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粉絲社交賬號收益屬夫妻共同財產 家務價值被認可?
擁有300萬粉絲的社交賬號,在離婚時因歸屬權產生爭議,賬號到底歸誰?3月7日,在第114個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聯合省婦聯舉辦家事審判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發布會上通報了近三年來該省法院家事審判工作的有關情況,包括2023年度家事糾紛典型案例,其中社交賬號、家務價值、彩禮等案例受到關注。
社交賬號收益屬夫妻共同財產
陳某與謝某五年前登記結婚。婚前,陳某經營著自己的快手賬戶。婚后不久,陳某又注冊了同名抖音賬戶,粉絲量迅速發展到300多萬,經營短視頻自媒體賬戶成為其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近年來,陳某與謝某因家庭瑣事發生糾紛,離婚爭執讓陳某無心再經營維護賬戶并停更一年多。
訴訟中,雙方均同意離婚,但對于陳某運營的300多萬粉絲的抖音賬戶和10多萬粉絲的快手賬戶歸屬和價值問題產生爭議。陳某認為,兩個短視頻賬戶具有人身屬性和不可分割性,一直由其負責策劃、維護、經營、拍攝、設計,謝某從未參與運營,故兩個賬戶應屬于其個人財產,況且兩個賬戶停更一年多,以后是否繼續運營尚不確定,并不值很多錢。
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法院認為,訴爭運營的抖音賬戶是婚后注冊,快手賬戶的粉絲量也是婚后發展起來的。兩個自媒體賬戶粉絲量已經達到一定數量,能夠獲取廣告收入、平臺流量收入等,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具有財產屬性,其中財產性權利和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基于兩個自媒體賬戶的注冊和運營都由陳某負責,具有較強的人身屬性,故在財產分割時可以采取賬戶歸陳某單獨所有,由陳某給予謝某一定經濟補償的方式處理。經法院主持調解,雙方均同意上述分割原則,并自行協商賬戶價值達成調解協議。
主審法官表示,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創造出與實體財產同具有財產價值的形式多樣的網絡虛擬財產,涉網絡虛擬財產分割的離婚糾紛也不斷涌現,成為家事審判必須明確裁判規則的問題。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其帶來的經濟價值卻是真實的。如關注量大的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快手號等自媒體賬號,能通過平臺流量收入、廣告引流、商品出售、直播受賞等方式帶來經濟收益,即便自媒體賬戶是由個人注冊和運營的,也不能否認其夫妻共同財產的性質。自媒體賬戶的運營具有較強的人身屬性,為不減損其價值,分割時采取將其歸注冊和運營人所有,而由其向另一方作出補償的方式為宜。由于自媒體經濟價值多取決于經營者本身的運營情況和市場行情,目前尚缺乏統一的網絡虛擬財產價值認定標準。除如本案中雙方自行協商確定自媒體賬戶價值外,也可以委托專業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實踐中影響評估價值的因素主要包括自媒體賬戶粉絲數、互動率、行業影響力、是否為品牌合作、既往同類型賬戶交易價格等。人民法院可以在資產評估報告的基礎上,依法認定自媒體賬戶的財產價值。
家務價值在家庭中應被認可
陳某與湯某婚后于2010年5月生育長女陳甲,2014年6月生育次子陳乙。婚后陳某因在外地工作,夫妻長期分居,自2016年起,湯某一直一個人承擔照顧家庭和撫育兩個子女的義務。2023年7月,陳某訴至法院,要求與湯某離婚。湯某同意離婚,但主張其對家庭付出較多,要求陳某給付離婚經濟補償。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法院認為,陳某與湯某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應準予雙方離婚。自2016年起,湯某獨自照顧兩個子女,在撫育子女方面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負擔了較多的義務,陳某應給付湯某一定的經濟補償。遂判決,準予陳某與湯某離婚,陳某給付湯某離婚經濟補償6萬元,同時對子女撫養和共同財產分割作出處理。
主審法官表示,結婚后,一方更多地承擔了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的家務勞動,必然會占用其獲得個人收入的時間、精力和機會,甚至可能出現根本沒有個人財產的情形。另一方取得財產雖然與其個人努力不可分,但由于其配偶承擔了大量的家務勞動,使其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其財產的取得實際上亦與配偶的奉獻密切相關。根據《民法典》規定,只要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即有權提出離婚經濟補償,通過為其提供補償性扶養,以平衡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經濟利益,是對貢獻方從事家務勞動價值的充分肯定。
