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國圖是誰畫的啊??
請問一下,孔子周游列國圖是誰畫的啊?在<愛尬聊_生活百科>線等。。
qkoufu980 2022-07-24 22:32 因為他想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但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各國多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所以不可能聽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當時是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孔子卻要先行禮儀,感化他人,是無法行得通的。當時各國急于要加強軍事和經濟,孔子卻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規蹈矩。孔子也確實對軍事和經濟不懂。不明白生產關系如何調整、財政稅賦如何整頓、軍隊如何訓練。與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哥怒了你想死嗎 2022-07-24 22:33
趙斐 2022-07-24 22:40 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濮陽——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后原路返回.”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游歷.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游列國圖”標注的線路圖來看,孔老夫子當時周游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于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ty_134773768 2022-07-24 22:44
花天青#p#一沫陽光 2022-07-24 22:44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幫助下,大敗楚國,聲勢很大,連中原一些大國都受到威脅,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齊國。齊國自從齊桓公死后,國內一直很不安定。后來到齊景公當了國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刷新朝政,齊國又開始興盛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 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上就死了父親,靠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么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后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再回到魯國,仍舊教他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 這一回,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于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后,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占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于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并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里,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后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匯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在后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zyg999 2022-07-24 22:45 孔子周游列國,需要經費,這經費來源,可能來自教學時的收入、做官時的俸祿,也不排除來自政府的資助,以及個別富裕學生所做的奉獻。現有文獻顯示,政府資助在孔子初游列國時提供了關鍵支持,而傳說中的有錢學生子貢,其實出生很晚,發財更晚,他最多只能為孔子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補貼。