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個合格的父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教育資訊網-教育行業資訊百科大全?
〇糾正缺點不要籠籠統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〇不要顯示權威,而要提具體辦法。〇尊重孩子的意見。但保護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長大成人、獨立于社會,而不是保護過分使孩子不能自立,以至軟弱、無能。我們從無數的報刊、媒體信息和現實生活中看到,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最嚴重的。在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著的是他們的家長乃至整個日本社會。
高級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牢記這5項秘訣!
良好的家庭教育,會成為孩子的指路明燈,成就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滋養?這5個秘訣,一定要牢記。
秘訣一:心平氣和的力量
作為家長,一定要對孩子保持心平氣和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不要用抱怨的口氣,態度也不要是負面的。
做家長都會做得很簡單的事就是面對孩子的成長,一定要永遠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
保持對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和交流、不斷保持正能量很重要。當父母的情緒被孩子可預料的時候,被孩子接受的時候,你做父母才是合格的。
秘訣二: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一定不要溺愛孩子,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不能要什么就給什么。在孩子適當的年齡,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收拾屋子、做飯,這樣可以鍛煉孩子有條不紊的能力。
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要讓孩子知道得到一些東西,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的。
秘訣三:要培養讀書的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和愛好,對他的影響將是一生的。所以,現在還沒有陪孩子一起讀書的家長們,趕緊行動起來。
秘訣四:適當鼓勵、激發潛力
在鼓勵的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定規矩。立了規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隨便更改,更改就會出現問題。
秘訣五:母親引導的力量
有這樣一個觀點:“媽媽的素質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庭都是母親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多,因此母親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變得尤其重大。
(家教探討之二) 你是合格家長嗎?
作者:蔡樹成
(一)
通過5條途徑,若干問題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透過5個現象,9條不當做法,認識家教的誤區與危害,避免家教的失誤——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中極為重要,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所以,作為父母,教育好孩子,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顯得尤為重要,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任務。你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嗎?
一、要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必須全面了解你自己的孩子
人說,做父母的理當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然而事實卻不盡相符,究竟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只有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對癥下藥,藥到病除。那么,怎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作為家長,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是在日常生活的接觸中形成總體印象,從而了解自己的孩子;
二是在孩子的不斷成長中記錄孩子的成長數據,從而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是在和孩子相處、陪伴作業的過程中觀察,了解孩子的學習類型;
四是通過談心、詢問、溝通、交流等方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五是通過在跟孩子一起進行的各種活動和勞作中,如玩 游戲 ,進行 體育 鍛煉(跑步、打球),做家務活,一起郊游,外出 旅游 等去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活動和勞作都是必須的。
以下的問題,請你思考,如果你能給出中肯的答案,那么你就基本上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的孩子屬于哪種性格的?外向型、還是內向型的?
你的孩子身體狀況怎么樣?屬于什么體質?
你的孩子粗心大意還是心細如絲?
你的孩子屬于哪種學習類型的?聽覺型的、視覺型的、觸覺型的還是混合型型的?
你的孩子愛學習嗎?
你的孩子思維能力中是形象思維能力強還是邏輯思維能力強?
你的孩子有什么良好的習慣?愛干凈、有條理、做事善始善終......
你的孩子有什么不良的習慣?邋遢,不修邊幅,不愛收拾,做事半途而廢......
你的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么?
你的孩子意志堅強嗎?
你的孩子心地善良、寬宏大量嗎?
你的孩子講義氣嗎?同情別人嗎?
你的孩子的自私、狹隘嗎?
你的孩子貪心嗎?
你的孩子妒忌心強嗎?
你的孩子怨恨別人,斤斤計較嗎?
你的孩子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嗎?
你的孩子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嗎?
你的小孩愛勞動,愛做家務嗎?
你的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強嗎?
你的孩子喜歡哪項運動嗎?
你的孩子跑步,比較擅長短跑還是長跑?
.......
