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梁上的畫是誰畫的啊??
yahoooo 2022-06-09 13:55 梁姓少數民族改姓。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時,少數民族“拔列蘭”(音譯)氏改姓梁,第二次是元朝蒙古皇室也先帖木兒(忽必烈第五子)后代改姓梁,第三次是清朝時世代居住在鐵嶺一帶的滿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皇室不多。 有一個朝代為蕭梁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360U3123493086 2022-06-09 13:57
大梁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三個王朝南梁。歷代君主如下:
1、梁武帝蕭衍:(公元464年一549年),梁武帝,字叔達,小字練兒。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是梁的開國皇帝。。蕭衍統治時期,是南朝歷史上最為穩定富足的幾十年。蕭衍尊儒崇佛,立佛教為國教,大建寺廟,組織人馬舉行辯論,攻擊無神論者范縝及其神滅論思想。
2、臨賀王蕭正德:(卒于西元549年),字公和,南梁臨賀王,為梁武帝蕭衍之侄。
蕭衍由于早年無子,便收蕭正德為義子。而蕭正德也長期行為偏差,品德很差,后因協助侯景發動叛亂,侯景便于548年擁立蕭正德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但是在549年臺城被攻陷之后,蕭正德便被侯景廢為侍中、大司馬。蕭正德也因此對侯景有所批評,最后侯景便矯詔殺害蕭正德。
3、梁簡文帝蕭綱:(503-551),字世贊,小字六通,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
蕭綱幼時穎悟異常,傳說年僅六歲時便能寫出很優美的文章,侯景自知門第身份均不宜代梁自立,遂于太清三年五月,脅迫蕭綱為帝。僅僅兩年之久,即大寶二年八月,侯景又派人闖入宮中,廢除蕭綱的帝位,仍降為晉安王。之后,蕭綱被侯景派人殺害了。
4、梁豫章王蕭棟:蕭棟(?-552),字元吉,南蘭陵人,系蕭統之孫。
侯景占臺城,威凌皇親,蕭棟及其皇室均被監視居住,與妻在郊外鋤地種菜,過著清貧的生活。大寶二年(551年)八月,侯景廢簡文帝蕭綱,蕭棟即帝位。旋又被軟禁,歷時3月被廢。承圣元年(552年)春,湘東王蕭繹率部收復臺城。蕭繹為篡奪帝位,命部下將蕭棟扔入長江。
團長李云龍_519 2022-06-09 14:02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溫 907年 - 912年 廢帝 承帝、郢王 朱友珪 913年 - 913年 鳳歷 朱溫第三子隱宗 均王(史稱梁末帝) 朱友貞 913年 - 923年 朱溫第四子還有4個追贈的皇帝,分別是朱溫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宣元皇帝光獻皇帝昭武皇帝文穆皇帝
余創旭 2022-06-09 14:03 在中華姓氏龐大的家族中,劉姓一直被認為是帝王之姓,所建立的西漢、玄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后漢、北漢等諸多王朝或政權,共有66個帝王,歷時長達650年,成為中國諸多姓氏中產生帝王最多的一個。其家族有“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響之巨、萬姓之首”的贊譽。[2] 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于其他姓氏,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自劉累、劉康公開始,劉氏政權4000年連綿不斷,先后建立朝代包括韋國、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后漢、南漢、北漢、遼朝、劉國、西遼、玄漢、北遼、胡夏、后遼、大齊、東遼、漢國、東丹、燕國等王朝。另有越南占城國王劉繼宗、朝鮮百濟國王劉付俞,劉圣、劉永、劉顯、劉黎、劉迦論、劉龍兒、劉芒蕩、劉武周、劉黑闥等 割據政權。根據《王統世系明鑒》記載吐蕃帝國、古格王朝、象雄王朝和拉達克王朝的君主徽號,漢姓翻譯為劉。在人類歷史上,劉姓建立政權最多、統治時間最長、稱帝稱王人數最多[4],劉姓曾被套稱為帝王之姓,《古今圖書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載”大約得姓至尊、稱帝至貴,無過于劉”。劉氏是唯一兩次統一中國、三次推翻統一中國的前代王朝,和在世界多個國家建立統一與割據政權,并在春秋戰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中國所有分裂割據時期都擁有正統政權,且首賜日本國王漢朝金印的全球最偉大姓氏。[1]
poorlox 2022-06-09 14:11
奴隸社會時期:
1、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涿鹿 神農炎帝 軒轅黃帝(炎黃齊名)
2、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平陽 唐帝堯
3、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虞帝舜
4、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斟鄩陽城 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5、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 有窮王夷羿
6、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寒水 寒王寒浞
7、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商)
8、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 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發
(2)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 東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會時期: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 西楚霸王項羽
11、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12、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 西漢高祖劉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 新太祖王莽