——————辦私學的收入私學不同于官學。周朝官學,專教貴族子弟,培養禮節和為官之道,不但不收學費,還管飯。而私學是民營的,財政不補貼,政府不資助,除非辦學者非常有錢,否則不可能不收學費。孔子的私學,學費怎么收,收多少,是個問題。目前唯一的一手資料,只有《論語·述而》里面孔子無意中透露的這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矣。”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又有不同解釋。怎么解釋,關鍵在于“束脩”。傳統說法,“束”就是一束,有10條;“脩”就是干肉。您知道,周朝處理鮮肉,不讓它腐爛變質,有三種方式:一是“脯”,給肉抹上鹽再陰干;二是“脩”,除了抹鹽,還抹上姜末、蔥末、肉桂末等佐料,完了再陰干;“臘”呢,是在“脩”的基礎上進一步熏烤(參見拙著《食在宋朝》,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04頁。)。如果“束脩”的“脩”是指干肉,那么很好理解,“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矣。”意思就是凡是交了10條干肉作學費的人,我沒有不教的。兩漢以降,古人還真就這么理解,因為這個緣故,束脩在后來,直接指代學費。但是新的說法來了:“束脩”就是“束修”,“束”是裝束,“修”是修飾。春秋時,男人15歲開始束發,所以“束脩”是指15歲的男子。孔子的意思是說,但凡15歲以上的男生,我沒有不教的。這種說法聽起來牽強荒誕,但也言之有理,譬如臺灣的傅佩榮老師,就持這種說法。以上說法哪個正確,不知道,這里也存疑。假如傳統說法符合事實,則孔子辦班近30年,進賬應該不少。10條干肉,每條3斤,據說孔子辦私學最興旺的時候,門下弟子3000多人(《孔子家語·本姓解》,齊國太史,一個叫子與的人,夸孔子“凡所教誨,束修已上,三千余人。”《戰國策·燕策》:“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一個學期下來,到手9萬斤干肉。現在四川達州的豬肉干,未經包裝,不含運費,批發價25元一斤,假如孔子把干肉全部賣給食品廠,能賣200多萬元。但是這樣分析,漏洞多多。第一,孔子辦班多年,不會每年都收干肉。他處在春秋晚期,商品經濟相當發達,各行各業索取報酬,要么取布匹,要么取糧食,要么取銅幣,要么取金餅,收人干肉做報酬的,除孔子外,沒有他例,顯得很稀奇。所以我估計,即使孔子讓學生交10條干肉做學費,那也是老夫子某個學期饞肉太狠,突發奇想拿出的方案,到下個學期,很可能就不會再收干肉了。第二,“弟子三千”,并不是孔子自己說的,這個數字,可能有夸大。您想,當時沒有話筒,沒有擴音器,假如孔子給三千名學生上大課,一半以上的學生是聽不到夫子說什么的。神通廣大如我佛如來,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弟子最多也不過“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而已(參見《長阿含經》卷1、《金色王經》卷1、《大樓炭經》卷1、《大般涅槃經》卷1、《金剛經·法會因由分》、《須摩提女經》、《梵網六十二見經》等經文。)。極有可能是,孔子私學辦了很多屆,這屆弟子學幾年畢業,再收下一屆弟子,把所有屆加一塊兒,才滿三千人。也有另一種可能:孔子私學辦到后來,名氣越來越大,他講課時,人們從旁邊經過,偶爾聽了一耳朵,回去也自稱孔子門徒。但是這種一廂情愿的“私淑弟子”是不交學費的。孔子辦私學,具體收入不可考,但不管怎么說,學費是一定要收的,收到的學費一定夠他自己及其家人糊口,不然無法生存。傅佩榮教授認為,孔子辦私學,完全是做奉獻,他的經濟來源,不是學費,而是助喪,也就是在人家辦喪事的時候做司儀。這種觀點,失之過迂,也缺乏文獻做支持。竊以為,孔子少年學儒,做司儀是拿手技能,要說偶爾幫人助喪,極有可能,但靠這個吃飯,有違孔子的宗旨。孔子對學生子夏說過:“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論語·雍也》。)靠助喪為生,是小人儒。順便說一句,助喪這種工作,在我老家豫東平原仍然存在,一貫由熟悉喪儀的老年人擔任,負責監督并指導整場喪事的每一道程序,從哭靈到謝孝,全程跟蹤。事后,主人家謝以香煙一條、白酒兩瓶、豬肉一塊(此即孔夫子最愛吃的“祭肉”)。但是,絕對不會給錢。在官學的收入孔子辦私學,具體收入不可考,但他在官學里教書時,卻有明確的薪水記錄。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私學已經停辦,在魯國也做過了幾年官,不得志,前往衛國尋求機會。衛國國君衛靈公很賞識他,請他做官學的教授,教貴族子弟詩書禮儀和為政之道。孔子很高興。衛靈公問:“您在魯國做官時,魯君給多少年薪?”孔子說:“俸粟六萬。”于是衛靈公也按年薪六萬給他發工資(《史記·孔子世家》:“居魯得祿幾何?對曰:俸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這里說的年薪六萬,當然不是人民幣,也不是銅錢,是粟,即谷子,或者叫小米。六萬小米,究竟是六萬斤,還是六萬升、六萬斗、六萬石呢?