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鄉村愛情》能成為長壽IP?我們跟主創和優酷聊了個遍[鄉村愛情]?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怡晴,授權轉載發布。
每當大家收拾收拾準備過年的時候,平靜的象牙山里又要有大事發生了。令人更興奮的是,今年《鄉村愛情15、16》雙季聯播,打開第一集,謝廣坤為了開民宿又作妖,熟悉的感覺回來了。
從數據上看,觀眾的追劇熱情不改,《鄉村愛情15》開播首日半小時內,就以12%的市占率登頂燈塔全網正片播放市占率榜單。
這也是《鄉愛》在優酷播出的第五年。從2019年“土潮海報”出圈,到2020年推出 “搖一搖”直達追劇;從2021年鄉愛潮玩瞬間售罄,卷起“東北F4風暴”,到今年兩季聯播一爽到底,優酷將“精神年貨”的花樣玩法推向了極致。
16季,17年,《鄉愛》在世界范圍都算是長壽IP的典范。為什么人人都為《鄉愛》上頭?刺猬公社和《鄉村愛情》制片人金鴻鳴、編劇李海兵,以及優酷平臺相關業務負責人暢聊許久。
編劇李海兵:
遇到創作瓶頸,我就去農村蹲半年
制片人金鴻鳴告訴刺猬公社,他曾和謝永強的飾演者賀樹峰開玩笑,“影視圈有兩個最牛的現象,一個是《鄉愛》拍了十六年,一個是你演一部劇演了將近二十年。”
事實確實如此。《鄉愛》這個項目只有開機宴,沒有殺青宴,因為第二年所有人又會如期見面。劇中演員從小年輕變成了獨當一面的大家長,劇外的觀眾或許同樣如此,從青壯年走向了中年、老年。在一年又一年的陪伴中,《鄉愛》IP不僅是簡單意義上的合家歡劇,更是一種“精神年貨”——《鄉愛》一來,年味兒就到了。
創作一個16季的IP,沒有獨特的秘訣,就是實地觀察。編劇李海兵每年都會到遼北農村蹲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為《鄉愛》的創作找尋源源不斷的靈感。
一個塑造了16年的IP,創作中最難的,一方面是在穩住人物性格基調的同時,挖掘新的故事;另一方面,還要保證喜劇性。
人物性格是人物靈魂的體現,很難改變。在鄉村農莊成立后,各家競爭隨之而來。在新的挑戰面前,謝廣坤自私跋扈有大善的特質依然沒有變,小事面前他總是斤斤計較,危難關頭又總是沖在前面,讓大家對他又愛又恨。
“把農村原汁原味呈現的同時,保證人物不偏離軌道,還要搞笑,其實挺難的。”李海兵說。
遇到創作瓶頸時,李海兵會去農村再觀察一圈,和村民聊對一件事的看法,以及遇到問題的解決方式。創作結束后,金鴻鳴會帶著劇本和演員聊對角色的看法,做到現實、劇本以及角色的融合。看到演員一秒入戲的瞬間,金鴻鳴就知道,這個橋段是“精準”的。
《鄉愛》塑造了謝廣坤、劉能、趙四、謝飛機這樣落地的小人物形象,保證演員的不更換,也在年復一年中呈現著鄉村的進化,成為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影像紀錄。
這種獨特性,是大眾十年如一日追《鄉愛》的重要原因。
金鴻鳴曾收到過一個大學教授的邀請,參加線上研討會。
在線上,大家聊了很多《鄉愛》的故事,有一句話讓金鴻鳴聽了直接起雞皮疙瘩,“他說我們不能否認一點,若干年后年輕人問起長輩中國農村的樣貌時,也許長輩會告訴他,你去看《鄉愛》系列就知道了。”
對中年群體而言,《鄉愛》早已成為一種精神陪伴,更有鄉村情結的他們,與謝永強、王小蒙一起成長,從談婚論嫁、結婚生子、事業打拼、過渡到兒女養育方面,然后來到不惑之年。
小矛盾、不燒腦、接地氣、多歡樂的一部劇,很適合全家人圍坐一起觀看。而在長輩的影響下,年輕人也加入到追劇大軍。在互聯網潮流的裹挾中,大家更是做起了謝廣坤、謝飛機的表情包,用經典臺詞“這說的是人話嗎”“他扒拉我”互相打趣。
二創《鄉愛》一時也成為一種潮流。網絡上不僅出現了劉能、謝廣坤的新型情侶頭像,UP主們也在一遍遍追劇中,剪輯出了東北F4的愛恨情仇,讓歡樂翻倍。
《鄉愛12》播出后,優酷發布了《鄉村愛情》用戶報告。觀眾畫像在年齡分布上呈現逆生長態勢,18-24歲用戶TGI活躍指數躍居TOP1,95后不僅成為追劇新勢力,也成為《鄉愛》考古主力。
互聯網造梗帶來的用戶圈層突破,讓《鄉愛》在不斷上新中成為全民性、情懷性的經典IP。
當片頭喜慶的音樂想起,人們自動把《鄉愛》與春節相掛鉤。
金鴻鳴將《鄉愛》形容為飯桌上的一道涼菜,它或許不是最火爆的,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于粉絲而言,《鄉愛》更像是一種如春節般的“中華特產”。因為《鄉愛》來了就是“年”。
