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墨畫是誰畫的啊??
huanzhiyun#p#le 2022-07-20 19:49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qkoufu6227 2022-07-20 19:55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杰出畫家。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臺;人物的描法細致,后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虔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畫家。
閻立本
閻立本:(601-673)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代表作《歷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變化,有粗有細,有松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致,富有表現力。
360U3186998621 2022-07-20 19:58 “一指乾坤”之崔如琢崔如琢作為中國當代水墨繪畫的代表性大家,以獨特的指墨以及積墨畫法享譽世界。他在前師基礎之上,將指墨、積墨、潑墨都賦予突破與創新,并集其大成,開創了指墨積墨山水以及指墨積墨花鳥畫的新篇章。隨著中國當代水墨板塊成為市場焦點,崔如琢近年迎來了他的飛速發展期,并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的旗手,引領中國水墨藝術走向世界,為中國水墨藝術在全球藝術殿堂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詩魂書骨”之范曾觀察中國當前藝術界動態時,范曾的確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數十年來,范曾把對中國文化精髓之感悟融入他獨特簡約而超逸豪邁的人物畫之中,其畫精于白描,尤喜寫意人物,提倡清初名僧石濤的“一畫論”,主張“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畫作筆力遒勁,線條簡括,氣韻生動。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江畔行吟之屈原、橫槊賦詩之曹操,還是豪氣干云之鐘馗,無不顯現出清新雋永之畫風。行走斑斕世界之黃建南黃建南的水墨作品呈現出斑斕絢麗的色彩,對生命與自然的熱愛成為他畫作的主題,眾多作品均流淌著神秘莫測與眾不同的東方藝術意境和神韻。黃建南的藝術風格源自獨特的人生經歷,他12歲接觸舞臺布景,步入藝術天地,其一生游歷甚廣,曾從廣東步行至黑龍江,用9年時間縱貫中國南北,用雙腳、雙眼、雙手,行走、洞觀和描摹3.8萬多公里沿線的山川大地。“墨分千層”之蔡茂友“墨分五色”是水墨繪畫的物質特性。蔡茂友充分繼承了宋元花鳥畫的墨骨畫法,創造性提出了“墨分千層”的藝術理論,并探索實踐“墨分千層”的花鳥畫法。自其水墨牡丹長卷《春風得意》去年邁入千萬元梯級后,今年單幅作品《盛世昌隆繁華似錦》全卷以3795萬元成交,再創其個人記錄。蔡茂友的創作媒介、學術頓悟、市場認可經受了多重檢驗,未來的價值潛力令人期待。“不老鬼才”之黃永玉黃永玉頗具傳奇色彩,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博學多識,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在海內外享譽甚高。黃永玉用筆運墨反叛傳統,但審美趣味仍與傳統一脈相承,水墨畫作品展現出深厚淵博的學識、卓爾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強的性格。今年94歲的黃永玉可謂中國畫壇“不老鬼才”。“點亮水墨山水”之邱漢橋邱漢橋是“北勢南氣,山水大成”繪畫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和倡導者。他在山水畫無限豐富的筆墨技巧中,單取“點”畫——大大小小的橢圓墨點,由點成線、成形、成畫。邱漢橋能“點”出自家風貌,并成為中國水墨畫壇中“亮點”,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受到收藏界的廣泛關注,作品升值平穩。2018年,60歲的邱漢橋作品總成交額由上年的4980萬穩升至7798萬人民幣。工筆競獨秀之何家英何家英在中國工筆畫壇一枝獨秀,技法全面,無論是工筆人物,還是水墨寫意,他都能找到藝術與市場的最佳結合點,努力開拓,不斷創新,兼容百家,自具一格,以其雅俗共賞、韻味綿長獲得了“雙贏”。他的作品注重對心靈的卓越表現和對人性的深刻關注,開拓了水墨人物畫的新天地。2018年,61歲的何家英作品以總成交額7757萬人民幣,稱雄當代水墨工筆畫壇。“海上丹青大家”之陳佩秋96歲高齡的陳佩秋,早年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后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無論重彩工筆還是潑墨寫意,都別具風韻。上世紀90年代始,她著力探索細筆青綠山水,以水墨的筆墨元素結合西方繪畫的色彩,開創了彩墨結合的水墨畫新風,被譽為“海上丹青大家”。2018年,陳佩秋作品取得總成交額6331萬人民幣,晉入“前十”榜單,位居第八。游離跨界多元之邢東“60”后的邢東,曾在紐約帝國大廈舉辦個人水墨藝術畫展,舉世無二。2016年在美國洛杉磯和好萊塢亮相,23名好萊塢明星同時拜師學畫。邢東是世界多家奢侈品牌的合作伙伴,擔任世界級32家品牌獨家版權授權藝術家。他帶著東方的詩性文化,邂逅西方現代文化的激情,以大膽和不間斷的創新,完成東西方文化從碰撞到交流、從牴牾到融匯,為中國水墨畫注入新的生機。京華畫院掌門人之王明明王明明,中國北京畫院的掌門人,以水墨人物享譽畫壇。其作品長于通過精嚴的筆墨表現出詩意精神,無論是表現南方熱帶雨林的花鳥,還是北方的花卉植物,都可以感受到畫家精心營造的詩意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說,以人物畫見長的王明明在花鳥畫創作上的探索,對當代水墨花鳥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驟變憂傷 2022-07-20 19:59
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ly1987526#p#lio 2022-07-20 20:04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最好標準,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清明上河圖》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云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
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 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
鑫果外貿童裝 2022-07-20 20:09 [宋] 蘇 軾 《枯木竹石圖》 蘇軾強調繪畫抒寫主觀情感的功能,主張詩畫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詩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戲的創導者與實踐者。他的傳世作品《枯木竹石圖》,繪干扭枝曲的枯樹,若掙扎伸展,堅硬頑強;雖筆墨不多,卻有孤傲險怪之氣,與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寫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清] 石濤 《梅花圖》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造性的杰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一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由于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并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清] 鄭板橋 《石壁蘭竹圖》 “揚州八怪”中最受人們稱道的畫家是鄭板橋。他有詩、書、畫三絕,三絕中又有三真:真氣、真訣、真趣。他的蘭、竹之作,遍布世界,馳譽中外,深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鄭板橋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在創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鄭板橋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筆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弧傲,剛正,“倔強不馴之氣”。 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干淡并兼,筆法疲勁挺拔,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具有“清癯雅脫”的意趣。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于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用融于繪畫之中,畫竹是“以書之關紐透入于畫”。畫蘭葉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竹枝圖》卷,元,倪瓚(紙本,墨筆,縱34cm,橫76.4cm。) 本幅自識:“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款識內側有清乾隆帝題七絕一首,鈐明代項子京,清代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人王南屏等鑒藏印多方。 倪瓚的《清閟閣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耐覽者何……”。觀此圖,竹干與枝節形態宛然,竹葉偃仰疏密布置得當,生意十足,可知作者并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神似,追求筆墨的逸趣,并借以抒發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瓚自己所說:“下筆能形蕭散趣,要須胸次有筼筜!”圖中用筆峭勁靈動,似懶實蒼,實已得墨竹畫蕭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并輔以高超的筆墨技巧,才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藝術作品。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墨緣匯觀》卷五著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