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問題接連出現 若未棄車或有幾率存活?
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消息,7月22日,一支自駕車隊從敦煌市出發,未經批準穿越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幸造成3人遇難1人失聯。很快,失聯者遺體也被發現。據了解,4人分別為四川籍兩名游客、當地向導賈寧和1名修理工。
車隊成員李君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6月底,賈寧聯系四川當地一位越野愛好者,并籌劃了本次行程,最終,9輛車近20人一同前往甘肅敦煌。“車隊中一部分人員共同穿越過川藏線,具備一定的野外探險經驗。”
臨行前,賈寧向車隊保證,將會提供所有物資保障,并收取每人9800元的費用。車主們在檢查了車輛性能后,按照經驗自行配備了一些必需品。這其中包括:4臺衛星電話、奧維GPS定位設備、輪胎、牽引繩等工具,以及每車4箱左右的礦泉水。部分車主還攜帶了絞盤、氣泵、千斤頂等救援工具。
按照賈寧的規劃,7天的沙漠穿越活動中,車隊將途經庫木塔格沙漠、彭加木失蹤紀念地、小泉溝、飛機殘骸等地,最終將從花土溝方向出來。
但事與愿違,包括賈寧在內的4人,永遠留在了羅布泊沙漠里。
自駕車隊大概的行經路線 圖源/搜救人員“爽歪歪”劉杰
第二天就出事了
這次行程中,車隊的隨行保障人員除了賈寧、廚師和1名修理工,還包括另一位向導段明發,出發第3天,又加入了一名當地向導朱民。
當四川車隊抵達敦煌后,賈寧又臨時招來了3名客人,他們駕駛一輛廣東牌照的豐田蘭德酷路澤越野車。賈寧曾對車隊成員介紹,這3名客人是自己的朋友。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3名廣東籍游客原本聯系了敦煌當地的其他越野團隊。但該隊近期暫無羅布泊穿越計劃,便向其推薦了正在組團的賈寧。
7月22日中午12點,從阿克塞縣八龍溝進入羅布泊時,一行人對未來幾日的沙漠探險頗為期待。
當天晚上,11輛車上所有人員順利抵達了指定的地點。搭建帳篷營地后,所有人喝酒烤串,觀看煙花秀。賈寧帶領的廚師,為所有的人烹飪晚餐。第一次在沙漠露營的李君對這些安排十分滿意。
但從第二天開始,問題就出現了。沙漠地貌不斷變化,車隊需要翻過一座座高低起伏的沙丘,他們很快便遇到了陷車的情況。
陷車頻率最高的,便是最后入隊的那輛廣東牌照的蘭德酷路澤。
“我不清楚是出發前沒有做車輛檢查,還是司機駕駛技術不過關,總之,整個隊伍的行進速度因為這輛車被迫減緩了。”李君說。
途中,賈寧和修理工也曾替換蘭德酷路澤車主操作車輛,但是陷車的問題仍然時有發生。
無論是自行脫困,還是通過其他越野車將它拉出來,每次都需要一二十分鐘。沙漠中的高溫炙烤和不斷的陷車,令車隊成員感到煩躁。
車隊中還有兩輛四川牌照的道奇高性能皮卡公羊Ram TRX。霸王龍的特性是油耗超高,也被坊間稱為“耗油天花板”“油老虎”。
但在本次穿越過程中,這兩輛霸王龍的車主都沒有加裝副油箱,因而早早地出現了油表提示的情況。
為此,賈寧將自己皮卡車上攜帶的兩桶儲備油加到了他們的車里。但加油后不到5分鐘,兩輛霸王龍同時熄火。
李君猜測是油品質量出了問題,或許是燃油標號不達標,或許是放置時間過長,油品發生了變質。“兩部車加完油出現同樣的問題,這已經很明顯了。”