唐朝人張守節給《史記》做注,說是六萬斗。這斗,是周朝的斗,一斗相當于唐朝三分之一斗,六萬斗放到唐朝,只有兩千石,而唐朝高級官員年薪折成糧食,也就在兩千石左右。唐朝一石,有60升(參見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59頁。),能裝小米45公斤。衛靈公每年發給孔子兩千石小米,重達90噸。現在山東出產的小米,在北京超市每公斤標價6元左右,90噸小米,能賣50多萬元。當然,用現在的糧食價格,算春秋時期的小米價值,得到的結果并不完全符合情理。因為,現在小米是雜糧,很貴,而在春秋時期,小米是主糧,很便宜,現在兩千石小米值50多萬,在孔子那個時代,兩千石小米的市場價值未必有這么多。孔子那個時代,中原地帶主要的糧食作物不是大米,也不是小麥,而是谷子。官方發薪水,以及計算人們的口糧,一般都用谷子也就是小米做標準。對于口糧,《周禮·地官·廩人》統計如下:“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意思就是說,一個成年人,每月消耗掉4鬴小米,這叫大飯量;每月消耗掉3鬴小米,是中等飯量;每月只吃兩鬴小米,屬于很小的飯量。鬴,通“釜”。周朝一釜,是64升。周朝一升,是187.6毫升(這個數據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是推算出來的,參見梁方仲先生《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附錄《中國歷代度量衡變遷表》,中華書局2008年第1版。)。所以一釜相當于現在12升,能裝小米9公斤。在周朝,中等飯量的成年人,每人每月平均吃掉3釜小米,共27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9公斤的口糧。這個飯量,跟我們現代人是差不多的。前面說過,孔子在衛國官學教書,年薪是90噸小米,夠將近280個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將近280年。這時孔子的寡母顏氏已經過世,孫子孔伋還沒有出生,家里的至親,除了老婆亓官氏、兒子孔鯉,以及孔鯉的媳婦之外,估計就沒有其他人了。全家四口人,光算口糧的話,一年不過一千多公斤,孔子一年的工資,夠全家吃上幾十年。由此可見,衛靈公待孔子不薄,孔子在衛國官學教書,拿的薪水不低。還可以橫向比較。比孔子稍晚的魏成子,在魏國為相,魏文侯每年給他1000鍾(《史記·魏世家》:“魏成子為相,食祿千鐘。”)。一鍾是10釜,能裝小米90公斤,1000鍾即90噸。魏成子這位魏國國相的年薪,剛好跟孔子在衛國官學教書時的年薪打了個平手。這說明,教師在春秋戰國是很受重視的,一個高級教師的收入竟然不低于一個高級官員的收入。現在我們一再要求教師的收入不能低于公務員,并把它當做一種施政理想,可是人家春秋戰國早把這理想給實現了,這讓我很沮喪。私人考察,政府資助孔子周游列國,是從31歲開始。那時候,他正在山東曲阜辦私學,大概給學生講課遇到難題了,在魯國找不到答案,決定動身去一趟當時所有諸侯國共同的首都:河南洛陽。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首都嘛,人尖子扎堆的地方,又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其他地方解決不了的事兒,去首都一趟準能解決。從山東曲阜去河南洛陽,全程不到500公里。開車的話,算上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吃飯、上廁所,總共用不了8個小時。汽油雖然漲價了,來回跑一趟,連油費帶過路費,也用不了1000塊錢。要是坐火車,那就更省錢了。但孔子生不逢時,沒有汽車和火車,想到洛陽去,有條件就坐馬車,沒條件只能步行,來回走一趟,人吃馬嚼,路上住宿,到了目的地,找人請教問題還得帶上禮物,算算這筆經費,還真夠孔子喝一壺的。好在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南宮敬叔。前面說過,此人是孔子收的第一批弟子,來頭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釐子,曾經是魯國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魯國大夫。有朋友問了,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卻姓南宮呢?那時候人的姓跟氏是分開的,南宮敬叔仍然姓孟,只因為不是嫡長子,不能繼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多帶帶給自己改一個氏。大概他是在家里南邊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宮”為氏。南宮敬叔聽說老師要去首都考察,覺得自己有責任幫老師申請一筆經費。他直接去找國君,先把孔子夸成一朵花,然后又說:“俺老師這回去洛陽,是想找尋一個答案,那就是咱們周朝當年為什么會興旺,現在為什么會衰落。這個答案要是找到了,對咱們魯國可是非常有利,所以俺老師要做的,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課題,您干嘛不給他提供點兒課題資助呢?”