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街書寫一座城?
在武漢,從黃鶴樓眺望萬里長江后,通過步梯走下武漢長江大橋,橫穿一條十余米寬的街,便到了“漢味小吃第一巷”戶部巷。橫穿的這條長街叫解放路,全長3.1公里,路兩旁商鋪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既有新晉網紅店,又有知名老字號品牌;路上車輛川流不息,行人熙熙攘攘,一派繁華景象。
解放路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老街。
歷史教師熊慶和原住在解放路旁的小巷內。熊慶和向上游新聞記者介紹,宋朝時,文人墨客寫詩贊美街周圍美景;明朝時,長街緊鄰楚王府,楚王幾乎與明朝同始末,長街是明朝湖北的政治中心和商業中心;清朝時,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在長街上開辦了中國最早的百貨商場——兩湖勸業場;民國時期,長街上有一所“紅色軍校”,多位開國將軍和新中國杰出女性在此校就讀;為紀念武漢解放,1949年,這條街從中正路改名為解放路,一直到改革開放前,解放路都是武昌的商業中心,街上人流如織,叫賣聲此起彼伏。“上長街”,是老一輩武昌人購物的代稱。
一條解放路,它始終在那里,見證和折射著古城武昌和大武漢的75年巨變。?
解放路位于武漢長江大橋引橋下方。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牛泰
解放路上的遺址
解放路259號是武昌實驗小學,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遺址位于該校內。熊慶和介紹,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創辦于1926年,總政治教官便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惲代英。1927年,大部分學生編入國民革命軍四方面軍第二集團軍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等武裝起義的重要力量。1926年至1927年,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涌現出許光達、宋時輪、張宗遜、楊至成、譚希林等一批名將。武漢分校規模之宏大不亞于黃埔本校,有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實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舊址。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武漢分校也是黃埔軍校第一所招收女生的軍校。上游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遭受老虎凳、灌辣椒水、電刑等酷刑,仍不吐露任何情報的趙一曼是該校學生;開國大典時,攙扶宋慶齡與毛主席、朱老總登上天安門的曾憲植也是該校學生;聶榮臻元帥夫人張瑞華、徐向前元帥夫人黃杰也就讀于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革命先輩浴血奮戰,不畏生死,才有了新中國。
熊慶和介紹,1949年5月,在解放軍合圍之下,白崇禧乘飛機從武漢逃跑。當年5月17日,解放軍進入武昌。解放軍進武昌城時要經過閱馬場,閱馬場離解放路不到2公里。當天,他爺爺帶著干糧和水到閱馬場歡迎解放軍,解放軍只喝了水,干糧未取。“我爺爺和我說,他見過很多支部隊,沒哪支軍隊像解放軍一樣親切,解放軍是我們的子弟兵。”
1949年,為紀念武漢解放,中正路改名為解放路。
長街毗鄰楚王府。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
解放路有千年歷史
現在的解放路,北起中山路,南至解放橋,全長3.1公里,寬20米,道路兩旁綠蔭環繞,高樓聳立。有的樓是現代化的商場,有的樓是清朝時的古建筑。古老與現代同框,美不勝收。
解放路更早的名字叫長街,宋朝時這條路及周邊景色就美。
熊慶和說,擅長地理學的南宋進士王象之編纂了一本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其中提到過長街:南湖外與江通,長堤為限,長街貫其中,四旁居民蟻附。黃庭堅寫的詩“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描述的就是長街周邊美景。
明朝時,長街緊鄰楚王府。
《江夏縣志》記載,明楚番故宮在高觀山下,前臨大街,左閱馬廠,右長街,宮廣二里。
