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學生(怎樣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本文目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如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 怎樣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 如何在提升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如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謝謝邀請!我認為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就是多讀多寫。我們知道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是在“大語文時代”到來之際,孩子們更應該學好語文。其實,學好語文就是那么簡單: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學生就一定會有好的語文素養!但語文課是一門綜合訓練課,語文的學習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最好是從一年級開始重視語文,堅持積淀下來,語文一定能學好。
1、《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做出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鼓勵學生海量閱讀,擴大閱讀量,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00萬字。在閱讀中積累語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文的方法。多讀多積累,天長日久,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理兒。
2、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怎么寫出好作文?不能只寫命題作文,還應多寫日記、隨感小練筆,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養成課前認真預習課文的好習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當老師講到時要認真聽,這樣才能更加容易讓你學好這一課。上課要專心聽講,并要積極回答問題!課后的作業要認真完成,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最好在課后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提高語文素養離不開讀和寫,只要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語文素養就提高了。
二、怎樣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是母語,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語文姓“語”,“語”即說話,就是語言,“文”即文字,識文寫字,閱讀寫作。語文核心素養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好語文的“八字憲法”,即“聽、說、讀、寫,字、詞、句、篇”。語文又是一門體現人文關懷的美麗的藝術。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放飛浪漫的詩情,充實睿智的感情,激發豪邁的胸襟,應該給予兒童超凡脫俗的精神層面的提升,讓兒童在這美麗的樂園中,固有的靈性得以迸發,原始的詩情得以生長,潛具的悟性得以喚醒,課堂上洋溢著生命的活力……。怎樣才能構建這樣理想的而又充滿詩意的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呢?
2、首先是“雙基”畢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與基礎,是三維目標中的第一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要把知識和能力的掌握作為課堂教學的常規性任務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每節課中都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
3、其次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以寫字為例,如果不訓練,就不可能把字寫得美觀、漂亮,如果訓練程度不夠,還可能連字都不會寫;再以作文為例,如果沒有一定量的訓練,就不能很好地表達。因此,該讓學生讀的就要讀,該背的就要背,該練的就要練,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處理“訓練”的方式與藝術。就“訓練”而言,大體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教師沒有訓練意識,學生沒有訓練經歷與感受的“無訓練”;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訓練的“有訓練”;還有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但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訓練過程的“無訓練”,我們追求的是一種隱藏了訓練意圖的“訓練”,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訓練”,是一種在整體語境與課境中的“有機訓練”。
4、以低年級課文教學為例,就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識字、寫字、讀書任務。要把識字這一重點學習任務滲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字音讀準、讀正。寫字指導,則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對讀書,則要求學生把書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層次的要求是遞進的,必須一步一步訓練。
5、三是處理好“講”和“讀”的關系,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師并不是不能講,不要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各抒己見而沒有老師精要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老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可以說,沒有教師的講,學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為沒有經歷跋涉和歷險,所以就沒有智力加工的過程,就沒有情感體驗的高峰,更沒有領略到知識世界的美妙風景。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應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品讀、細思、揣摩、體悟,該細嚼的地方還它個細嚼,該慢品的地方還它個慢品,該朗讀的地方還它個朗讀。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從教學規律和學生實情出發,精心選擇和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要使自己的“點講”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更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能夯實學生的“雙基”,既要尊重學生,也要發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控作用,對于重要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生忽略了,教師要提醒學生予以關注;對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學生共同探討;對學生應知而不知、討論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處,教師要做必要的、精當的講解。課改不應拒絕所有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必要的。”所以無論是怎樣的課改,要扎實“雙基”,教師該講的一定要講,且要大膽的講,放開手腳去講。