國君覺得有道理,大筆一揮,批給孔子一輛馬車,兩匹駿馬,還配了一名司機,路上的經費國家全包,另外讓南宮敬叔也跟著孔子一塊兒去。到洛陽后,孔子拜訪老子,請教萇弘,考察了一些名勝古跡,然后順利返回魯國(《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孔子家語·觀周》:“(南宮敬叔)遂言于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堅其侍御。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周游列國的經費問題去洛陽請教老子以后,孔子開始頻繁地到魯國周邊的幾個諸侯國去。35歲那年,去齊國。38歲那年,去東周。55歲那年,去衛國。59歲那年,又去衛國。60歲那年,去宋國,然后又去鄭國、陳國。61歲那年,離開陳國,來到蔡國。63歲那年,再次到衛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梁濤教授《孔子行年表》。)齊國在今天山東。東周、鄭國、衛國、陳國、蔡國,都在今天河南。宋國的主要疆域,是在今天河南。傳說孔子還去過楚國,這楚國,主要疆域在今天湖北。史稱孔子周游列國,他所周游的,不過現在兩三個省而已,足跡所至,不出中原。但有三點需要注意:一、孔子到了諸國,一般都要居住一段時間。像在齊國,一住就是兩年。后來去衛國,因為受到衛靈公優待,住的年頭更多,在其他諸侯國碰壁之后,第一個想到的避難所,不是魯國老家,而是衛國。二、不管到哪個諸侯國,孔子都不是一個人去。第一次到東周問禮,還帶了一名司機、一個南宮敬叔;后來去衛國、去鄭國、去宋國,七十二弟子當中除了在外做官的,大都跟著。他們還帶著整車的書,前呼后擁,人歡馬叫,光看架式,頗像組團旅游。三、如前所說,當時交通落后。有這三點因素存在,孔子周游列國,那經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他們師徒不是列子,不可能御風而行,餓了也不能喝西北風,吃、住、行、抵達異國后的人際交往(參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意思就是說,孔子不管到哪個諸侯國去,都會提前預備一批禮物。),都需要錢。子貢不可能是主要的贊助商 這經費來源,有一個很關鍵的渠道就是他人贊助。譬如孔子去洛陽考察,魯國國君派車派人一路隨行,就是一例。還有一例:魯國大夫季孫氏,曾經一次性送給孔子師徒小米1000鍾。咱們前面計算過,1000鍾小米有90噸,師徒70多人都來吃,也能吃個三四年的。孔子晚年回想舊事,很感激幫他申請經費的南宮敬叔和送他大量糧食的季孫大夫。孔子說:要沒有他們的贊助,我的“道”恐怕是沒辦法向外傳播的。(《孔子家語·致思》:“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鐘也,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后重,有勢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貺,則丘之道,殆將廢矣。”)孔子的學生當中,子貢給人的印象一貫是很有錢的,很多人都認為,孔子周游列國,子貢從經濟上做了不少貢獻。這個看法,有待于糾正。因為子貢比孔子小得多,當孔子周游齊國、衛國等諸侯國的時候,他剛出生,沒機會給老師提供贊助。事實上,孔子50多歲時候,在魯國已經為官幾年,先后做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年薪最高時90噸小米(《史記·孔子世家》:“居魯得祿幾何?對曰:俸粟六萬。”前面已分析并計算過,此處“俸粟六萬”即年薪90噸小米),手里應該也有一些積蓄,此后去衛、宋、陳、蔡等國,即使沒有贊助,也未必不能自力更生一段時間。
qkoufu980 2022-07-24 22:32 因為他想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但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各國多想能擁有更多的土地,只有進行戰爭.所以不可能聽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張當時顯得很迂腐。當時是戰爭頻繁的時期,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發展自強。孔子卻要先行禮儀,感化他人,是無法行得通的。當時各國急于要加強軍事和經濟,孔子卻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規蹈矩。孔子也確實對軍事和經濟不懂。不明白生產關系如何調整、財政稅賦如何整頓、軍隊如何訓練。與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哥怒了你想死嗎 2022-07-24 22:33
孔子周游列國的原因:
第一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宣傳自己的道德理念。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相互征戰,周初制訂的禮樂制度破壞殆盡.他提出要恢復周禮、實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張,卻不被魯國的統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選擇出去周游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戰爭。
第二是給他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使他們有一個好的前程。
為了從政,他帶領弟子們由北方跑到南方,由這國跑到那國,為了達到從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見社會上反響不好的衛國南子,甚至連背叛晉國的佛肸對他召喚,他也“欲往”。盡管他相信自己“不緇”、“不璘”;有信心改變壞人,不與壞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種不同的手法爭取壞人,改造壞人。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為在魯國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國去避難。
當年季桓子的家臣陽虎在魯國叛亂,孔子態度明朗地反對陽虎,魯國的執政大夫季桓子認為孔子和自己政治觀點一致,便請魯君任命他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績突出,又不斷擢升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權在握,便開展了維護魯君利益、削弱大夫勢力的“隳三都”活動。
當上大司寇后,在夾谷之會上為“相”時,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觸動三家大夫,展開了隳三都的活動。一旦被排擠,認識到魯國非實現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徑,另找出路,到別國試試。
趙斐 2022-07-24 22:40 孔子周游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濮陽——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后原路返回.”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游歷.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游列國圖”標注的線路圖來看,孔老夫子當時周游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于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ty_134773768 2022-07-24 22:44
孔子周游列國原因如下: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花天青#p#一沫陽光 2022-07-24 22:44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幫助下,大敗楚國,聲勢很大,連中原一些大國都受到威脅,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齊國。齊國自從齊桓公死后,國內一直很不安定。后來到齊景公當了國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刷新朝政,齊國又開始興盛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 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上就死了父親,靠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么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后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再回到魯國,仍舊教他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 