在陷車、熄火一系列問題出現后,李君找到了賈寧理論。在李君看來,賈寧承諾的保障并沒有提供給車隊,還因此導致車隊行程被耽誤。“我們是來玩的,找你做向導、做保障,但現在一直陷車,反而是我們要保障你。”
當時,賈寧的答復則是:“沒關系,等解決了這些問題后,保證讓所有人玩得高興。”
7月23日下午16時,整個隊伍就地扎營休息。當天的計劃目的地原本是“一號大本營”,有車輛將在此補油。但因為接連出現問題,車隊顯然已無法順利抵達。
賈寧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自己和另一名向導段明發前往“飛機殘骸”附近,拉回他提前放置的補給油,并保證在最短時間內返回。
當晚21時,賈寧一行人如期歸來。加了新油的霸王龍試跑了一圈,沒有再出現熄火的情況。不過,他們帶回的油并不足夠讓車隊其他車輛完成補給,于是,賈寧又聯系敦煌當地的保障人員,要求其向沙漠中指定地點運輸一批油和飲用水。
提供這次補給油工作的劉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7月23日晚上,他確實收到了賈寧發來的求助信息和具體經緯度,“快到‘彭加木’那里,送過去要一晚上”。
收到信息后,劉英立即通知后勤人員行動。他們購買了規格為40升的6桶汽油、3桶柴油,隨即駕駛一輛福特猛禽進入沙漠,于7月24日凌晨5時帶到了營地。
李君解釋,之所以需要補給柴油,是因為車隊中有一輛四川牌照的柴油版蘭德酷路澤,另外,賈寧駕駛的江淮皮卡也是柴油車。
也是這個時間,又有一位向導朱民也跟隨保障車一同前來,并加入了車隊。劉英透露,實際上,是朱民替代了車隊中的一位保障人員,后者因為家人病危,所以臨時撤離。
李君回憶,那天晚上的扎營活動中,所有人還為賈寧解決了困難舉杯慶祝。期間,賈寧還專門站起來敬酒,為之前的意外故障道歉。
幾位隊友也過去和賈寧碰了杯,并寬慰他,“反正都是出來玩的,有狀況也正常的。”
哈密羅布泊地形地貌 圖源/中新圖片網
致命問題接連出現
在寂靜的清晨看過大漠日出后,羅布泊里的穿越之旅仍在繼續。
7月24號早上,車隊出發僅僅1個小時左右,兩輛霸王龍又同時熄火了,而廣東牌照的蘭德酷路澤也再次出現反復陷車的情況。
同行人員通過對講機溝通分析,可能是之前加入油箱的劣質油導致了油路故障,或許可以嘗試繼續將油箱加滿,來提高油箱內的汽油純度。
這并不是最佳的處理方法,但也是當時最便捷的選擇。
誰也沒想到,意外接二連三出現了。就在一桶40升的油被加入1號霸王龍油箱時,賈寧猛然發現,加進去的竟然是柴油。隨后,幾名保障人員抬下了油箱,準備放掉其中的柴汽混雜油并進行清理時,進油管又不慎被損壞。這時,這臺車已經完全無法繼續行駛了。
之所以會加錯柴油,是因為所有油桶都是統一的外包裝。但劉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為了方便辨識,后勤人員曾用白色的塑料繩在油桶上做了標記,并且在交接時囑咐了賈寧。
1號霸王龍徹底趴窩后,車主和一名女性隨行人員選擇直接離開沙漠。除了前一天的疲憊,出了這么多故障,他們也無心繼續游玩,要求當天返回敦煌。
而熄火的2號霸王龍車主則選擇了棄車,車內乘客跟隨車隊的其他車輛繼續穿越游玩。
至此,整支車隊不得不分成兩個分隊背向而行。其中,大部隊在向導段明發的帶領下繼續向“彭加木”方向行駛,賈寧則載著一號霸王龍的兩名游客和修理工離開沙漠。與此同時,頻繁陷車的蘭德酷路澤,因為爬坡和油質問題耗光了前進的動力,車主也選擇跟隨賈寧撤離。