6、四是強化積累和訓練,有點強制的味兒,這與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似有矛盾。正是這種理解上的偏差,使我們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抓積累不那么理直氣壯,且有淡化苗頭。試想,若沒有足夠量的積累,學生的“雙基”怎能扎實,語文素養如何提高?其實關于語言積累,古人早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內涵豐富的論斷,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等,說的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量,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倚馬可待”。沒有厚積,那來薄發。因此,作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語文,語言是構筑語文素養的“秦磚漢瓦”。
7、五是強化實踐: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盡可能多地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豐富語文實踐的經歷,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如有教師教學《鳥的天堂》,就捕捉一切機會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聽寫詞語──為學生積累語言;朗讀與背誦精彩片斷──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積累規范、優美的語言;讓學生表演“記者采訪”──化靜態語言為動態語言、體驗語言,使課文語言得到活化、轉化、吸收和運用;回家作業“當導游”──用上聽寫的詞語、積累的語言。
8、同時,我們還要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等單調的課堂形式為充盈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9、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夯實“雙基”離不開語文實踐。不過我(本文來源:WWW.kengnIao.cOM)們需要的不是那種枯燥機械式的課堂訓練,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景中,融進了文章情感和內涵、包涵著學生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
10、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落實好語文的教學的“八字憲法”,這才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
三、如何在提升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1、首先,要基于課程的學科本質,以提煉思想政治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2、高中思想政治課歷史沿革的經驗告訴我們,把握本課程的學科本質,有三個視角:從核心價值來看,這是一門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課程;從基本功能來看,這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能力的課程;從培養目標來看,這是一門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養的課程。辨識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征,有這樣幾個視點:作為中國特色的德育課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國家相關課程的核心價值;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動的學科特點;作為學科課程體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為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學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3、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內容具有綜合性,卻有別于通常所稱的綜合課,同域外相關課程亦無從類比。應該說,這種課程設置,有著中華歷史文化的淵源和革命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我國課程體系的重要“標識”。因此,從思想政治核心素養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關系來看,課程這種獨特的“綜合意義”,要求由思想政治素養的提煉統攝相關學科內容,由相關學科內容支撐思想政治素養的培育。而這種以提煉思想政治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學科課程的育人本質所決定的。
4、其次,要關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課程具體內容,體現“上不空掛”與“下不失聯”的原則。
5、所謂“上不空掛”,就是強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確定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據,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成就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條件。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息息相關,實際上就是要凸顯學科育人價值的注入。所謂“下不失聯”,一是要立足學科本質的把握,明確本學科課程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素養,而不是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哲學等學科素養的組裝;二是要著眼課程內容的整合,依循“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路徑,先從相關學科內容中提煉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然后依據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確定課程內容。
6、因此,如同思想政治素養整體上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關系,每個核心素養要素所涉及的學科內容與課程整合的內容,也分屬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貫徹“上不空掛”與“下不失聯”的原則,如何清晰、精準地刻畫各“集合”之間的關系,無疑是不能回避、不可忽視的挑戰。
7、第三,命名與統整,是提煉學科核心素養要素必須面對的兩個基本問題。
8、學科核心素養的提煉要立足于學科本質及其育人價值,但素養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慮課程內容。這是因為,依據核心素養選擇與整合的課程內容,畢竟源于不同的學科分類。命名核心素養,此學科之所以不同于彼學科,仍然取決于學科內容的差異,否則難以避免雷同,如“綜合思維”“獨立思考”“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適用范圍過于寬泛,此其一。其二,考慮到不同學段課程內容的差異,即便同屬一類學科,高中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命名,亦可能不同于初中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命名。但是,縱然命名不同,有關基本教育元素的融入卻一脈相承。
9、比如,不能認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沒用道德范疇命名,就是不重視道德教育。其實,道德教育的意義作為每個要素的“題中應有之義”,存在于所有要素之中,貫穿于學校德育課程實施的始終。既然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不是相關學科素養的組合,那么有關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提煉,同樣源于各相關學科的內容,又不一一對應各相關學科內容。它們既涉及所有相關學科的內容,又有所側重。因此,統整學科核心素養要素,也需要制定相應規范。包括:每個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有什么主要表現;不同要素在層次上應力求相同,在涵蓋范圍上不宜差異過大;不同要素在內涵和外延上具有獨立性,但相互之間應存在合理的聯系,在邏輯上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10、經過反復論證、多次調整,目前擬定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四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