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冊的作者是誰啊??
請問一下史冊的作者是誰<愛尬聊_百科網>啊?在線等。。
hillbun#p#zspap 2022-04-06 08:01 賈平凹(1952—),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現為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美文》雜志主編。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賈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而深刻地表現了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在三十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痛苦而悲壯的社會轉型,不僅完整地復原和再現了現實生活中蕓蕓眾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種原生態敘事中,深入當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突現了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全球語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尷尬。他以中國傳統美的表現方式,真實地表達了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情緒,為中國文學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賈平凹的文學作品極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見悲憫,寄托深遠,筆力豐富,不僅在我國擁有廣大的讀者群,而且還超越了國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廣泛認同。特別是在文學語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開創了新的傳統,在新漢語寫作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賈平凹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越語、日語、韓語等多種語言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傳播。國際上獲得的大獎主要有,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浮躁》1987)、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廢都》1997)、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2003)等;國內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滿月兒》1978)、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臘月正月》1984)、第一屆全國優秀散文(集)獎(《愛的蹤跡》1989)、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2005)以及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5)、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秦腔》2006)、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秦腔》2008)等。
280390633 2022-04-06 08:01 作者: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創作背景 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主旨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但在最后一句卻由悲而壯、由郁而揚,迸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鑒賞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與元軍作戰,被俘,途經零汀洋時,元軍逼迫他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他寫下了這首詩。詩人以詩明志,表現出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和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詩人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因科舉而蒙朝廷重用,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中已經度過了四個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幾近滅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猶如風中飄絮,動蕩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國家的災難、個人的坎坷濃縮在這兩個比喻句中,意思是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在曾經兵敗的惶恐灘頭,詩人也曾為自己的命運惶恐憂慮,而今途經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來,人世間誰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顆赤膽忠心,永遠照耀在史冊上。此句慷慨陳詞,直抒胸中正氣,表現出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斗志,因此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_WeCh****268549 2022-04-06 08:01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第10課【風箏】作者是賈平凹 賈平凹(wā),原名賈平娃,陜西省丹鳳縣人。陜西作協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當代著名作家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廢都》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作品《我不是個好兒子》選入魯教版語文必修三、作品《月跡》已選入蘇教版語文課本、作品《落葉》入選北師大版和魯教版中學教材。
所欲所求#p#狼亦塵 2022-04-06 08:03 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 王莘,1918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蕩口鎮,當代著名作曲家,作詞作曲千首以上,代表作《歌唱祖國》,先后擔任天津音工團團長、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天津歌舞劇院院長、音協天津分會主席。王莘出生于一個中農家庭,幼年聰明好學,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王莘受到革命歌曲的鼓舞,毅然加入了當時的一個民眾歌詠組織,他又相繼結識了呂驥、冼星海等一些著名音樂家,并得到他們的指點,對音樂事業充滿了熱愛。后來,他率領一支十余人組成的寧波抗日救亡宣傳隊,投奔延安。不久,他又奔赴抗日前線,創作了《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等邊區廣為流傳的歌曲。1949年新中國誕生,王莘更激發了創作激情,創作了著名的歌曲《歌唱祖國》,很快這首歌曲風靡全國。這首歌旋律鏗鏘有力,高亢激揚,極富民族特色,以其強烈的感染力撥動了中華兒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和平的心弦。它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樣,永久地被載入了音樂的史冊,成為新中國的象征,也成為了我國國家盛典和國際活動中必奏的經典名曲。
阿雨寶 2022-04-06 08:04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 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 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什么?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后,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藥,火藥是我們發明的。火藥給我們帶來什么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藥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后,歐洲人利用火藥技術制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藥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藥,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藥制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后,幾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么紙?要二八銅版。要什么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里,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后,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
郜幻楓 2022-04-06 08:07 《不懂就要問》是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3課的課文,由陳亮參與錄制的,作者佚名。 本文講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懲罰,大膽地向先生提出問題的事情。