李君清楚地記得,在分開之前,車隊成員還商量了部分接下來的安排。例如,賈寧將小部分人員送出沙漠后,會協助車主將1號霸王龍拖出沙漠。將這些事情安排妥當后,他還會返回沙漠,盡快追上大部隊的行程。
“當時還提到拖車費是1萬塊錢,車主跑來和隊友商量,我們都說先不扯這個,等到出去之后再定”,李君回憶。
參與了事后搜索救援工作的中國探險協會會員、中國探險家俱樂部創會會員劉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賈寧走出沙漠的最快捷徑是前往雅丹地質公園方向,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出去了。”
然而最終,賈寧并沒有走出沙漠,和他同行的3人也沒能走出沙漠。
甘肅新疆交界處羅布泊邊緣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圖源/視覺中國
賈寧未能如約歸來
7月24日下午14時,兩支分隊分道而行。值得注意的是,賈寧的皮卡車上原本攜帶了一部分飲用水和蔬菜等食物,但在出發時,他臨時將這些物資挪放到了段明發的保障車上。
“當時的物資還是夠的。但賈寧想著自己馬上就回來,卸掉物資車能輕裝上陣,而且出去的人也用不了這么多水,可以留給大部隊,他晚上再來追上我們”,李君說。
根據李君的回憶,當晚,大部隊穿過“彭加木”到達一處水源地,就近扎營、吃飯、休息。這時,四川牌照的柴油蘭德酷路澤出現了油量不足的情況,車隊與段明發商量,第二天出發后先去找油。因為段明發告訴隊員,自己之前在沙漠某個位置埋了油,可以挖出來使用。
而在這一晚,賈寧并未如約歸來。24時左右,大部隊曾通過衛星電話撥打賈寧的手機,但連續兩次均無人接聽。
車隊成員于星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賈寧一行人沒有攜帶衛星電話。不過,他清楚地記得,在7月23日前,他們曾使用廣東籍一行游客攜帶的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系,但是在第一次保障車前來送油后,那部衛星電話被出去的保障人員帶走了。
經過一整日沙漠穿越,車隊成員已經疲憊不堪。盡管未能聯系上賈寧和提前撤離的成員,但在當時,他們仍然認為,經驗豐富的賈寧能夠處理好這一切,因而便各自休息了。
7月25日天亮后,一行人跟著段明發繼續前行。下午15時左右,柴油蘭德酷路澤的油箱見了底,所有人才停了下來。隨后,段明發決定駕駛福特猛禽,帶著一輛牧馬人越野車及3名隊員前往埋油點。
按照約定,他們將在4個小時后,也就是當日下午19時左右返回。但直到7月26日天亮時,段明發幾人才帶著柴油回來。跟隨段明發找油的車隊成員表示,牧馬人越野車往返消耗了大約200升油,“相當于用200升汽油換了200升柴油”。一路上,他們不斷地翻越爬坡,去程花了整整一晚,但回程只花了1個小時的時間。
原地等待的隊員幾乎一夜未眠,他們什么也做不了,更不敢隨意走動。他們只能時不時看看段明發行車的方向,再看看電臺里會不會傳來聲響,期待盡早平安歸來。
這樣的結果讓李君頗為不滿。但段明發和隨行人員表示,由于峽谷的部分道路被堵死,只能選擇繞行。挖到柴油后,天色已經很黑,擔心夜行的安全隱患,他們就地休息,一直到第二天接近天亮時才出發,因此導致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同行的隊友還向李君提及一件小事。在挖油的路途中,段明發提到,過去有車輛陷在了這里,拖車救援費要花10多萬。這句話激起了隊友不滿,“當時那種情況下,誰聽了不難受?”
