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以北》:革命往事與當代傳奇?
2017年底上映的紀錄片《北平以北》,講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抗日敵后根據地故事,謳歌了一群愛國青年的理想、勇敢和犧牲。

《北平以北》劇照
“九一八”愛國運動后,以白一華為主的數百名大學生,與撤到關內的東北義勇軍一起,在綏遠農墾區和冀東平原發動抗日暴動,組成抗日先鋒隊和華北人民抗日聯軍。隨后,這支隊伍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在北京北部開辟了以延慶溝為中心的敵后游擊戰場。在艱苦的敵后斗爭中,白一華等大學生高級指揮員相繼犧牲。當初,1300多名青年士兵中只有30人活到抗日戰爭勝利的那一天,1000多名烈士犧牲時平均只有22.5歲。
《北平以北》在延慶等地近年來革命文化成功挖掘推廣的基礎上,呈現了一幅寶貴的敵后武裝斗爭畫卷。既有八路軍戰士與游擊隊的常規戰斗故事,也有農村發展黨員、建設支部對敵后游擊戰的實際支持,展現了基層抗日聯合政府的建設及其時刻面臨的威脅,以及聯莊會、自衛隊等地方武裝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這部紀錄片以真實細膩的歷史告訴我們,反抗侵略者的斗爭是長期的、殘酷的,與一些虛構電影中呈現的浪漫傳奇相去甚遠,表現出嚴肅的歷史態度。
《北平以北》作為一部院線紀錄片,在視聽風格和歷史題材的呈現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為未來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靈感。任何時代任何媒體回歸的歷史,說到底就是媒體的歷史。換句話說,這是關于歷史,而不是歷史本身。因此,歷史的敘事必然會受到當下時代和語境的深刻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是負面的,更多的時候它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的機會,讓我們有可能帶著新的時代問題回歸歷史,為當下尋找答案,從而對具體的人和事產生更加多元化的認識,盤活僵化的歷史。
在日常經驗之外敘述抗日戰爭故事,需要仔細選擇敘述的出發點和動力。評論和畫外音可以促進電視紀錄片家庭觀看語境下的有效溝通,但在電影紀錄片中的必要性不太突出。對于歷史主題的表達,這種畫外音帶來的全知視角也會隱含著歷史觀上的目的論,阻止觀眾代入特定的歷史情境去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對于電影觀眾來說,以行動為導向的個體敘述者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他可以是一個尋找家族前輩的年輕人,也可以是一個一直期待解決具體疑惑的歷史愛好者,甚至可以像紀錄片《世界大戰:普通人的故事》那樣以第一人稱還原歷史當事人的視角。
另一個可以不斷探索的創作領域是歷史紀錄片中對史料的創造性探索、運用和解讀。歷史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往往為影視作品中的歷史重述提供直接支撐。近年來,關于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成果尤為豐碩。在挖掘和整理史料方面,來自國民黨當局、日本軍方甚至滿洲里鐵路的檔案,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抗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認知。由于史料是能夠溝通歷史與當下的核心物質實體,它們可以成為影視作品中蘊含和纏繞個體記憶和時代價值的獨特創作瑰寶。許多優秀的歷史紀錄片,如103010《貝多芬的頭<愛尬聊_百科知識>發》,都聚焦于特定的一批史料,在重新進入歷史的同時,也發揮著這些素材實體更重要的視聽和敘事功能,甚至構成
《公寓》通過大銀幕上的紀實影像,為我們帶來了一座遍布大山的豐碑和歷史遺跡,也為我們帶來了一段細節豐富、感情豐富的革命往事。當前,隨著我國影視行業的改革和影視藝術創作水平的提高,紀錄片逐漸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當代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提供了有效的渠道。這項開創性的工作無疑指出了一個有價值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