃跑。學生們調皮搗蛋太難管,所以校長直接選擇最嚴厲的解決辦法——
只要是犯錯學生,一律禁閉體罰。
畫面中,校長的表情神態殘酷而冷漠,對比之下學生們顯得異常無助可憐。暴力、體罰教育帶來的沉重感沖出屏幕,看得觀眾難受不已。
改變,從馬修的出現開始。
相比于校長一刀切的體罰政策,馬修更愿意去理解、傾聽學生們。
調皮搗蛋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糟糕后果是有心還是無心?
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不是居高臨下的審訊,而是將學生和自己擺在同等地位,像朋友一樣交流。
馬修這一人物形象,象征著愛與理解。因為足夠尊重學生們,從不先入為主給學生們定罪。所以慢慢的,馬修和學生們關系變得越來越好,影片基調和氛圍也變得越來越溫暖。
但這并不是結束,就算擁有愛和理解,學生們也是不完整的。在他們的人生中,馬修僅僅只是引路人的形象,在成為真正的自己之前,學生們需要找到另一個重要的東西。
這之中,影片設定了三個典型形象。
分別是喜歡抽煙打架欺負其他學生的孟丹、乖巧但性格孤僻的皮埃爾,和每周六都在校門口等待母親將自己接回家的皮佩諾。
以孟丹、皮埃爾、皮佩諾三位孩子的故事為切入點,揭示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開啟和自我救贖有關的爆炸催淚故事…
如果說,馬修是促使學生們發生改變的重要人物,那么音樂便是治愈學生們的重要存在。
影片中,馬修帶領學生們開啟合唱團,為音樂而演奏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存在意義,同時也第一次明白什么是自我價值。
因為帶有熱烈情感,所以影片中合唱段落成為《放牛班的春天》中當之無愧最經典鏡頭。即使時間過去數年再提起,觀眾也會瞬間回到那個熱血沸騰的氛圍中,因學生們終于明白什么是自我存在意義而感慨。
相比于其他教育題材電影團圓結局,《放牛班的春天》要更現實殘酷一些:馬修成功影響了學生們,但并沒有成功改變寄宿學校中的教育方式。
但這并不是遺憾,而是一個溫暖的開始,因為那些被馬修改變的學生們,會成為像馬修一樣用愛和理解治愈其他孩子們的大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影片中音樂十分動聽,和歡快有趣的劇情相輔相成。前半段馬修和學生們你來我往的過招有多好笑,后半段被治愈的故事情節就有多感人。
因為有愛和自我救贖的溫暖主題,所以《放牛班的春天》在最簡單故事中迸發出最熱烈的情感。這樣一部經典之作,值得和全家人一起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