這一回,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于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后,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占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游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于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并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里,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后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匯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在后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zyg999 2022-07-24 22:45 孔子周游列國,需要經費,這經費來源,可能來自教學時的收入、做官時的俸祿,也不排除來自政府的資助,以及個別富裕學生所做的奉獻。現有文獻顯示,政府資助在孔子初游列國時提供了關鍵支持,而傳說中的有錢學生子貢,其實出生很晚,發財更晚,他最多只能為孔子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補貼。——————辦私學的收入私學不同于官學。周朝官學,專教貴族子弟,培養禮節和為官之道,不但不收學費,還管飯。而私學是民營的,財政不補貼,政府不資助,除非辦學者非常有錢,否則不可能不收學費。孔子的私學,學費怎么收,收多少,是個問題。目前唯一的一手資料,只有《論語·述而》里面孔子無意中透露的這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矣。”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又有不同解釋。怎么解釋,關鍵在于“束脩”。傳統說法,“束”就是一束,有10條;“脩”就是干肉。您知道,周朝處理鮮肉,不讓它腐爛變質,有三種方式:一是“脯”,給肉抹上鹽再陰干;二是“脩”,除了抹鹽,還抹上姜末、蔥末、肉桂末等佐料,完了再陰干;“臘”呢,是在“脩”的基礎上進一步熏烤(參見拙著《食在宋朝》,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04頁。)。如果“束脩”的“脩”是指干肉,那么很好理解,“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矣。”意思就是凡是交了10條干肉作學費的人,我沒有不教的。兩漢以降,古人還真就這么理解,因為這個緣故,束脩在后來,直接指代學費。但是新的說法來了:“束脩”就是“束修”,“束”是裝束,“修”是修飾。春秋時,男人15歲開始束發,所以“束脩”是指15歲的男子。孔子的意思是說,但凡15歲以上的男生,我沒有不教的。這種說法聽起來牽強荒誕,但也言之有理,譬如臺灣的傅佩榮老師,就持這種說法。以上說法哪個正確,不知道,這里也存疑。假如傳統說法符合事實,則孔子辦班近30年,進賬應該不少。10條干肉,每條3斤,據說孔子辦私學最興旺的時候,門下弟子3000多人(《孔子家語·本姓解》,齊國太史,一個叫子與的人,夸孔子“凡所教誨,束修已上,三千余人。”《戰國策·燕策》:“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一個學期下來,到手9萬斤干肉。現在四川達州的豬肉干,未經包裝,不含運費,批發價25元一斤,假如孔子把干肉全部賣給食品廠,能賣200多萬元。但是這樣分析,漏洞多多。第一,孔子辦班多年,不會每年都收干肉。他處在春秋晚期,商品經濟相當發達,各行各業索取報酬,要么取布匹,要么取糧食,要么取銅幣,要么取金餅,收人干肉做報酬的,除孔子外,沒有他例,顯得很稀奇。所以我估計,即使孔子讓學生交10條干肉做學費,那也是老夫子某個學期饞肉太狠,突發奇想拿出的方案,到下個學期,很可能就不會再收干肉了。第二,“弟子三千”,并不是孔子自己說的,這個數字,可能有夸大。您想,當時沒有話筒,沒有擴音器,假如孔子給三千名學生上大課,一半以上的學生是聽不到夫子說什么的。神通廣大如我佛如來,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弟子最多也不過“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而已(參見《長阿含經》卷1、《金色王經》卷1、《大樓炭經》卷1、《大般涅槃經》卷1、《金剛經·法會因由分》、《須摩提女經》、《梵網六十二見經》等經文。)。極有可能是,孔子私學辦了很多屆,這屆弟子學幾年畢業,再收下一屆弟子,把所有屆加一塊兒,才滿三千人。也有另一種可能:孔子私學辦到后來,名氣越來越大,他講課時,人們從旁邊經過,偶爾聽了一耳朵,回去也自稱孔子門徒。但是這種一廂情愿的“私淑弟子”是不交學費的。孔子辦私學,具體收入不可考,但不管怎么說,學費是一定要收的,收到的學費一定夠他自己及其家人糊口,不然無法生存。傅佩榮教授認為,孔子辦私學,完全是做奉獻,他的經濟來源,不是學費,而是助喪,也就是在人家辦喪事的時候做司儀。這種觀點,失之過迂,也缺乏文獻做支持。竊以為,孔子少年學儒,做司儀是拿手技能,要說偶爾幫人助喪,極有可能,但靠這個吃飯,有違孔子的宗旨。