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買右手賣 “同門基金”屢現反向操作?
基金半年報揭示,二季度內,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不同基金產品甚至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不同產品對個股的買賣出現了一定分歧,這種現象并不罕見。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同門基金”之間的投資分歧,并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多重原因。同時,文章還將介紹權益資產性價比提升的情況以及未來投資的展望。
“同門基金”個股買賣不一
隨著基金半年報的披露,基金經理上半年的持倉情況也浮出水面。有趣的是,同一家基金公司乃至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不同基金產品在同一只股票上的買賣決策出現了分歧。
以易方達基金的楊宗昌為例,他管理的兩只基金在二季度對待伯特利的態度截然不同。他管理的易方達供給改革基金二季度減持了伯特利,持股數量下降了5.96%;而他參與管理的另一只基金易方達新絲路則在二季度增持了伯特利,持股數量增加了37.78%。
同樣的情況也在其他基金公司出現。比如,工銀瑞信基金的楊鑫鑫和張宇帆對中國移動采取了不同的操作策略。楊鑫鑫管理的工銀瑞信創新動力股票在二季度增持了中國移動,而張宇帆管理的工銀瑞信物流產業股票則在二季度減持了中國<愛尬聊_百科詞條>移動。
鵬華基金的梁浩和朱睿管理的兩只基金在二季度也對晶澳科技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方減持,一方增持。
多重因素導致分歧
為什么同一家基金公司或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在同一只個股上會出現買賣分歧呢?業內人士提供了多個解釋:
首先,不同基金產品可能有不同的投資風格和定位。在同一個基金公司內部,不同投研部門或小組之間的價值觀、成長觀、固定收益觀等因素會導致投資邏輯的差異。有的認為某只股票價格昂貴,有的認為價格便宜,這自然會導致買賣分歧。
其次,基金產品的定位也不盡相同。一些基金強調穩健收益,而另一些則追求增厚彈性。這種定位差異也會在策略上產生分歧,不同產品類型適合不同的個股。
再者,有些操作決策可能受到客觀原因的影響。例如,某只股票可能在一個產品的重倉股中,但因為公募基金規定而被減持。此外,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類型可能不同,合同約定、產品風格等因素也會導致倉位的調整,這并不一定反映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出現了偏差。
權益資產性價比提升
盡管存在同門基金的投資分歧,但這并不一定是壞事。這種現象表明基金經理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市場波動時尋找結構性機會。此外,權益資產的性價比也在提升。
根據分析,當前A股市場的股債性價比提高。近期政策出臺有望推動市場風險偏好的修復,這將推動投資者增加股票倉位。因此,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那些具有特許經營權和高分紅優勢的紅利資產,以及TMT領域的相關資產,因為數字要素頂層設計和AI審批有望推動這些領域的增長。
總的來說,同門基金的投資分歧雖然常見,但在不斷波動的市場中,這種現象有助于基金經理更好地挖掘機會。與此同時,投資者也應密切關注權益資產性價比的提升,以把握市場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