閃婚閃離 彩禮要酌情退還
楊某與陸某于2020年10月經介紹相識。2021年1月楊某給付陸某8萬元作為結婚彩禮。2021年4月雙方登記結婚。2021年8月,陸某以工作需要為由離開共同住所未再回去。2021年9月,楊某提起離婚訴訟,同時要求陸某返還彩禮8萬元。
一審法院認為,楊某與陸某經短暫接觸后即登記結婚,婚后共同生活僅四個月,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現雙方均同意離婚,應予準許。楊某要求陸某返還彩禮8萬元有事實依據。遂判決,準予楊某與陸某離婚,陸某返還彩禮8萬元。陸某不服,提起上訴。
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楊某與陸某作為新婚夫妻感情基礎較弱,楊某在產生矛盾后未與陸某有效溝通交流即起訴離婚導致雙方感情破裂,現并無充分證據證明陸某對于雙方感情破裂有明顯過錯,楊某要求陸某全額返還彩禮8萬元依據不足,陸某以雙方已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且共同生活為由主張不應返還彩禮的抗辯亦不成立。綜合考慮雙方共同生活的時間、感情破裂的原因、彩禮數額等情形,遂改判,陸某返還楊某彩禮4萬元。
主審法官表示,現實生活中,雖然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閃婚閃離的情形時有出現。給付彩禮的首要目的雖然是為了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以夫妻名義互盡扶養義務、長期共同生活才是婚姻當事人的最終目標。因此,共同生活時間的長短應當成為確定彩禮應否返還及返還比例的重要因素,否則在閃離情形下,如果僅以雙方已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為由不予返還彩禮,特別在給付高價彩禮的背景下,將使得雙方利益嚴重失衡,甚至可能因彩禮返還問題,引發其他矛盾糾紛。根據法律相關規定,雙方已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離婚時一方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時間較短且彩禮數額過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彩禮實際使用及嫁妝情況,綜合考慮彩禮數額、共同生活及孕育情況、雙方過錯等事實,結合當地習俗,確定是否返還以及返還的具體比例。目的在于通過適當調整妥善平衡雙方利益,引導社會公眾理性看待彩禮問題,讓彩禮回歸本質。
家事糾紛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
對于近年來家事審判情況,江蘇高院副院長李玉生介紹, 2021年至2023年,該省法院新收一審家事案件數量分別為119029件、106002件、125566件。從案由來看,離婚糾紛、撫養糾紛、繼承糾紛等傳統家事案件仍占有97%以上的較高比例。其中,離婚糾紛為家事案件中的占比達74%-76%。一言不合就離婚、閃婚閃離占有相當比例,而80后、90后成為主要的離婚群體。
在財產糾紛案件中,除了傳統的存款、房產、汽車、家電等有形財產外,知識產權、期貨、保險、虛擬貨幣、社交媒體賬號、游戲裝備、淘寶網店等新型財產糾紛問題越來越多。
同時,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家事糾紛案件類型層出不窮,高價彩禮糾紛、假離婚引發糾紛、親子訴訟、情債糾紛、代孕糾紛、共同遺囑糾紛等也在家事審判案件中有一定占比。但值得注意的是,家事糾紛易受政策調整影響,涉及利益巨大、矛盾尖銳,增加了案件處理難度。此外,家事糾紛矛盾激化燃點多、沸點低,當事人情緒對抗出現過激行為,就導致案件信訪壓力較之于其他民事案件也更為凸顯。且因家事案件當事人舉證能力不強、訴訟能力偏弱、不配合訴訟等特殊性更進一步加劇了事實查明難、調查取證難、執行難等問題。
對此,江蘇省高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除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保護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合法權益外,該省各級法院普遍設立了家事審判庭或專業化家事審判合議庭。同時,強化與婦聯、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單位的溝通協作,在家事糾紛訴前調解、人身安全保護令執行、反家暴聯動網絡構建、三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入合作。并廣泛宣傳家事審判新制度、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提升家事審判社會認同度。
上游新聞記者時婷婷
編輯:楊波責編:范永松審核: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