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炒作美國陸軍為與中國開戰做準備 “都是生意”?
觀察者網 消息,本月初,美國太平洋陸軍在夏威夷營“聯合太平洋多國戰備中心”舉行年度大規模輪訓。“新載具、面部彩繪和1200英尺的墜落:美國陸軍為與中國開戰做準備”,美國《紐約時報》10月29日以此為題,刊發長文記錄此次演習背后“秘辛”。
報道毫不諱言地宣稱,不論民主、共和兩黨誰上臺執政,“美國都將繼續為與中國的戰爭做準備”,并繼續炒作所謂2027年解放軍將“武力攻臺”的節點,稱除了已將應對亞洲沖突“融入DNA”的美國海軍以外,以往多在阿富汗和中東地區作戰的陸軍也正試圖“轉型”,備戰這場五角大樓口中的“大國戰爭”。
對此,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施洋30日分析說,從美國陸軍一系列軍事演習的設想和實施來看,美軍在臺海作戰的戰略邏輯存在明顯的自相矛盾之處。他指出,對美國陸軍而言,臺海干預戰更是一種“生意”,是美國陸軍地位日益邊緣化之際,為爭取更多預算份額做出的“掙扎”。
向中國“秀肌肉”?
此次聯合軍演于10月7日到16日進行,以駐扎在夏威夷的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為重點訓練對象,在夏威夷瓦胡島、毛伊島和夏威夷島展開演訓。報道說,目的是模擬美軍部隊在與解放軍交戰時可能遇到的情況。
《紐約時報》聲稱,美國“擔心”,若沒有美軍幫助,臺灣地區將難以抵御解放軍登島。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塞思·瓊斯稱,這或繼而引發“二階和三階效應”,例如美國太平洋盟友可能會對美國的威懾力失去信心,試圖與中國達成安全協議,不利于美國保持在臺海地區的“軍事主導地位”。
“這是否相當于羅馬帝國的衰落?”瓊斯說,“我不知道,但這個問題值得一問。”
報道說,為了對美國陸軍在太平洋島鏈上快速部署和作戰的能力進行壓力測試,第25步兵師的士兵在演習期間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多國部隊一起,在夏威夷的叢林峽谷中進行體能和戰術訓練,包括在峽谷攜裝備速降、在潮濕條件下攀爬等,以適應島嶼地形。
其他的訓練內容涉及運輸協調和戰地隱蔽。在28英里外的珍珠港,美國陸軍運輸船的工兵試圖研究各種方法,模擬在實戰時如何向岸上輸送所需的軍事裝備和部隊。在離瓦胡島北岸不遠處,士兵們則練習給一個配備大屏幕計算機站的多載具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涂裝,使其與深綠色森林融為一體。
美國陸軍士兵們在機動作戰中心工作,該中心經過深綠色涂色偽裝《紐約時報》
按照五角大樓的設想,解放軍最有可能使用輕型兩棲艦艇在臺灣建立灘頭陣地。報道援引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作戰主任杰弗里·范安特衛普的分析稱,僅靠空中突擊部隊對基礎設施的攻擊無法奪取臺灣島,最終還是要派遣一支大型登陸部隊穿越100英里的臺灣海峽,才能做到這一點,而這頗有難度。
美國陸軍官員則希望,美國能借由這次聯合演習向中國展示美軍擁有并能發揮的“所有能力”。
報道提到,與美國陸軍在阿富汗等地的作戰對象不同,中國將擁有能攔截美軍信號的強大衛星網絡,美軍作戰人員必須學會“避人耳目”。為此,報道稱,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在演習中借鑒了俄烏沖突中涌現的新策略,練習了在20到30分鐘內拆卸、移動大型指揮控制系統,并在不使用陸軍衛星的情況下相互通信。
報道介紹,美國陸軍的主要戰略是以分散的機動單元靈活推進。第25步兵師師長馬庫斯·埃文斯說,陸軍向部隊提供了96輛新型雨林綠色步兵載具,每輛車可載至多9名士兵。他說,用這些車輛沿多條路線運送一個連的人員,共同在某一點發起集中攻擊,再迅速隱蔽至不同的方向,這種戰略“很強大”。
不過,報道中也記錄了一個驚險的小插曲。為模擬實際登陸行動,10月7日早,864名美國陸軍傘兵在夏威夷進行了空降行動演習,二等兵埃里克·帕蒂達的降落傘未能正確展開。盡管接到“打開備用傘”的指令后,但備用傘也未能打開,導致他從1200英尺高空墜落。
據報道,帕蒂達的脊椎嚴重受損,此后接受了多次手術,但尚不清楚他是否能再次行走。《紐約時報》說,但美國陸軍8日發布的聲明中沒有提供太多細節,只說第11空降師的一名士兵在一次訓練事故中受傷,沒有提到未能正確打開的降落傘,卻在最后描述了演習的目的,包括為了“在美國太平洋陸軍責任區內采取決定性行動”。
美國陸軍傘兵在夏威夷進行跳傘演習《紐約時報》
美軍的“威懾計劃”
事實上,美國陸軍為所謂潛在臺海沖突的布局還不止于此。《紐約時報》聲稱,雖然五角大樓不愿詳細說明美國將如何幫助“協防臺灣”,但讓大陸明白“武力攻臺”“充滿危險”是美軍威懾計劃的一部分。
