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談足球人才升學(你怎么看待教育部提出足球踢得好也能上名校)?
本文目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你怎么看待教育部提出足球踢得好也能上名校
- 中國足球選拔人才的觀念是否應該改變
一、你怎么看待教育部提出足球踢得好也能上名校
1、在目前中國足球人口基數慘不忍睹的情況下,這個舉措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
2、足球世界第一大運動,作為體育大國,卻在這第一大運動上全是負面新聞負能量,讓人著急。國家現在也重視了這塊,包括近期足協請了徐根寶作為青訓總監,米盧和孫雯也在足協任職。
3、本屆U23亞洲杯越南隊的崛起已經打了我們的臉了。他們的青訓近年來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終于開花結果。我們普通孩子小時候喜歡足球,到了高中還踢球的后果將是也被班主任和家長圍追堵截。所以夢想讓步于高考,理想敗給了現實。
4、校園是青訓人才的孵化基地,而且可以培養智商和球商都高的人才。日本,高中足球全國大賽如火如荼,球迷座無虛席。本田圭佑、長友佑都、柴崎岳等等都是從日本校園里走出來步入職業聯賽,甚至歐洲五大聯賽的。
5、教育部的這個政策,有利于渲染足球氛圍,提高足球普及度。德國每8個人便有一個是注冊的足球運動員,所以足球普及真的很重要。
6、當然也有小孩不喜歡足球,所以也不要強制,可以當做健身的愛好,不必太急功近利。不能為了升學率和爭功績而把這件事做的過分。
7、踢球好的也能上好學校這很重要,同時也是教育制度的進步,并不是文化課成績好的才是人才,那些學霸們學的,多少年后也還給了老師。
二、中國足球選拔人才的觀念是否應該改變
應該改變。現在選拔球員不科學,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孩子去踢球,這些人只會泡妞,喝酒,抽煙,紋身,打架……并且文化素質水平低的可憐。指望這些人為國家榮譽而踢球,簡直就是太天真了。原因是現在中國球員來源主要是足球學校,體校。要知道家長們對自己孩子已經失去信心了,學習啥也不是,在家又惹禍,當兵又體檢不上,打工有不愿意出力,送去讀職業學院又不愿意學習。那怎么辦?只能讀體校,足校。中國足球在這些人中選擇球員,能選出什么好餅?根據中國現在的國情,各地踢球的場地基本沒有,孩子們踢球的時間基本沒有,正兒八經的基層足球教練基本沒有,正確的做法是,在國家教育部的幫助下,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都要進行足球考試。中考高考體育總分從50分提高到100分,其中足球占80的分。考試內容就是,射門,傳球,接停球,任意球,帶球過人,分組配合進攻,全場折返跑,足球規則理論。不用一年全國各地都要開始補體育足球課了。各種體育足球培訓機構,補課機構,猶如雨后春筍一般在中華大地開展起來。到那時,私立公立的簡易球場就爭先恐后的興建起來。從而把我們的孩子從手機電腦跟前拉到了球場。既能增強體質,又能減少對那些韓國戲子的崇拜。不出幾年全國各地的足球苗子就涌現出來了,在這些人中選擇球員,才是正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