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如一日 護佑人民生命健康?
8月18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最美醫生”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游新聞記者在現場聆聽了五位一線醫務工作者從醫數十年來的經歷和感言。近日,中宣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3年“最美醫生”,團隊代表李俊升和4位個人代表丁櫻、劉永生、李燕明、康敏受邀來到見面會現場。
援外“老兵”李俊升:
六次援外醫療,給予腫瘤患者生的希望
今年正值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現年52歲的李俊升作為一名援外“老兵”,自2007年加入援外醫療隊以來,先后6次在我國政府援助的盧旺達馬薩卡醫院和基本戈醫院參加醫療救援工作,見證了援外醫療隊的發展,感觸頗多。
▲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外科主任李俊升。 圖片來源/國新網
李俊升是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外科主任,也是第13、15、16、18、20、22批中國援盧旺達醫療隊隊員。他和隊友們扎根非洲,克服工作條件艱苦、氣候環境飲食等不適應,出門診、查房、值守24小時全天候急診、開展高難度手術、填補當地技術空白。
“這幾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援外醫療也踏上這班快車,發生的變化非常大。”李俊升介紹,一是我們國家援助非洲醫院的數量和援助醫療點不斷增加,就診患者越來越多。以盧旺達基本戈醫院為例,就診患者人數從原來的每年1-2萬到現在的3-4萬。二是援助的醫療設備不斷升級,大大方便了受援醫院的工作,目前已經可以進行血液生化、激素水平測定、瘧原蟲免疫反應測定等,原來的黑白超聲也換成了彩色超聲。三是人員培養逐漸取得了明顯成效,10年前的醫學生現在成為了科室骨干或門診負責人。
近年來,隨著援助力度的增大,中國醫生和非洲的友誼在進一步筑牢、進一步深化。找中國醫生看病,已經成為很多當地人的共識。特別是受限于當地醫療條件很難開展的手術,因為有中國醫生的存在,患者才得以快速康復。
李俊升回憶起他在馬薩卡醫院工作時曾接到一名18歲的纖維瘤患者,因為風險太大,當地沒有給他進行手術。經過中國醫療隊團隊精心準備,經過3個半小時,成功把瘤體和下腔靜脈分離。出院時,那位病人非常感動,在醫生手上用盧語寫了一行字,意思是“非常感謝你們,中國醫生,是你們給了我生的希望”。
“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16字中國醫療隊精神,牢牢鐫刻在李俊升的心里,也落實在行動中。
“想盡一切辦法救治患者。”李俊升介紹,為了搶救生命,根據當地醫院的實際情況,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比如用自制腹帶為術后患者保護腹部、為骨折患者自制牽引架,有時候沒有加壓輸液器,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加壓輸液。”
兒科醫生丁櫻:
中西醫結合創新,造福全世界患者
丁櫻是一名兒科醫生,73歲,來自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在見面會現場,她全程面帶微笑,就像一位親切的奶奶。1968年以來,丁櫻先后在偏僻山區的鄉醫院、縣醫院、地市醫院、高校附屬醫院任職,從一個基層醫生到國家高校的專家,背后是逐步的積累和轉變。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主任醫師丁櫻。圖片來源/國新網
丁櫻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的醫生,必須具備幾點:第一是要“精”,就是要有精湛的醫術;第二要“誠”,就是要有高尚的醫德;第三要有傳道授業的能力,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經驗和學術感悟及時地、很好地傳給后人。
丁櫻同時是一名中醫,當被問到中醫的特色,她認為中醫能夠調整整體狀態,實際上是非常好的精準治療,能夠根據不同的個體選擇不同的方法。她列舉了中醫在SARS、新冠、日常的病毒性感冒中的應用,肯定中醫整體治療提高免疫力,提高正氣,抵抗疾病的重要作用。
她還提到,“我們中醫還要提高,需要中西醫并重,學習現代醫學知識,用現代的方法去研究證實中醫的一些內涵。我們要中西醫結合創新,讓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也就是中西醫結合的模式走向世界,為世界醫學服務,造福全世界的患者。“
丁櫻表示,今后工作中,仍要以老驥伏櫪的心態去努力工作,要為患兒提供更好地、更多的醫療服務,“我希望我在他們心目當中,永遠是一個好醫生、好奶奶。”
村醫劉永生:
扎根鄉村,繼續做好鄉親們身邊的守門人
劉永生的家鄉在秦嶺腳下、黃河岸邊,他是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今年已經64歲。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鄉村醫生劉永生。圖片來源/國新網
在見面會現場,劉永生操著一口陜西話,略顯緊張激動。回憶起自己堅守村醫崗位幾十年的緣由,講到動情處不禁哽咽。
原來,在劉永生2歲時右腿意外骨折,當時家里很窮沒錢醫治,是村支書動員村民捐助了20元錢為他治病,這才沒落下殘疾。多年來,劉永生一直牢記母親的囑咐:“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當個醫生,要讓沒錢的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輩子不要忘了村支書的恩情,不要忘了鄉親們給咱的幫助。”
1976年高中畢業后,劉永生回到村里成為了一名赤腳醫生,后來又成為鄉村醫生。他邊看病、邊學習、邊琢磨,不管是中醫的針灸、拔罐,還是推拿按摩、手法復位、西醫的導尿,包括接生、洗胃,只要是鄉親們需要的,他都學習,并總結了一些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只要是能讓鄉親們在村子里能治好病的,就絕對不讓他們來回奔波。群眾有需要,我就馬上到。我保證鄉親們在最需要的時候找到我!”
