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熱賽道出現|AIGC,有人4年砸了740億[AIGC]?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王方,授權轉載發布。
本周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AIGC。在朋友圈,你能看到各路創業者曬圖,內容均與一款火爆產品有關:聊天機器人ChatGPT。比如你讓它寫一個10億美金的商業計劃書,它真的可以;你再讓它寫一份某領域研究報告,它也可以。
ChatGPT現在有多火爆?據瑞銀集團數據,在推出2個月內,ChatGPT的月活用戶已經突破1億(截至2023年1月底),是史上用戶增速最快的消費級應用。參照移動應用分析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TikTok突破1億用戶花了9個月,而Instagram花了2年。
什么叫AIGC?它實際是一個組合詞:AI+GC,意思是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AI generated content)。你應該聽過PGC,意思是專業產內容;你也應該聽過UGC,意思是用戶生產內容。
AIGC讓我最驚艷的地方在于:以前為了寫一份報告,需要看1000頁資料;而今,AIGC把1000頁資料的核心內容都整理好了,直接給你成品。就好比你是服裝創業者,從供應商采購紐扣、布料等散裝部件,以前要設計、打板、制衣,而AIGC直接把你期望款式的衣服成品交給你,拿去賣就行。
AIGC的主要應用領域是“內容”賽道。比如在文字領域,有OpenAI推出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在圖片賽道,有百度推出的“文心一格”AI繪畫機器人;在視頻賽道,有Meta 推出的Make-A-Video工具。
過往7年在創新創業圈,鉛筆道每年都會見證1-2個爆火概念被追捧:少數基業長青了,大部分紅不過1年——背后的核心要素,是沒有找到賺錢方法,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那么,AIGC的未來結局又會怎樣?(僅指國內)而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以終為始地回答另一個問題:AIGC是否有清晰的變現手段。
-01-
面向企業用戶還是個人用戶?
首先我認為,to C(個人消費者)是比較難的。
在to C領域,AIGC的唯一商業化案例發生在2018年。在英國佳士得拍賣行,一副人工智能生成的畫作竟以43.25萬美元成交,成為首個出售的人工智能藝術品。
縱觀國內互聯網盈利模式20年,盈利最好的產品有幾個特征:一,與實物商品有關,比如京東、阿里這種電商平臺;二,付費軟件產品,但多與人性的弱點有關,比如游戲、社交、秀場;三,免費產品,靠廣告盈利,但這種商業模式實際是to B(企業客戶)的。
因此,根據以上思路,AIGC的商業化路徑是很難to C的。
比如把AIGC做成實物商品,比如學習機、音箱等。在這個方向,微軟推出的“小冰機器人”倒是有先例,它曾與百度、科大訊飛、搜狗等推出了智能音箱、翻譯寶等,但都是和企業收錢。
再比如有沒有可能做成付費軟件產品?有可能,但我最看好的是游戲賽道——如果能有一款超脫“人為規則”的游戲面世,我認為商業化前景會很好。
其余付費產品,我短期內一律不看好。雖然在理論上,它有探索空間:比如在寫作機器人、畫圖機器人等產品,推出30元-50元的月度會員、幾百元的年度會員。
但這條路子一定會很累。我們可以參考視頻及音樂平臺,它的用戶教育周期非常長。在20年前,我們很難想象:聽一首歌要付費,看一集電視劇要花錢。
就這一件事,企業教育了國內用戶多少年?15年。國內首批視頻平臺誕生于2004年前后,樂視網、優酷網、土豆網等,而后才是愛奇藝等。
“看劇花錢”這個事到什么時候才被視為“理所當然”?2018年前后。以愛奇藝為例,作為一個視頻平臺,在2018年前后,會員收入才成為第一大收入。
而在2018年以前,愛奇藝本質是一家“to B公司”:它主要靠廣告賺錢,而不是向個人用戶收費,主流視頻內容是免費的。
-02-
類搜索引擎模式?
盡管市場已經教育了很多年,但用戶基因的變化是很慢的:AIGC的盈利模式如果要朝著to C走,我認為會相對更慢,而to B會更快。
我觀察到的歷史規律,多數新興技術都會先在to B領域應用,比如計算機。中國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1983年,它的用戶是“中國官方”,用于地質勘探、衛星圖像處理等;而后才出現供普通人使用家庭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即個人電腦。
AIGC雖然是“軟科技”,但商業模式也多半會遵循這個規律:先to B,后to C。
在to B領域,AIGC的盈利模式可能會有哪些?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對AIGC最熱心的公司之一:在國內有百度,在國外有谷歌、微軟
據最新消息,在ChatGPT火爆的當下,谷歌立刻斥資3億美元投資了它的競品:由ChatGPT前核心成員創辦的AI初創公司——Anthropic。而近期,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獲得了微軟100億美元投資(約677億人民幣)。而在2019年,微軟已經投資了其10億美元(約67億)——三年總計投資約744億元。
參與者已經用行動告訴我們了。因為利益,所以行動。
盡管李彥宏2022年底的內部反思會稱:AIGC的機會還不是那么清晰。“技術能做到這一步了,但是它會變成什么樣的產品,這個產品能滿足什么樣的需求,在這個鏈條上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我個人認為,參考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AIGC還是很有機會的:比如對個人用戶免費,再向企業用戶通過流量賺錢。
這里面核心問題是:利用AIGC做出有流量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可能是什么?我認為,可能是過去20年互聯網上誕生的一切產品,而未來,誰都有機會利用AIGC把它們重做一遍。
我們可以從千禧年歷數至今:AIGC+門戶、AIGC+搜索引擎、AIGC+社區、AIGC+視頻網站……當然,我們要把其中“人屬性”太重的產品去除,比如(陌生人)社交等。而內容屬性越強的產品,AIGC的應用空間可能就越大。畢竟,AIGC的主攻方向還是與內容有關。
-03-
機器人員工模式?