孔子對學生子夏說過:“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論語·雍也》。)靠助喪為生,是小人儒。順便說一句,助喪這種工作,在我老家豫東平原仍然存在,一貫由熟悉喪儀的老年人擔任,負責監督并指導整場喪事的每一道程序,從哭靈到謝孝,全程跟蹤。事后,主人家謝以香煙一條、白酒兩瓶、豬肉一塊(此即孔夫子最愛吃的“祭肉”)。但是,絕對不會給錢。在官學的收入孔子辦私學,具體收入不可考,但他在官學里教書時,卻有明確的薪水記錄。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私學已經停辦,在魯國也做過了幾年官,不得志,前往衛國尋求機會。衛國國君衛靈公很賞識他,請他做官學的教授,教貴族子弟詩書禮儀和為政之道。孔子很高興。衛靈公問:“您在魯國做官時,魯君給多少年薪?”孔子說:“俸粟六萬。”于是衛靈公也按年薪六萬給他發工資(《史記·孔子世家》:“居魯得祿幾何?對曰:俸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這里說的年薪六萬,當然不是人民幣,也不是銅錢,是粟,即谷子,或者叫小米。六萬小米,究竟是六萬斤,還是六萬升、六萬斗、六萬石呢?唐朝人張守節給《史記》做注,說是六萬斗。這斗,是周朝的斗,一斗相當于唐朝三分之一斗,六萬斗放到唐朝,只有兩千石,而唐朝高級官員年薪折成糧食,也就在兩千石左右。唐朝一石,有60升(參見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59頁。),能裝小米45公斤。衛靈公每年發給孔子兩千石小米,重達90噸。現在山東出產的小米,在北京超市每公斤標價6元左右,90噸小米,能賣50多萬元。當然,用現在的糧食價格,算春秋時期的小米價值,得到的結果并不完全符合情理。因為,現在小米是雜糧,很貴,而在春秋時期,小米是主糧,很便宜,現在兩千石小米值50多萬,在孔子那個時代,兩千石小米的市場價值未必有這么多。孔子那個時代,中原地帶主要的糧食作物不是大米,也不是小麥,而是谷子。官方發薪水,以及計算人們的口糧,一般都用谷子也就是小米做標準。對于口糧,《周禮·地官·廩人》統計如下:“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意思就是說,一個成年人,每月消耗掉4鬴小米,這叫大飯量;每月消耗掉3鬴小米,是中等飯量;每月只吃兩鬴小米,屬于很小的飯量。鬴,通“釜”。周朝一釜,是64升。周朝一升,是187.6毫升(這個數據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是推算出來的,參見梁方仲先生《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附錄《中國歷代度量衡變遷表》,中華書局2008年第1版。)。所以一釜相當于現在12升,能裝小米9公斤。在周朝,中等飯量的成年人,每人每月平均吃掉3釜小米,共27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9公斤的口糧。這個飯量,跟我們現代人是差不多的。前面說過,孔子在衛國官學教書,年薪是90噸小米,夠將近280個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將近280年。這時孔子的寡母顏氏已經過世,孫子孔伋還沒有出生,家里的至親,除了老婆亓官氏、兒子孔鯉,以及孔鯉的媳婦之外,估計就沒有其他人了。全家四口人,光算口糧的話,一年不過一千多公斤,孔子一年的工資,夠全家吃上幾十年。由此可見,衛靈公待孔子不薄,孔子在衛國官學教書,拿的薪水不低。還可以橫向比較。比孔子稍晚的魏成子,在魏國為相,魏文侯每年給他1000鍾(《史記·魏世家》:“魏成子為相,食祿千鐘。”)。一鍾是10釜,能裝小米90公斤,1000鍾即90噸。魏成子這位魏國國相的年薪,剛好跟孔子在衛國官學教書時的年薪打了個平手。這說明,教師在春秋戰國是很受重視的,一個高級教師的收入竟然不低于一個高級官員的收入。現在我們一再要求教師的收入不能低于公務員,并把它當做一種施政理想,可是人家春秋戰國早把這理想給實現了,這讓我很沮喪。私人考察,政府資助孔子周游列國,是從31歲開始。那時候,他正在山東曲阜辦私學,大概給學生講課遇到難題了,在魯國找不到答案,決定動身去一趟當時所有諸侯國共同的首都:河南洛陽。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首都嘛,人尖子扎堆的地方,又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其他地方解決不了的事兒,去首都一趟準能解決。從山東曲阜去河南洛陽,全程不到500公里。開車的話,算上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吃飯、上廁所,總共用不了8個小時。汽油雖然漲價了,來回跑一趟,連油費帶過路費,也用不了1000塊錢。要是坐火車,那就更省錢了。但孔子生不逢時,沒有汽車和火車,想到洛陽去,有條件就坐馬車,沒條件只能步行,來回走一趟,人吃馬嚼,路上住宿,到了目的地,找人請教問題還得帶上禮物,算算這筆經費,還真夠孔子喝一壺的。好在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南宮敬叔。