14、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 玄漢更始帝劉玄
15、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 東漢光武帝劉秀
16、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陽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漢:221年-263年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3)孫吳:222年-280年建業 吳大帝孫權
17、晉朝:265年-420年
(1)西晉:265年-316年洛陽 西晉武帝司馬炎
(2)東晉:317年-420年建康 東晉元帝司馬睿
18、十六國:304年-420年
19、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劉宋:420年-479年建康 劉宋武帝劉裕
②南齊:479年-502年建康 南齊高帝蕭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 梁武帝蕭衍
④南陳:557年-589年建康 陳武帝陳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東魏:534年-550年鄴城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③西魏:532年-556年長安 西魏文帝元寶炬
④北齊:550年-577年鄴城 北齊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長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21、隋朝:581年-618年長安 隋文帝楊堅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 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 武周武后武則天
24、五代:907年-960年
(1)后梁:907年-923年汴京 后梁太祖朱溫
(2)后唐:923年-936年洛陽 后唐莊宗李存勖
(3)后晉:936年-947年汴京 后晉高祖石敬瑭
(4)后漢:947年-950年汴京 后漢高祖劉知遠(暠)
(5)后周:951年-960年汴京 后周太祖郭威
25、十國:907年-979年
26、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27、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 北宋太祖趙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 南宋高宗趙構
(3)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 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5)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 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28、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 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29、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 京師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 后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2)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闖王李自成
30、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 清(后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31、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洪憲帝袁世凱
32、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紫色騎兵 2022-06-09 14:11 主要木材是金絲楠木。 在中國建筑中,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筑用材,在宮殿苑囿、壇廟陵墓中廣泛應用。 金絲楠,是非常珍貴的優質良材,而其生長規律又使大器晚成 ( 生長旺盛的黃金階段需要 60 年 ) 。由于木材的光澤很強(特別是在刨片時有明顯的亮點,有人據此為金絲楠),即使不上漆,也越用越亮。樹皮薄,有深色點狀皮孔;內皮與木質相接處有黑色環狀層。 由于早先楠木多是大料,而且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千年不腐不蛀,所以名列硬木之外的白木之首,其木質價值也在一些硬木之上。 在清宮中,不但重要宮殿的梁柱使用楠木,而且經常以紫檀或黃花梨木與楠木相配制作家具,通常如桌面的芯板用楠木,抹邊等框架用硬木。現在,珍稀瀕危的金絲楠木,在全國都已屬罕見。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 ,現今北京故宮僅存有為數不多的清代的楠木家具;明十三陵長陵的棱恩殿是現存最大的楠木殿,殿內的 60 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絲楠木制成的,直徑很粗,得要兩人合抱。另,承德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也是目前首屈一指的楠木宮殿。民間也收藏有楠木的羅漢床、拔步床和雕刻的飛罩、牌匾、楹聯、和對聯等。 皇宮:皇宮,是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們生前居住的地方;皇陵,是他們死后安葬的悶宮。皇宮是陽宅,皇陵是陰宅。在帝制時期,特別是明清兩朝,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墳墓才可以稱陵,其他任何人的墳墓都不得稱陵,“陵”字成了皇帝和皇后墳墓的專用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