從搖一搖到兩季聯播
優酷保障全年齡層快樂追劇
臨近春節,打開優酷,就會被“鄉愛宇宙”的喜慶氛圍所吸引。
借助《鄉愛》本身精神年貨的特質,優酷通過精細化、系列化的運營,加深觀眾與《鄉愛》之間的情感勾連,形成記憶觸點。
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上,2022年,優酷安排了雙季排播的模式,15、16季連續播出。在春節檔有針對性的上新,從《鄉愛》到《劉老根》,站內保持東北喜劇IP系列的完整性,讓觀眾歡樂不斷。
圖源:鄉村愛情官方微博
站內紅紅火火的過節氛圍也被拿捏。《鄉愛》不僅是一部劇,還有著切實有趣的福利,用戶在看劇的同時,還能收獲紅包、黃金小兔、金條、周邊麻將、撲克牌、春碗套裝、春聯禮盒等年貨,樂得參與到每年的“鄉愛狂歡”中。
內容上的精細化運營,讓觀眾沉浸式追劇,發揮劇集余熱。而站內關于春節體驗上的系列化運營,則讓《鄉愛》與“春節”形成了強綁定,延長追劇快樂。
2020年,《鄉愛12》開播后,考慮到《鄉愛》用戶的廣泛性,優酷在站內發起了“搖一搖”的創意玩法。打開優酷APP搖一搖,不僅能直接看《鄉愛》,還可以邊看邊買,實現文娛+電商的雙結合。搖一搖的方式簡單易操作,讓不熟悉APP使用方法的中老年群體,能參與到這場狂歡中。
與此同時,“鄉愛文學”也在照進現實。
除了線上衍生,線下活動也在推進中。《鄉愛15》播出后,優酷在哈爾濱經典地標冰雪大世界中,打造了高達五米的東北F4冰雪肖像,讓《鄉愛》粉絲能在娛樂中,繼續感受到陪伴,也讓劇集在本土中持續發揮影響力。
不知不覺間,“鄉愛”已經和開心紅火的節日氛圍融為了一體,成為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優酷打造鄉愛長壽IP全產業鏈
多維釋放價值
好內容,強運營,是一個IP的長壽秘訣之二,但影視作品能夠持續拍下去,直到形成IP,離不開產業鏈的多維拓寬并釋放價值。
《鄉愛》正在通過生態聯動的方式不斷出圈,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比如,支付寶掃五福、開紅包,已經成為春節期間老少皆宜的活動。《鄉愛》IP與互聯網產品來了一次強強聯動,將劇照打造成支付寶的福卡。而支付寶龐大的用戶基礎,無疑讓《鄉愛》實現了破圈性的傳播。
在線下,愛結巴的劉能還會出現在盒馬門店,參與年貨節的打造。作為鄉村題材中頗受歡迎的人物,與新零售業態創意聯動,不僅讓演員擁有更多露出機會,讓《鄉愛》變得更加生活化、接地氣,更是創造了優質內容、新零售業態與互聯網流量之間的良性互動。
最值得一提的是,是《鄉愛》盲盒的誕生。
沒有人想到,土味十足的《鄉愛》人物,能夠與年輕人喜愛的盲盒相結合,最終以“土潮”的反差感席卷潮流玩家。
潮玩品牌錦鯉拿趣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3月上線以來,“鄉村愛情”系列盲盒累計銷售三十萬只。
在《鄉愛》1.0版本盲盒上線時,第一批預售款6小時內就迅速完成售罄。2022年推出的2.0版本表現依然不俗,原本的角色換上潮流的裝扮,視覺沖突和新鮮感,最大化發揮了IP人物角色的粉絲效應,也成功勾起年輕人的消費欲望。
相關數據顯示,《鄉愛》手辦的購買者中,18-25歲用戶超過30%,30歲以下買家近80%。《鄉愛》越來越影響年輕人。
從支付寶、盒馬、再到錦鯉拿趣等生態,《鄉愛》實現了不同場域的傳播與破圈,全民性變得更強。而在阿里生態中,阿里影業、淘寶、天貓,都將成為《鄉愛》的后盾,或宣發,或植入,賦能劇集新價值。
這是一個IP長壽的秘訣,也是內容與商業之間的良性循環。
通過生態內的多元聯動,層層滲透,優酷讓《鄉愛》有了更多發揮空間,煥發更新的品牌力與更強的影響力。
金鴻鳴回顧在拍《鄉愛》過程中,最大的變化就是為拍攝取景地帶來更多營收。很多觀眾慕名而來,村民們也都開起了民宿,或者進行農產品的直播帶貨,“賣豆皮,賣榛子,一年的收入已經非常可觀。其它村也會過來問我,什么時候來我們這里拍?”
李海兵在互聯網評論中,經常會看到網友對農村現狀的誤解,“有人覺得農村依然是又苦又窮,但部分地區已經不一樣了。”
《鄉愛》IP的開發,是精品內容、優酷運營、阿里生態聯動的結果,卻也真實地影響著一塊土地、一代人生活喜好的發展。
《鄉愛》的影響,不止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