前面說過,此人是孔子收的第一批弟子,來頭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釐子,曾經是魯國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魯國大夫。有朋友問了,怎么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卻姓南宮呢?那時候人的姓跟氏是分開的,南宮敬叔仍然姓孟,只因為不是嫡長子,不能繼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多帶帶給自己改一個氏。大概他是在家里南邊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宮”為氏。南宮敬叔聽說老師要去首都考察,覺得自己有責任幫老師申請一筆經費。他直接去找國君,先把孔子夸成一朵花,然后又說:“俺老師這回去洛陽,是想找尋一個答案,那就是咱們周朝當年為什么會興旺,現在為什么會衰落。這個答案要是找到了,對咱們魯國可是非常有利,所以俺老師要做的,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課題,您干嘛不給他提供點兒課題資助呢?”國君覺得有道理,大筆一揮,批給孔子一輛馬車,兩匹駿馬,還配了一名司機,路上的經費國家全包,另外讓南宮敬叔也跟著孔子一塊兒去。到洛陽后,孔子拜訪老子,請教萇弘,考察了一些名勝古跡,然后順利返回魯國(《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孔子家語·觀周》:“(南宮敬叔)遂言于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堅其侍御。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周游列國的經費問題去洛陽請教老子以后,孔子開始頻繁地到魯國周邊的幾個諸侯國去。35歲那年,去齊國。38歲那年,去東周。55歲那年,去衛國。59歲那年,又去衛國。60歲那年,去宋國,然后又去鄭國、陳國。61歲那年,離開陳國,來到蔡國。63歲那年,再次到衛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梁濤教授《孔子行年表》。)齊國在今天山東。東周、鄭國、衛國、陳國、蔡國,都在今天河南。宋國的主要疆域,是在今天河南。傳說孔子還去過楚國,這楚國,主要疆域在今天湖北。史稱孔子周游列國,他所周游的,不過現在兩三個省而已,足跡所至,不出中原。但有三點需要注意:一、孔子到了諸國,一般都要居住一段時間。像在齊國,一住就是兩年。后來去衛國,因為受到衛靈公優待,住的年頭更多,在其他諸侯國碰壁之后,第一個想到的避難所,不是魯國老家,而是衛國。二、不管到哪個諸侯國,孔子都不是一個人去。第一次到東周問禮,還帶了一名司機、一個南宮敬叔;后來去衛國、去鄭國、去宋國,七十二弟子當中除了在外做官的,大都跟著。他們還帶著整車的書,前呼后擁,人歡馬叫,光看架式,頗像組團旅游。三、如前所說,當時交通落后。有這三點因素存在,孔子周游列國,那經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他們師徒不是列子,不可能御風而行,餓了也不能喝西北風,吃、住、行、抵達異國后的人際交往(參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意思就是說,孔子不管到哪個諸侯國去,都會提前預備一批禮物。),都需要錢。子貢不可能是主要的贊助商 這經費來源,有一個很關鍵的渠道就是他人贊助。譬如孔子去洛陽考察,魯國國君派車派人一路隨行,就是一例。還有一例:魯國大夫季孫氏,曾經一次性送給孔子師徒小米1000鍾。咱們前面計算過,1000鍾小米有90噸,師徒70多人都來吃,也能吃個三四年的。孔子晚年回想舊事,很感激幫他申請經費的南宮敬叔和送他大量糧食的季孫大夫。孔子說:要沒有他們的贊助,我的“道”恐怕是沒辦法向外傳播的。(《孔子家語·致思》:“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鐘也,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后重,有勢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貺,則丘之道,殆將廢矣。”)孔子的學生當中,子貢給人的印象一貫是很有錢的,很多人都認為,孔子周游列國,子貢從經濟上做了不少貢獻。這個看法,有待于糾正。因為子貢比孔子小得多,當孔子周游齊國、衛國等諸侯國的時候,他剛出生,沒機會給老師提供贊助。事實上,孔子50多歲時候,在魯國已經為官幾年,先后做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年薪最高時90噸小米(《史記·孔子世家》:“居魯得祿幾何?對曰:俸粟六萬。”前面已分析并計算過,此處“俸粟六萬”即年薪90噸小米),手里應該也有一些積蓄,此后去衛、宋、陳、蔡等國,即使沒有贊助,也未必不能自力更生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