報道指出,美國陸軍45萬現役軍人中已有超過四分之一被派往太平洋地區,但五角大樓對“太平洋地區”定義寬泛,這意味著這些部隊實際分散在日本、韓國、菲律賓、阿拉斯加、夏威夷、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多地,而臺灣島距離美國本土更是超過6000英里,令美軍“鞭長莫及”。
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需要用停靠在珍珠港的陸軍“羅伯特·斯莫爾斯”號物資補給艦將作戰裝備運入太平洋戰場。報道稱,它具備自行搶灘的能力,能夠直接將多達900噸的車輛和貨物或卸載到島嶼上,必要時還能將部隊送到島上。
美軍還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視作前往臺灣海峽的潛在中轉站。
巴丹群島位于臺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是控制呂宋海峽和巴士海峽的進出樞紐,其最北端島嶼距離臺灣僅約140公里。據報道,珍珠港第7工兵潛水分隊去年夏天與菲律賓海軍潛水隊員一起清理了巴丹群島戰略港口,并加深了港口深度,以便臺海將來一旦爆發沖突,美國陸軍和海軍艦艇能更好地進入港口。
報道補充,在五角大樓的規劃中,盡管美國空軍無法在整個太平洋建立空中優勢,但可以在菲律賓和其他島嶼之間開辟通道,即所謂“內線”,便于人員和裝備的自由移動。目前,駐日美軍約有5.4萬人,駐韓美軍也有2.5萬人,在菲律賓的美軍則要少得多,只有幾百人。
軍事評論員:都是生意
對于美媒上述報道,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施洋30日表示,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一直渴望成為全球主導的軍事力量,并對任何非美國盟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抱有敵意。近年來,美國不顧中美之間早已達成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一方面持續對臺輸出武器,給“臺獨”勢力以武拒統以妄想,同時積極進行軍事準備,妄圖介入臺海局勢,阻斷中國統一進程。
他分析說,具體到美國陸軍的一系列軍事演習的想定與執行上,不難發現美軍對于在臺海作戰保有各種荒謬的邏輯漏洞——
一方面,美軍認為“穿越100英里的臺灣海峽”,渡海奪取2300萬人口的島嶼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又覺得憑借美國陸軍——在距離臺灣超過6000英里的美國本土上,能擊敗一個14億人的工業國。
一方面,認為“美國空軍無法在整個太平洋建立空中優勢”,另一方面,又覺得在充滿火力的敵占區,使用笨重的運輸機空投脆弱的傘兵,能為“美國太平洋陸軍責任區內的決定性行動”做好準備。
“在這一系列想定中,中國作為對手‘又強又弱’——在論證美國干涉的必要性時強,在評估美軍的作戰成效時弱。”施洋說。
施洋認為,對于美國陸軍而言,在臺海的干預作戰又是另一筆“生意”:由于臺海作戰的環境限制,絕大多數的軍事行動都以海空作戰為主。可能的地面作戰只發生在解放軍對臺島進行兩棲登陸之后。換言之,如果美軍干涉“一帆風順”,美國陸軍就毫無用武之地,如果輪到美國陸軍上場,那戰局只可能對美軍而言充滿了絕望。
但美國陸軍卻不得不練這些軍事技能,因為它關系到美軍的重要利益——每年高達近萬億美元的軍費預算的分配問題。施洋提到,在美國從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撤軍后,美國陸軍在美軍中的地位就不斷邊緣化,而為了爭取更多的預算份額,美國陸軍也必須挖空心思搭上“對華戰備”的便車,挖空心思尋找自身各種軍事資產在對華戰爭中可能的作用和價值。在這樣的利益出發點之下,美國陸軍在演習中大談“對華開戰”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前,包括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弗蘭凱蒂在內的美軍高級人員多次公開炒作,聲稱解放軍將在2027年前做好“武力犯臺”的準備。對此,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國臺辦已多次作出回應。
3月27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應詢表示,美方一些人居心叵測,不斷炮制一些所謂“時間點”,炒作大陸“軍事威脅”,渲染臺海戰爭氛圍,不過是在為干涉臺灣問題找借口,為美國軍工復合體斂財。美國政府如果真心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就應停止煽風點火,采取切實行動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將不支持“臺獨”的表態落到實處。
原標題:美媒炒作美國陸軍為與中國開戰做準備,“都是生意”
編輯:周自力責編:吳忠蘭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