二、要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必須認識家教過失的現象,遠離家教的誤區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受教育程度,傳統思想, 社會 環境、習俗等,許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失,以至于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形成不良的習慣、思想和行為。
現象之一:缺乏民主意識與個性
(一)秉承“棍棒出孝子”的傳統。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民主、法制的健全,孩子已經可以接受多條渠道、多種形式的教育了,“不打不成才”的論斷顯然應當退出 歷史 舞臺。另外,從實際的教育結果來看,棍棒、呵斥下成長的孩子多數表現出十足的奴性、并且缺乏獨立性,易成為逆來順受的弱者。針對這種常見過失,有心理學家提出“家長民主意識的十條建議”,供家長參照執行:
〇不訓斥孩子,經常訓斥會形成厭煩的氣氛。
〇不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〇糾正缺點不要籠籠統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
〇不要顯示權威,而要提具體辦法。
〇決不打擊孩子,如“我有你這孩子真倒霉”一類的話。
〇盡量應用表揚、鼓勵的方法。
〇尊重孩子的意見。
〇多說“你自己決定”。
〇常與孩子交談。
〇與孩子的朋友建立聯系,邀請他們到家里來玩。
(二)“溺愛”孩子,一切包辦、一味遷就
溺愛,其實是一種剝奪,而這種剝奪又被披上華麗的外衣。被父母驕縱溺愛的孩子,大都軟弱、驕橫,毫無 社會 責任感,而且可以斷定他們在未來生活中的痛苦也比別人深。這是因為 社會 絕不同情驕橫無能的弱者,更不會遷就他們。
誠然,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職,離開父母的保護,孩子的生存發展就面臨危脅。但保護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長大成人、獨立于 社會 ,而不是保護過分使孩子不能自立,以至軟弱、無能。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溫室里長不出參天松”。過分關愛,一方面,使子逐漸養成了一種只聽好話,不聽批評的心理與行為定勢;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境下,過分關愛強化了某些不良行為的表現。因此,家長不能一味地在“保護”上加碼,而要從孩子的長遠出發,著重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我們從無數的報刊、媒體信息和現實生活中看到,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最嚴重的。一直以來, 社會 上流傳這樣一首民謠:
國外流行愛滋病,
國內流行愛子病。
這里,請諸位看一篇極好的報道,題為《夏令營中的較量》,作者孫云曉,原載《黃金時代》雜志1993 年第 7 期,我把這篇報道的關鍵詞及部分文字列出,就可以知道這篇報道的大概內容——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
在夏令營開營進行中 ......
A.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 20公斤,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里。
......
B.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帶走了
......
C.日本孩子吼聲在草原上震蕩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
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官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天哪!這就是日本人對后人的教育嗎?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里都閃動著淚花。
在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著的是他們的家長乃至整個日本 社會 。
D.中國孩子的表現,在我們心中壓上沉甸甸的問號
日本人滿面笑容地離開中國,神態很輕松,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卻幾乎是空的,裝樣子,只背點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靠別人支援,他們的生存意識太差!
運輸車陷進了泥坑里,許多人都沖上去推車,連當地老鄉也來幫忙。可有位少先隊“小干部”站在一邊高喊“加油”,當慣了“官兒”,從小就只習慣于指揮別人。
野炊的時候,凡是又白又胖抄著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國孩子。中方大人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中國孩子反應很麻木。
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木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卻走一路丟一路東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們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的問題。第一,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要培養的是什么人?光講大話空話行嗎?每個民族都在培養后代,日本人特別重視生存狀態和環境意識,培養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們呢?望子成龍,可是成什么龍?我們的愛心表現為讓孩子免受苦,殊不知過多的愛護只能使他們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經公開說,你們這代孩子不是我們的對手!第二,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還面臨一個怎樣培養孩子的問題。是布道式的,還是野外磨練式的?敢不敢為此承擔一些風險和責任?許多人對探險夏令營贊不絕口,可一讓他們承辦或讓他們送自己的孩子來,卻都縮了回去,這說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關心中國未來命運的人,都值得想一想,這個現實的矛盾說明了什么。
......