除去“類搜索引擎”的模式外,AIGC的另一種盈利模式可能是以“機器人員工”的形式,向企業出售解決方案。某些領域,也稱其為“數字員工”。
AIGC本質是一種擁有高運算能力的“內容機器人”。根據行業規律,既然是機器人,本質創造的價值還是“輔助現有員工提升效率”——過往機器人的核心價值均是如此。
過往5年在人工智能行業,已經有“機器人員工”的商業化案例。
比如財務機器人,幫助企業自動開票;比如客服機器人,幫助企業完成售后工作;比如人力資源機器人,幫助企業自動篩選簡歷等。
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不少創業企業完成了商業化初探。比如我認識這個賽道的一位創業朋友,公司成立于2018年前后,完成了數億元融資,收入也到了幾億量級。
這充分說明一個道理:AI+機器人員工是能商業化的,企業是買單的;而AIGC+機器人員工的邏輯,必然也能商業化,企業也會買單。
只是二者有一個區別。此前的機器人并非內容機器人,更偏向流程機器人:解決的是重復勞動、易瑣碎、易低效的工作。
而AIGC的核心價值完全不同:它本質創作的是內容,而內容是獨具人類智慧的產物——AI能從中創造怎樣的價值高度,目前無從得知。
如果創造內容未達到一種臨界點,企業是不愿意為其買單的。
比如寫作機器人:幫助媒體寫稿,以節省其人力成本。這個命題我在6-7年前研究過,那時候鉛筆道融了千萬級別的錢,想研發一款自己的“寫作機器人”。
但當我研究完市面上主流的“寫作機器人”后,我比較失望。從相對較早的彭博寫作機器人,再到字節、騰訊推出的機器人,都是主要基于“完形填空”的邏輯:多數內容都是已經定好的,少數內容由機器填補,但發揮空間不大。
我當時斷定,寫作機器人沒有5年時間是很難商業化的,于是停止了投入。
我個人認為,即便AIGC達到了預期效果,未來也只能承擔實習生、見習記者的工作:寫最簡單的題+最簡單的文體(消息體)。
而且我認定,這是AIGC大概率的結果:更多是解決數量上的問題,而不是質量上的問題。而前者的工作,在機器人未出現前,企業都是通過傳統工具或者廉價實習生完成的。
因此在“機器人員工”方向,AIGC的客戶可能會具備幾個特征:
一,超級大公司。只有超級大公司,才會存在“數量上”的困擾。
二,大數據特征的行業。小數據行業就不用碰AIGC了,人工效率反倒更高。
以上目標的實現,還建立在一個重要前提下:在內容上,達到人類智慧的初級臨界值。
比如媒體賽道的寫作機器人。媒體的生命是“真實+客觀”,稍有差錯會影響品牌的根基——如果寫作機器人的內容無法實現這種嚴謹,媒體會寧愿棄用,更不必談付費。
-04-
結語:創業者應冷靜克制
最后我想說:AIGC是個機會,但不是所有創業者的機會。在風口到來時,每位創業者都需要冷靜克制,不要盲從。
風口的大部分結局都是一地雞毛。大家是否還記得2021年,有一款叫Clubhouse多人在線聊天工具火爆全網。當年年中,國內掀起一波“模仿潮”:最夸張的時候,我身邊有5-6家公司在開發同樣的產品,TWO、對話吧、遞爪、聚聚。
結果呢?這批模仿者的結局都是接近失敗。
我想說,Copy To China的時代早已結束了:在今天的創業圈,在美國資本市場爆火的風口項目,多數不太適合國內資本市場。在國內,美元基金的投資時代已經在2021年結束。
我比較確定地認為:未來1-2年內,誰要盲目地以OpenAI的邏輯成立初創公司,去資本資本市場融資,大概率結果是失敗的。
蠢蠢欲動的時候,想想過去幾年盲從者的結局:請冷靜克制,理性思考自己是否熱愛AIGC,是否擅長AIGC。如果2個問題自己都沒有清晰的答案,那么不要著急地進入,放過這個不是你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