此時,盡管旅程還未結束,但所有隊員要求段明發帶隊折返。于星解釋,這是因為一些沙坡難度比較大,他們也經歷了數次陷車,因而決定放棄穿越。
“實際上,除了7月24號下午,后面就是為了出去而一直找油、加油,行程和游玩根本不搭邊。”
當段明發帶著大部隊駛向花土溝方向時,各種故障又出現了。李君說,車輛一直“翻山越嶺”式爬坡,導致頻繁陷車,甚至出現脫圈,“最高紀錄是5臺車同時陷了,段明發也沒有幫我們,大家只能互相救援。天又那么熱,都快累脫了。”
為此,隊員要求段明發改道,選擇從相對平坦的“彭加木”行駛。“因為再這么下去,危險系數還會提高的。”
反復折騰后,7月26日下午17時左右,在距離一號大本營約四五十公里的地方,多臺汽油車又亮了紅燈。行程又被中斷了,游客只能再次求助段明發幫忙找油。
李君回憶,這時候段明發提出,要從外面拉油進來,95號汽油價格不再是先前的每升12元,而是按照市場價報銷,另外,游客還需支付2800元并報銷保障車往返的油費。
由于賈寧不在,車隊成員只能答應段明發的要求。“這個時候,只能他說什么是什么。”
但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后,車隊成員不再信任段明發。他們要求段明發車上的廚師下車,換成自己隊員一同前去接應送油的保障車。為了確保順利帶回補給,他們還將僅剩的一桶油放在了段明發的車上。
李君說,段明發曾答應當天晚上最遲23點返回,加完油就帶著大部隊連夜拉出沙漠,“因為我們的物資全部耗光了,人均不到兩瓶礦泉水,自熱飯只能給年紀小的成員吃,面包也都不多了。”
直到此時,整個大部隊仍然沒有任何賈寧的消息,他們也因為各種波折,開始擔心自己的處境了。
新疆哈密羅布泊大海盜無人區 圖源/視覺中國
廣東游客奇跡生還,賈寧等人遇難
就在7月26日,段明發一行接應送油的保障車時,中途發現了那輛廣東牌照的蘭德酷路澤。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先前,廣東蘭德酷路澤在跟隨賈寧撤離時,還沒走多遠,就徹底無法前行。不得已,車上的3人聽從賈寧的安排在車內等待,皮卡車上4人則繼續向外走,“賈寧說自己很快派人來救<愛尬聊_百科網>他們”。
但賈寧始終沒有回來。原地煎熬了兩天,廣東蘭德酷路澤車上3人通過自己的應急救援經驗,放飛了隨身攜帶的無人機,并找到了10公里外的1號霸王龍。
巧合的地方在于,這臺無人機的有效可視范圍正好是10公里。
7月26日早上,蘭德酷路澤臨時啟動,往1號霸王龍方向移動了3公里,隨后再次“歇菜”。他們決定,讓其中兩人迅速徒步奔向1號霸王龍,從后備廂里拿到了29瓶礦泉水、兩瓶啤酒,再以最快的速度折返。
劉杰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這兩人并沒有使用GPS定位設備,只是根據無人機給出的大致方向,憑借記憶前行。
“期間,他們還撿起周圍的石頭,在1號霸王龍旁邊的山坡上擺出了救命的字樣”,劉杰補充,等回到車上時,兩個人已經累到快要癱瘓了。好在返回時間在上午11時30分左右,兩人恰好躲過了太陽直射、沙漠高溫的傷害。
待到體力恢復后,車主再次試著打著了車,并將車輛慢慢開回了1號霸王龍身邊。劉杰轉述稱,擔心無法被大部隊發現,3人還曾計劃脫下衣服,拼成SOS字樣,再澆上汽油點火求助。“他們甚至把備胎拆下來,準備到了晚上點燃,讓它一直冒煙釋放信號。”
幸運的是,還沒有點燃備胎,3人便被段明發發現了。“看到他們朝著段明發的保障車揮手求助,當時都驚呆了。”于星說。
了解了賈寧和霸王龍車主等人的情況后,段明發突然覺得情況危急。隨即,在等待補給油的時間里,他自行駕車到周邊搜索。
劉英則稱,7月26日晚上,他的后勤人員接到了段明發要求送油的電話。晚上天黑時,一車兩人出發,但進入沙漠沒多久,保障車輛也陷了車,他們只能求助外界前來救援。
直到27號早上天亮時,后勤人員又接到了沙漠里的電話,“說別往里走了,有隊員出事了”。
另一邊,等待補給的大部隊人員又是一夜沒有睡。李君說,這一晚,他們不再搭帳篷,只是坐在車里或凳子上等待,沒有網絡,沒有足夠的飲用水,也沒有段明發的消息,“所有人都焦灼不安”。
27日凌晨5時,補給車終于帶著油開向大部隊。于星回憶,這時的領隊臨時換成了朱民,因為段明發已經去搜人,“可能油車進來時,一些搜救人員也跟了進來。”
車隊迅速加完油,于8點左右抵達1號霸王龍車處。
聽完廣東籍游客的講述,李君幾人也覺得事態嚴重,強烈要求朱民帶領大部隊以最快速度拉出沙漠,并盡快報警求助。
