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畫是誰畫的呢??
JamesEcoli 2022-06-07 08:07 佛像與經文還有飛天 ,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于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筑、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圣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谷草、蘆葦、麻絲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繪畫的。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盤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式為覆斗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后,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并現身說法,終于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致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后,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凈土變”,中間是欄桿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臺上坐著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圣云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臺,正面舞臺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臺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著音樂節奏立著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筑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墻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斗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后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筑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著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布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筑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摔倒的木偶28 2022-06-07 08:15
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研究人員一直期 待從莫高窟北區找到關于壁畫作者的千古謎底,他們認為,莫高 窟北區的243個洞窟是敦煌畫師的住所。而最近來自北區洞窟 的考古報告表明,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經的地方, 這使關于壁畫作者的千古之謎更加撲朔迷離。 敦煌莫高窟有735個洞窟,其中近500窟繪著巨幅壁畫 ,總面積達45000多平方米,繪畫時間長逾千年,被譽為世 界最大的畫廊。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德說,根據對壁畫題記和敦 煌文獻的研究,大約只有公元10世紀左右的壁畫畫工有零星資料 ,而在4世紀到9世紀的壁畫中,找不到關于作者的任何資料。 他說,浩繁的敦煌文獻和大量壁畫題記中,有關壁畫作者的題記 和文獻記載,總共只有40多條,有名有姓的壁畫作者僅有平咄 子等12人。 在開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兩壁,畫著極其精美的千手千眼 觀音像。這兩幅千手千眼觀音像以線寫形,以色顯容,用遒勁有 力的線條勾勒人物輪廓,輪廓內再淡施暈染,有些不施色彩卻見 肌膚,人們公認這是敦煌壁畫的極品。
壁畫的落款為"甘州史小 玉筆",專家認為史小玉應是今甘肅張掖人,史小玉很可能是藝 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無從考證。 無法確定絕大部分敦煌壁畫作者的另一個困難是,宋代以前 的畫師們一般沒有落款。在壁畫的所有題記中,也很難見到有關 畫師的記載。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4種:首先是來自西 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 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 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 ;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在敦煌文獻中,所有的畫師都被稱為畫匠或畫工,可見畫師 們主要來自民間,社會地位并不高,他們創作壁畫時很可能就住 在陰暗潮濕的洞窟里。壁畫中大量的田間勞動場景,活生生地再 現了當時的經濟狀態和科技水平;唐代壁畫中的嬰兒車等生活用 具,更是為神秘的佛教壁畫增添了世俗社會色彩,給今天的參觀 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中國千年民間風俗畫卷。
也許,正因為畫師 們熟知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才使他們巧妙地把佛國的空靈與人 間的真實融為一體。 敦煌畫師們繪成了精美絕倫的壁畫,而關于他們的記載又幾 乎是空白,所以,他們的生平總能激起現代藝術家的無窮想象。 從《絲路花雨》到《大夢敦煌》,兩部關于敦煌的著名舞劇,講 述的都是平民畫師歷經磨難、獻身敦煌藝術的悲壯故事。 也許敦煌壁畫畫工之謎永遠無法解開,但輝煌的壁畫已經為 這些無名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赫赫聲名
lunana 2022-06-07 08:20
樊錦詩。
樊錦詩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能技術集成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能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積極謀求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與日本、美國等國機構開展合作項目,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
阿雅 2022-06-07 08:24
最早的時期都是用礦物質顏料繪制的所以經千年而不變色。先是在砂巖上涂敦煌土,這樣的土有粘性,粘合力強。
然后打平,上層白粉做底,前期工作做完了。這時畫師們來了,經過巧妙的構思,在墻面上畫好底稿,用毛筆勾畫線條,上色(礦物顏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
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都都_849 2022-06-07 08:28
甘肅敦煌莫高窟的現存壁畫面積4.5萬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集大成者,首創于北魏時期,要畫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隋唐時期,達到空前繁榮,題材豐富,色彩鮮麗,除沿用原有的內容外,新出現了經變畫、佛教感應故事畫、供養人像和瑞像圖等;北宋以降,敦煌壁畫在題材上鮮有創新。
旭日非常 2022-06-07 08:30 大部分是有錢的貴族找畫師畫的 有的是為了贊揚自己的公德 有的則是為了祈求平安 ,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到極樂世界,有機會去看看很美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