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達荷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的化石揭示了二疊紀大滅絕后的生命?
《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新文章,由愛達荷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合著,詳細介紹了如何在世界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后恢復生命。在過去的八年里,愛達荷州自然歷史博物館ISU地球科學系兼職教授、副館長LJKrumenacker和他的合著者們研究了2.5億年前在愛達荷州東南部的馴鹿縣和熊湖縣發現的化石。來自內華達州東北部的標本。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發現顯示了二疊紀生物滅絕后生命恢復的速度。二疊紀生物大滅絕期間,超過90%的物種消失。
克魯姆納克說,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規模滅絕后,這個生態系統花了大約150萬到200萬年。化石顯示了復雜的海洋生態系統是如何在滅絕后不久建立的。
研究人員在挖掘現場發現了簡單的生物,如藻類和貝類、甲殼類、被稱為頭足類的魷魚,以及魚類和海洋爬行動物等頂級捕食者。
克魯姆納克說,生態系統與我們在今天的海洋中看到的相似。一個復雜的食物鏈有不同的層次,這個生態系統顯示出豐富的生命。
現在,這些化石將被收集并展示在位于卡特洛特的愛達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愛達荷展覽中。
愛達荷州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Rafe Tapanila說,愛達荷州的荒野記錄了豐富的世界歷史,我們才剛剛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非常樂意管理這些新化石,這樣愛達荷州的后裔就可以與我們共同的歷史建立個人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