(三)與他人攀比
一般而言,許多家長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或成績不理想時,卻總是不問青紅皂白地理怨、批評。
“你是怎么搞的,你看人家小李多刻苦......”遇到這種難堪的場面,孩子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心里感到特別的委屈。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行。家長如果經常拿孩子的弱項與別的孩子的強項比較,就會使孩子失去競爭或迎頭趕上的勇氣,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消失殆盡。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數落,也極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并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孩子出了問題或成績差,應該從孩子實際的基礎出發,尋找原因與差距,而不是拿孩子與別人比。教育學家經常告誡人們: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有害的。
現象之二:自私、狹隘
(四)沒有身為家長的責任感,貪圖享樂
家長只顧尋求自己的享樂而不顧孩子的自私表現,主要由于他們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這種貪圖自我享樂的家長,一般都在心理發展方面遲緩,還未成熟就已為人父母。所以,他們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較幼稚的階段,既沒有 社會 責任感,也沒有身為家長的責任感,只顧追求個人的發展。例如,有的青年做了父親,卻依舊是一個頑童,不光缺乏做父親的責任,甚至連自己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的本事都沒有。一味貪圖玩樂,不顧工作去賭博、打麻將,一副 游戲 人生的模樣。試問這樣的家長怎能承擔起教養孩子的重任嗎?
現象之三:重智育,輕 情感 培養
(五)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其他不管
隨著升學競爭的日益激烈,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有時甚至把孩子的智能高低當作教育的唯一目標。
不少家長經常安慰孩子:“只要能把學習搞上去,你干什么都行”為此,許多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這種以“智能”為中心的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O知識傳授多,智力開發少。
O嬌慣寵受多,嚴格要求少。
O物質滿足多,精神給予少
O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O身體關心多,心理指導少。
現象之四:盲目教育,缺乏理性
(六)為孩子護短
許多家長容不得別人揭自己孩子的短,卻經常說別人的孩子的不是,甚至貶低別人的孩子,認為孩子還是自己的好。如果老師批評了孩子的毛病,家長便東找原因,西找原因,為孩子開脫,卻不從孩子自身找原因。街坊鄰居對孩子提出意見,家長又借出各種理由替孩子表白。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為父母應正確對待他人對孩子的批評,不要“護短”,對于當面指出孩子缺點的人,只要不是故意找茬,應持一種真誠的態度,虛心求教,弄清原委,以便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七)盲目投資與放棄
盲目投資,一是批物質投資,二是指人力投資。不少家長教育子女心中無數,也不學習有關的知識,但又覺得不重視教育以后會遭孩子理怨,于是盲目地做出許多教育姿態。
比如別人請了家教,自己也不管孩子是否需要,趕快請;鄰居的孩子又參加什么“輔導班”了,自己心里就發慌;看到別人家買了鋼琴,自己也硬撐著,不顧孩子的興趣也買了一架......
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家長幾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時間投入進去,為孩子當牛做馬,結果搞得家庭忙無寧日。
常常聽見有家長說:“我已經死了心不管他(她)了,'是龍升天,是蛇鉆草’,我沒辦法,隨便怎樣都可以。”言下之意也就是放棄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其好歹。
放棄教育的后果是十分消極的。如果家庭條件差再缺少教育,孩子的發展后果不堪設想。青少年犯罪的人數中,有很大比例是屬于這種情況。
現象之五:喪失自我
(八)拿孩子當賭注,不注意個人形象
從人的補償心理來說,父母未能實現的愿望寄托于孩子,希望在孩子手里變為現實,乃人常情。現在,我們不少家長理解“子承父業”不準確,受一點失意挫折,就垂頭喪氣,自己不過中年,卻慨嘆人生無常,動不動就拿自己的不幸去鼓勵孩子。“老子這輩子沒出息,就看你的了!”“我的命不好,我要有你現在的條件,保準 ......”
(九)不注重言傳身教,樹立榜樣
大多數長都懂得“己身不正,雖令不行”的大道理,但做父母的如果喪失自我的努力,單單希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對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
家長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家長的行動是無聲的語言。家長作為一個成人在 社會 中立足奮斗,給予孩子的影響和作用,不僅僅是經濟供養者、監護人,而且是做人的榜樣,行為的表率。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不注重儀表,整天粗言爛語;當著孩子的面,兩夫妻大聲吵架,甚至干仗;當著孩子的面,家長經常數落他人,肆無忌憚的說別人、甚至孩子的老師、學校的不是,這些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對孩子的影響是負面的。
孩子高尚的品德,聰明的頭腦,強健的體魄,美好的心靈,勤勞的習慣等,都源于家教,源于父母。
(待續)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1、不要錯過孩子發展關鍵期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而這些孩子的關鍵期是不能錯過的,家長需要抓住這些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如果在發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
2、懂得孩子的需要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樣才會“好”,孩子需要具備什么素質,才能爭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