“賈寧說好兩個小時就回來接他們,但兩天沒有回來,也沒有消息,誰聽了都會起雞皮疙瘩。”
當日上午10時,車隊全部駛出沙漠,找到信號的隊友迅速報了警。“我們在柏油路邊給車胎打氣,就看到有車開了過來,應該是頭一天晚上就開始搜尋了。”
7月28日,根據新疆若羌縣公安局的通報,27日13時許,他們接敦煌市公安局轉警稱,一自駕車隊于22日自敦煌市出發,未經批準穿越若羌境內國家級野駱駝自然保護區。26日,1車4人失聯。經搜救,于27日發現了失聯車輛,3人已無生命體征,1人失蹤。車隊其余人員已安全返回敦煌市。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遇難的3人分別為1號霸王龍車主及其女性隨行人員,以及那名修理工,失蹤人員為向導賈寧。
就在通報發布第二天,即7月29日,劉杰在沙漠中找到了賈寧的遺體。
賈寧遇難時駕駛的皮卡車 圖源/網絡
若未棄車,有幾率存活
“全身浮腫,面部焦黑,已經完全看不出來是誰了。”
劉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通過遺體的高度和胖瘦程度猜測是賈寧。后來注意到了綠色的防曬服,才最終確定了他的身份。那正是幾天前,賈寧去自己俱樂部時的穿著。
7月28日,劉杰從網上接到了賈寧的家屬求助。29日上午10時24分,他與兩名隊友駕車前往羅布泊搜尋。出發前,他們攜帶了兩部衛星電話,雙缸氣泵、補胎工具、千斤頂各一副,還帶了6箱水和10塊烙餅等食物。
中午13時07分,進入沙漠僅僅12分鐘后,劉杰很快便發現了賈寧。這距離出發還不到3個小時,離羅布泊最近的出口處約二三十公里。有知情人了解到,賈寧沒有攜帶衛星電話,也沒有帶水,甚至手機也不在身邊。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救援人員發現賈寧的皮卡車時,車輛已經陷在了沙子里。車上沒有鐵鍬等救援工具,沒有足夠的飲用水,車輪下方也被挖了幾個坑。他們分析,車上幾人在無法聯系外界、沒有工具的情況下,只能冒著高溫徒手刨沙,但車身并沒有因此挪動。
“可能是車實在沒法繼續開,他們才冒著風險徒步往外走”,劉杰猜測,陷車問題無法解決,水源又不足,賈寧率先徒步向外求救。然而,沙漠高溫難耐,他很快就中暑倒下。后來,車上3人一直等不到賈寧的消息,只能棄車徒步前行,也先后發生了意外。
網上有傳聞稱,發生陷車后,賈寧和幾名游客發生了爭執,棄車逃走導致游客遇難。但多方信源均否認了這個說法。劉杰對比圖像資料認為,賈寧的遺體暴曬、腐敗程度要更嚴重,應該是最先遇難的。
劉英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以自己的了解,賈寧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他不是這種人,更何況,如果他丟下游客自己出來,發生意外也是要承擔責任的。”
不過,劉英更傾向于另一種猜測。或許車上有人發生了緊急情況,例如,在徒手解決陷車問題時,有人出現中暑甚至熱射病,又或是其他的意外,迫使賈寧不得不在高溫天氣里下車。
“他作為本地向導,不可能不了解白天徒步沙漠的致命后果。待在車上,即便飲用水不夠,也能躲過太陽直射。所以沒等到晚上就決定出去,很可能是為了加快救人的速度。”劉英說。
如今,無論是哪種猜測,真相已隨4人遇難而留在了羅布泊。這是誰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事發后,劉杰通過測量發現,最先找到的失聯3人的遺體在皮卡車東偏南7.8公里處,而賈寧的遺體則在皮卡車正東方向8.1公里處。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徒步一段時間后才去世。但是,這輛新款皮卡車上的空調完好,油料也是足夠的。
“如果沒有離開車,他們存活的幾率可能會大一點。”劉杰說,他也看過皮卡車陷車的情況,如果賈寧一行人具備沙漠脫困的技巧,或許也是可以獲救的。
劉杰發現失聯者遺體 圖源/劉杰
每年穿越十幾次,還是出了事
意外發生后,許多認識賈寧的人在他的社交平臺留言哀悼。
有親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賈寧出身于農村,二十多年前來到敦煌謀生。他曾做過餐飲,也打過零工,至于從事向導工作,也是三五年前才聽說的。