hillbun#p#zspap 2022-04-06 08:01 賈平凹(1952—),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現為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美文》雜志主編。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賈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而深刻地表現了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在三十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痛苦而悲壯的社會轉型,不僅完整地復原和再現了現實生活中蕓蕓眾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種原生態敘事中,深入當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突現了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全球語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尷尬。他以中國傳統美的表現方式,真實地表達了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情緒,為中國文學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賈平凹的文學作品極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見悲憫,寄托深遠,筆力豐富,不僅在我國擁有廣大的讀者群,而且還超越了國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廣泛認同。特別是在文學語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開創了新的傳統,在新漢語寫作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賈平凹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越語、日語、韓語等多種語言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傳播。國際上獲得的大獎主要有,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浮躁》1987)、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廢都》1997)、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2003)等;國內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滿月兒》1978)、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臘月正月》1984)、第一屆全國優秀散文(集)獎(《愛的蹤跡》1989)、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2005)以及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5)、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秦腔》2006)、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秦腔》2008)等。
280390633 2022-04-06 08:01 作者: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創作背景 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主旨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但在最后一句卻由悲而壯、由郁而揚,迸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鑒賞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與元軍作戰,被俘,途經零汀洋時,元軍逼迫他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他寫下了這首詩。詩人以詩明志,表現出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和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詩人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因科舉而蒙朝廷重用,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中已經度過了四個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幾近滅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猶如風中飄絮,動蕩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國家的災難、個人的坎坷濃縮在這兩個比喻句中,意思是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在曾經兵敗的惶恐灘頭,詩人也曾為自己的命運惶恐憂慮,而今途經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來,人世間誰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顆赤膽忠心,永遠照耀在史冊上。此句慷慨陳詞,直抒胸中正氣,表現出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斗志,因此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_WeCh****268549 2022-04-06 08:01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第10課【風箏】作者是賈平凹 賈平凹(wā),原名賈平娃,陜西省丹鳳縣人。陜西作協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當代著名作家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家和文學奇才,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廢都》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作品《我不是個好兒子》選入魯教版語文必修三、作品《月跡》已選入蘇教版語文課本、作品《落葉》入選北師大版和魯教版中學教材。
所欲所求#p#狼亦塵 2022-04-06 08:03 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 王莘,1918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蕩口鎮,當代著名作曲家,作詞作曲千首以上,代表作《歌唱祖國》,先后擔任天津音工團團長、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天津歌舞劇院院長、音協天津分會主席。王莘出生于一個中農家庭,幼年聰明好學,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王莘受到革命歌曲的鼓舞,毅然加入了當時的一個民眾歌詠組織,他又相繼結識了呂驥、冼星海等一些著名音樂家,并得到他們的指點,對音樂事業充滿了熱愛。后來,他率領一支十余人組成的寧波抗日救亡宣傳隊,投奔延安。不久,他又奔赴抗日前線,創作了《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等邊區廣為流傳的歌曲。1949年新中國誕生,王莘更激發了創作激情,創作了著名的歌曲《歌唱祖國》,很快這首歌曲風靡全國。這首歌旋律鏗鏘有力,高亢激揚,極富民族特色,以其強烈的感染力撥動了中華兒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和平的心弦。它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樣,永久地被載入了音樂的史冊,成為新中國的象征,也成為了我國國家盛典和國際活動中必奏的經典名曲。
阿雨寶 2022-04-06 08:04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 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 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什么?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后,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藥,火藥是我們發明的。火藥給我們帶來什么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藥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后,歐洲人利用火藥技術制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藥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藥,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藥制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后,幾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么紙?要二八銅版。要什么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里,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后,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
郜幻楓 2022-04-06 08:07 《不懂就要問》是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3課的課文,由陳亮參與錄制的,作者佚名。 本文講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懲罰,大膽地向先生提出問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