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經驗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文目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如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 怎樣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如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謝謝邀請!我認為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就是多讀多寫。我們知道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是在“大語文時代”到來之際,孩子們更應該學好語文。其實,學好語文就是那么簡單: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學生就一定會有好的語文素養!但語文課是一門綜合訓練課,語文的學習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最好是從一年級開始重視語文,堅持積淀下來,語文一定能學好。
1、《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做出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鼓勵學生海量閱讀,擴大閱讀量,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00萬字。在閱讀中積累語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文的方法。多讀多積累,天長日久,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理兒。
2、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本文來源:WWW.KEngnIAO.cOM)作。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怎么寫出好作文?不能只寫命題作文,還應多寫日記、隨感小練筆,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養成課前認真預習課文的好習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當老師講到時要認真聽,這樣才能更加容易讓你學好這一課。上課要專心聽講,并要積極回答問題!課后的作業要認真完成,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最好在課后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提高語文素養離不開讀和寫,只要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語文素養就提高了。
二、怎樣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是母語,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語文姓“語”,“語”即說話,就是語言,“文”即文字,識文寫字,閱讀寫作。語文核心素養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好語文的“八字憲法”,即“聽、說、讀、寫,字、詞、句、篇”。語文又是一門體現人文關懷的美麗的藝術。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放飛浪漫的詩情,充實睿智的感情,激發豪邁的胸襟,應該給予兒童超凡脫俗的精神層面的提升,讓兒童在這美麗的樂園中,固有的靈性得以迸發,原始的詩情得以生長,潛具的悟性得以喚醒,課堂上洋溢著生命的活力……。怎樣才能構建這樣理想的而又充滿詩意的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呢?
2、首先是“雙基”畢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與基礎,是三維目標中的第一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要把知識和能力的掌握作為課堂教學的常規性任務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每節課中都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
3、其次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以寫字為例,如果不訓練,就不可能把字寫得美觀、漂亮,如果訓練程度不夠,還可能連字都不會寫;再以作文為例,如果沒有一定量的訓練,就不能很好地表達。因此,該讓學生讀的就要讀,該背的就要背,該練的就要練,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處理“訓練”的方式與藝術。就“訓練”而言,大體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教師沒有訓練意識,學生沒有訓練經歷與感受的“無訓練”;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訓練的“有訓練”;還有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但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訓練過程的“無訓練”,我們追求的是一種隱藏了訓練意圖的“訓練”,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訓練”,是一種在整體語境與課境中的“有機訓練”。
4、以低年級課文教學為例,就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識字、寫字、讀書任務。要把識字這一重點學習任務滲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字音讀準、讀正。寫字指導,則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對讀書,則要求學生把書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層次的要求是遞進的,必須一步一步訓練。
5、三是處理好“講”和“讀”的關系,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師并不是不能講,不要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各抒己見而沒有老師精要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老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可以說,沒有教師的講,學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為沒有經歷跋涉和歷險,所以就沒有智力加工的過程,就沒有情感體驗的高峰,更沒有領略到知識世界的美妙風景。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應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品讀、細思、揣摩、體悟,該細嚼的地方還它個細嚼,該慢品的地方還它個慢品,該朗讀的地方還它個朗讀。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從教學規律和學生實情出發,精心選擇和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要使自己的“點講”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更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能夯實學生的“雙基”,既要尊重學生,也要發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控作用,對于重要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生忽略了,教師要提醒學生予以關注;對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學生共同探討;對學生應知而不知、討論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處,教師要做必要的、精當的講解。課改不應拒絕所有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必要的。”所以無論是怎樣的課改,要扎實“雙基”,教師該講的一定要講,且要大膽的講,放開手腳去講。
6、四是強化積累和訓練,有點強制的味兒,這與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似有矛盾。正是這種理解上的偏差,使我們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抓積累不那么理直氣壯,且有淡化苗頭。試想,若沒有足夠量的積累,學生的“雙基”怎能扎實,語文素養如何提高?其實關于語言積累,古人早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內涵豐富的論斷,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等,說的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量,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倚馬可待”。沒有厚積,那來薄發。因此,作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語文,語言是構筑語文素養的“秦磚漢瓦”。
7、五是強化實踐: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盡可能多地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豐富語文實踐的經歷,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如有教師教學《鳥的天堂》,就捕捉一切機會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聽寫詞語──為學生積累語言;朗讀與背誦精彩片斷──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積累規范、優美的語言;讓學生表演“記者采訪”──化靜態語言為動態語言、體驗語言,使課文語言得到活化、轉化、吸收和運用;回家作業“當導游”──用上聽寫的詞語、積累的語言。
8、同時,我們還要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等單調的課堂形式為充盈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9、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夯實“雙基”離不開語文實踐。不過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枯燥機械式的課堂訓練,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景中,融進了文章情感和內涵、包涵著學生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
10、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落實好語文的教學的“八字憲法”,這才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
三、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簡單來說,多閱讀+多思考+多聊天
2、閱讀,擴充詞匯量,提高理解能力,讓你知道的更多,知道的越多那么感觸越多,感觸越多,思考問題就越豐富,不管是對作者,對人物,對情節等等都會有深刻的理解,通過思考變為自己的理解,然后多多跟人聊天分享溝通,會理解的更有深度,同時聊天也能幫助你練習溝通表達能力,久而久之,你的語文素養或者文學素養就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