這位親屬提到,也許是因為成長背景和環境,賈寧對親友很有責任心。在他的重組家庭里,除了孝順老人,提前退休的妻子身體不好,兩個孩子中還有1人在讀大學,所有經濟負擔都落在了沒有穩定工作的賈寧身上。有時候,他甚至還需要兄弟姐妹的幫襯,“條件要是好一點,可能也不會去做這個工作。”
根據當地幾名越野愛好者的講述,也是近三四年,他們才了解到賈寧與野外探險有了接觸。賈寧的短視頻賬號上,有不少關于沙漠穿越的視頻,就在今年二三月份,他還跟隨廣東的一支隊伍穿越了羅布泊。
劉英也曾和賈寧一起吃飯聊過天。在他的印象里,賈寧是典型的西北人性格,憨厚、實在且豪爽。他對當地非常熟悉,擅長人際溝通,也容易招攬到游客。此外,他每年穿越羅布泊十多次,對沙漠也是相對熟悉的。
不過,劉杰和劉英均提到,賈寧的越野駕駛本領不是很過硬,沙漠脫困技術也不是很強。也正是因為這些弱點,過去幾年里,他在招攬到客人后,常常選擇和當地的保障團隊,或者其他導游合作出行。
“這些年也沒怎么見他在里頭開車帶隊,都是跟著大家一起去”,劉杰說。
而這次出發前,除了向劉英借助保障人員和車輛,賈寧還曾邀請劉杰一起帶隊。不過,劉杰因為沒有時間而拒絕了。
“但這次最大的倚仗是段明發,他對羅布泊太熟悉了,所以賈寧才很放心”,劉英說。
中國新聞周刊從多方了解到,段明發曾擔任過羅布泊某個保護站的站長,或許正是這些特殊背景和經驗,給了賈寧足夠的底氣和信心。劉英的說法也得到了李君的認可,從四川出發時,賈寧曾向車隊提及,“這里的關系他都走通了。”
網絡上,多家媒體也曾報道過段明發——擔任站長期間,他負責對進入保護區的旅游探險及探礦人員進行管理。過去幾十年,他曾無數次穿越羅布泊,是羅布泊、庫木塔格沙漠、阿爾金山一帶的活地圖。“他跑得最熟的地方,正是野駱駝出沒的地方”,“想進沙漠的人,都排著隊找他當向導”。
劉杰和劉英都猜測,或許也是因為兩個向導彼此過于自信,“老段認為老賈不會帶著3臺車上的人出事故,老賈也覺得這么近,自己完全能夠走出去。”
然而,一個真正的團隊是很難出現這種情況的。有越野愛好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的團隊曾帶領科考隊員進過阿爾金山,期間有人員嚴重高反,他們選擇了經驗豐富的司機,單車將其送下山。那時候,司機除了攜帶衛星電話、救援工具,還約定與團隊保持定期聯絡,“比如一天之內多久通一次電話,出去或沒出去都要說一聲。只要沒信息,就判定出了事故,大部隊必須立即派人往回找。”
但在這次穿越時,賈寧和段明發似乎都忘記了這回事。
劉杰和劉英也都提到,每年會有不少游客邀請他們當沙漠穿越向導。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避開七八月份,一是高溫穿越的體驗感不適,二是避免這種天氣引發人員中暑。“像網紅大海道這條路線并沒有多大的難度,但難度在于夏季高溫,必須要有應對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羅布泊、阿爾金、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四大無人區都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本都禁止任何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擅自進入保護區進行旅游、探險等活動。
根據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報告,該隊穿越者未遵守國家法律和地方法規,未經批準非法穿越,無周詳的探險方案和應急救援預案,探險行動未納入“戶外救援互助系統”,對目的地的地理、氣候了解不足,探險裝備及物資準備不足。
此外,向導并非有資質的專業領隊,無野外生存及救援能力,對衛星地圖/ GPS導航不熟悉,未配備合格的衛星電話,也沒有可鎖定位置并收發北斗消息的智能手機。由于沙漠駕駛技術不合格,陷車后處理不當,導致悲劇發生。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事發后,警方已經對涉及此次穿越羅布泊的人員進行了詳細問詢,同時,對遇難者進行身份鑒定和DNA檢測比對工作,并對事故車輛和油品進行檢測。多名知情人表示,他們了解到,后續警方將會發布更為全面的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