這些年,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的投資不斷加大,劉永生和鄉親們是實實在在的見證人和受益者。他介紹,寺角營村衛生室原來條件很簡陋,而今已經具備了五室分離的標準化衛生室,有化驗、制氧、心電圖。
“天晴一街土,下雨滿街泥,一個藥箱一把傘,一方鋪蓋路上蓋”,劉永生用一段順口溜形容過去給村民復診的情況。而談到現在,他說,“現在是道路平、路燈明,衛生室門前停有120,如果有人把疾病發,十分鐘后到他家。”
劉永生談到,改革開放以后,村子里有不少人外出掙了大錢,他當時也有離開的想法,但是每當想起患者在彌留之際,不喊自己的兒女,卻<愛尬聊_百科大全>喊著劉永生的名字,還有的人說“兒子在電話里,永生在我身邊”,就更加堅定了他要繼續做村醫的決心。他接著說到:“況且,我還是一名有著46年黨齡的黨員,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我當時入黨的誓言:全心全意服務好群眾。”
住在村里的衛生室已經成為了劉永生的習慣。他說,“只要我身體還干得動,這個習慣我就一直堅持下去,繼續做好鄉親們身邊的守門人!”“ 我兒子畢業以后,也成為了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我孫女上大學,也學了醫學專業,我要把治病救人這個事繼續做下去。”
健康科普專家李燕明:
幫助大家做好自我健康的第一守護人
李燕明現任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今年52歲,在北京醫院工作28年,從事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診療,特別是老年呼吸道感染和危重癥救治工作,累計成功挽救上萬余名患者的生命。
▲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燕明。圖片來源/國新網
談到從醫28年的動力,李燕明表示,“患者的信任和對我們的贊揚,是非常重要的動力。患者康復,讓我們醫務工作者能夠深刻感覺到價值所在,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也是我們前行最大的動力。”
最近幾年,李燕明投入更多精力在健康科普工作上。在日常工作中,李燕明發現很多患者會有相同甚至相似的誤區,“我們需要一個更廣闊的平臺,需要一個更高效的方式來傳達正確的理念。醫學核心目的是促進和維護我們的健康,這個也要求我們做好健康科普工作。”
什么是好的健康科普?李燕明認為,健康科普受眾人群是我們的大眾。首先在內容上,要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要讓它變得有趣。其次在語言表達方面,要讓患者聽得懂,還要聽得進去,記得住,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做,這些方法還要盡量簡便,門檻不要太高,要讓大家都能夠學得會。從傳播的方式方面,她覺得可視化的方式最好,最容易接受。另外,如果兼具趣味性和生動性,并且有一定的藝術性,大家就更容易記得住了。
李燕明表示,“在未來,我將和我的同事一起努力做好臨床工作和健康教育,幫助大家做好自我健康的第一守護人。”
疾控專家康敏:
公共衛生醫生關注群體健康,開好“社會處方”
康敏,現為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副主任醫師,參加工作18年,從事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曾參與過登革熱、甲流、寨卡、中東呼吸綜合征和新冠病毒感染等各類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醫療防控工作。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副主任醫師康敏。圖片來源/國新網
“非常高興有這么個機會,讓更多人認識了我們公共衛生醫生。”康敏介紹,公共衛生醫生關注的是群體健康的問題,“我們開的處方實際上就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全人群健康水平的社會處方。從我自己的理解來說,這種社會處方的核心就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背后體現的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這種公共衛生的處方,實際上是具有社會公平屬性的,它應該是人人都能享有的。”
康敏介紹,以狂犬病為例,公共衛生醫生建議,建設犬傷規范化門診,覆蓋到所有鄉鎮,讓患者能夠及時科學地接受傷口處理服務,并及時接種疫苗,減少感染的風險。
“一切為了公眾健康,就是我們公衛醫生的信念和動力源泉。”康敏生動形象地比喻了公共衛生醫生的多重角色,開展各類公共衛生監測時,公共衛生醫生就像瞭望臺上的哨兵,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關注疾病在人群中的變化,還要開展一些科研工作,看看這個病原體是否有新的變化。而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時,公共衛生醫生又像疾病偵探,需要在迷霧中找到“元兇”,抽絲剝繭,及時提出應對建議,能夠快速阻斷疫情。
康敏從小在疾控中心的院子長大,參加工作進入疾控中心,見證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發展。2009年甲流期間,他所在的市一級疾控中心才剛剛具備PCR的核酸檢測能力。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疾控中心不僅能夠快速開展多病原學的檢測,還能對病原體的基因進行測序和同源性的分析。今年上半年,社區打電話通知康敏家里的老人,現在可以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了。老人通過自己預約,很快就接種了疫苗。“這種發生在身邊的發展和變化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說。
上游新聞記者 張錦 實習生 杜鑫 高曉琪 王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