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個經(jīng)典家庭教育案例 說話有方法,聽話要明辨「家庭教育連載」32教育資訊網(wǎng)-教育行業(yè)資訊百科大全?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在明朝有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七代同堂,共千余人,家庭和睦。其實,司馬光的成長與他父母對他得當?shù)募医淌欠植婚_的。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胸懷大志的知識分子,他沒有沉湎于幾十萬家產(chǎn)之中,而是專心讀書,銳意進取。司馬光的母親聶氏,也是一位知書達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在父母的教誨下,司馬光到了15歲,便“于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

說話有方法,聽話要明辨「家庭教育連載」32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很多人常說:“我跟這位朋友聊談覺得很舒服。” 其實指的就是他的言語態(tài)度適宜。
有些朋友會說:“我跟這個人聊天,我的心跳就很快,靜不下來,越聽越慌張。” 這就是說話的人語速太快了。
講話太急躁,速度太快,聽的人跟不上就會慌。或者說話的人吐字、抑揚頓挫不清楚,會讓對方聽得很吃力。所以要 “凡道字,重且舒。”
講話太慢了,聽的人覺得心臟都快要停止了,這樣也不行。所以講話的態(tài)度很重要,要 “怡吾色,柔吾聲” ;講話的語速要適中, “勿急疾,勿模糊” ,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凡事都要取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好。
我們平常就要下功夫注意自己的說話速度,也要看譴詞用句是否清晰。
我們訓(xùn)練過孩子講話嗎?如果沒有訓(xùn)練,突然他要去面試,可能就不會講話了,你一定會很著急。所以,表達能力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xí)。
當孩子跟你溝通,對你提出一些要求時,如果他講得不清楚,就要糾正他:“你剛才講得太快了,媽媽沒聽清楚,要慢點,再講一次。” 幫助孩子不斷地修正自己講話的語速和抑揚頓挫。
要有耐心地教,講話習(xí)慣是點點滴滴磨煉出來的。你能堅持、有耐性,孩子往后跟你講話時就能調(diào)整到很平穩(wěn)而且適中的狀態(tài)。
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人與人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語言。我們會不會聽話,能否分辨話的正確與否,能否分辨講話人的動機,這很重要。
如果不會聽話,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可能就毀了家庭和事業(yè)。君主聽進讒言,臣子就要掉腦袋,多少忠臣死在讒言之下。都是因為領(lǐng)導(dǎo)者不辨是非。
“父聽子當訣” ,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與孩子的關(guān)系會破裂。《朱子治家格言》提到“聽婦言,怪骨肉”,從前有的人不只娶一個老婆,如果小老婆講大老婆孩子的壞話,父親聽進去了,可能父子之間就會起沖突。
“朋友聽之別” ,聽信讒言,朋友間會疏遠。
“夫妻聽之離” ,夫妻聽讒言,最后會離婚。
有一句話非常有智慧,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為什么?因為他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一個真正有德行、有學(xué)問的人,一定會朝著人與人關(guān)系是一團和氣,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希望人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愿意看到人群失和。縱使看到惡人,他也不會批評,只會反躬自省,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使他人感動。
有人進讒言,你要了解他的目的何在。無非是嫉妒別人,要控制你聽他的話。當我們了解了他的存心后,要不動聲色。假如他正在講給別人聽,你要避嫌,馬上離開。
你要時時掌握進退的時機,不然可能會惹禍上身,這就是知所進退。
聽話要會聽,別人勸我們的過失要聽,別人進的讒言不能聽,這個能做到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魔不是外面的,是心魔。
為什么長養(yǎng)孩子的純凈之心、浩然正氣這么重要?因為他從小扎好根,所有邪門歪道都不會染上身。
如果沒有從小扎好純善的根,又沒有正氣,邪氣一來他會覺得還挺親切。于是,當有人說某某講你壞話,耳朵馬上豎起來,瞪著眼睛說:“誰講的?”
一個人沒有真正明理時,很難轉(zhuǎn)境界。因此,學(xué)習(xí)不能間斷,長期熏習(xí),定性和正氣才能時時提起。
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二百口人。因為人口多,就要由德高望重的長輩做領(lǐng)導(dǎo)者,他就是家族的君,整個家族事務(wù)都要請他做決策。
在明朝有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七代同堂,共千余人,家庭和睦。千口之家,能處得好,是大學(xué)問。
明太祖非常佩服鄭濂,就請教他:“你是用什么方法治理千口之家的?”
鄭濂回答一句話:“不聽婦言。”
女同胞們聽到這話不要誤會,聽話要理解它的真正意義,不要只看表面。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最怕讒言,最怕搬弄是非的話產(chǎn)生。因為聽到讒言的領(lǐng)導(dǎo)者,一旦心里不平,就會影響到他的言語和行為。若做出不公平的事,整個家族會人心不安,人心開始波動,看誰都不順眼。所以一個領(lǐng)導(dǎo)者不能聽信讒言,要大公無私。
為什么鄭濂說,經(jīng)營千口之家不要聽婦言?因為古代女人接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沒學(xué)過圣賢教誨,不懂做人的道理,眼光不開闊,心量狹窄,喜歡計較得失,人心會趨向不平,會出現(xiàn)很多紛爭和流言蜚語。所以,作為領(lǐng)導(dǎo)者要有能力評斷哪些話不可以聽,這要靠智慧。
古代也有很多偉大的女性,教育出很優(yōu)秀的下一代,原因是她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什么教育?家庭、家風的教育。她們雖然沒有念過書,但是真正受過教育。
念書等于受教育嗎?受教育是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現(xiàn)在大學(xué)生讀了十多年書,畢業(yè)了,但不知道如何做人,那就是沒受過教育,只是接受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所以,現(xiàn)在的婦言不見得是指女人的話,男人沒受過教育,常與人計較,心量狹窄,這種人的話一樣不能聽。
對言語要明辨,就是指不能聽信讒言。有一句詞寫道 “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就是指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要聽三寸之舌搬弄是非,如果聽信讒言,五倫關(guān)系可能會被破壞。
所以要懂得明辨言語,知道講話者的動機為何,如果是不好的,就要懂得進退,該離開時趕快離開,該制止時要制止。
我們讀圣賢教誨,要抱持著《中庸》里說的 “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的態(tài)度。應(yīng)該謹言慎行,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造福家庭,造福 社會 、國家。當我們?nèi)缡谴嫘模蜁c圣賢人的存心一樣。而我們能保持這樣的存心,每當打開圣賢經(jīng)典,就會覺得格外親切。所以,學(xué)習(xí)中華文化不在于時間長短,而在于我們的存心與圣賢人的距離是否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
作者/蔡禮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