熊慶和介紹,1364年,陳友諒大勢已去,其子陳理率殘部駐守武昌。朱元璋率軍攻打武昌。捷報傳來時,第六子朱楨出生,朱元璋大喜說:“子長,以楚封之。”1381年,朱楨就藩武昌。朱楨母親是朱元璋的“白月光”,他自己戰功赫赫,就連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都受其調遣。楚王在武昌周邊有大量田產,富甲天下,王府城高二丈九尺,四周是城樓,有800多間房屋,相當于半座武昌城。
熊慶和稱,楚王一脈八代九王,幾乎與明朝共始末。九個王爺是武昌城的實際主宰者,在楚王府里居住262年。楚王府相當于武昌的紫禁城,各級署衙圍繞王府而建,長街周邊是楚地的政治中心。1643年張獻忠攻克武昌,一把火燒了楚王府,末代楚王被其沉入長江。
長街原來不算長,明朝末年才變長。武漢市武昌區檔案館提供的史料記載,長街盡頭是蛇山,蛇山將武昌南北隔開,鑿出“鼓樓”洞。
熊慶和說:“崇禎迷信,為了維護統治, 鑿洞是斬‘龍腰’。洞通后,長街變長了,武昌南北交通得以貫通。”
中國第一個“百貨商場”
解放路車水馬龍,商家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解放路是武漢的老牌商業街,我國第一個有歷史記錄的百貨商場便建在解放路上。
熊慶和介紹,清朝時,長街被分段命名為3條相連的街道:司門口街、芝麻嶺街、蘭陵街,但仍統稱為長街。和明朝一樣,長街是楚地的政治中心。長街的南端,曾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辦公地督署。督署附近有把總署、千總署、督右署、督左署。
長街還是商業中心。時至今日,解放路上仍有一家開于清朝的商鋪,它叫曹祥泰。上游新聞記者注意到,店鋪內有一間陳列館,陳列館里的資料上寫著:1884年曹南山賣蠶豆到囤瓜販賣完成原始積累,創辦曹祥泰雜貨店。
曹祥泰是百年老店。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牛泰
上游新聞記者梳理武昌區志發現,張之洞在籌劃實施武昌“自開商埠”的同時,又召集武昌工商界人士,在武昌蘭陵街創辦兩湖勸業場,于1901年動工,1902年竣工開業。勸業場占地廣達460平方丈,計分南、北、前3場,每場有店間79間,場前場后還有攤位42處。規定入場營業者按等級交納租金,售貨明碼實價,維持信譽,并強調該場專售兩湖產品和官辦企業產品等國貨。勸業場中還辟有公園和水樓,養有各種珍禽異獸,以廣招顧客。
張之洞為了“啟發商智,聯絡商情”,開闊人們的眼界,還主持官商設立了多種新式展覽館。1902年,在武昌兩湖勸業場附設陳列館,占地115平方丈,有房屋13棟之多,陳列并出售以湖北、湖南為主的各種產品、五金礦產和藥材等商品。1906年擴大規模,改名為“工商品陳列所”,展示新巧機器、國產制品、書畫等藝術品。此后,兩湖勸業場的產品陳列不僅展品種類數量增加,而且展品陳列時間延續數年。
“兩湖勸業場是中國最早的百貨商場。”熊慶和介紹,兩湖勸業場是洋務運動的一個縮影。勸業,就是鼓勵實業。兩湖勸業場開辦后,全國各地的勸業場如同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繁華是解放路的底色
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記錄下了民國時期的解放路:青石條鋪成的馬路上,人力車排成兩縱,街上人山人海,有人穿著軍裝、有人頭戴氈帽身穿馬褂,有人穿著旗袍,馬路兩側是各類商鋪。
這是改造升級后的解放路。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1935年長街全面擴建,水泥鋪路,道路擴寬,南北延長,全長3.1公里,寬度由原來的6米拓寬到12米。
熊慶和說,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解放路一直都是繁華的商業街。家里來親戚了,父母總會帶著他們逛解放路,逛完后還能去看一場電影,坐在茶館里喝茶。“上長街”是老一輩武漢人購物休閑的代稱。
在智能手機還沒普及的時候,照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熊慶和回憶,很多老武漢人都在“顯真樓”照相館合影留念,“顯真樓”就在解放路上,直到2002年才歇業。
熊慶和介紹,改革開放后,武昌的核心商圈漸漸地向大東門、街道口轉移。解放路曾短暫沉寂。
2003年,政府籌資改造解放路基礎設施,打造“戶部巷漢味小吃第一巷”。戶部巷在解放路一側,建筑呈現出一派民清風格,始建于明代,清代因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民間有“早嘗戶部巷,宵夜吉慶街”之說。2021年3月,戶部巷被評為“武漢十大景”之一。戶部巷給解放路帶來了人氣,這條千年老路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走出戶部巷,穿過解放路,再走上5分鐘便到了黃鶴樓。
解放路上的服裝店、咖啡館、餐館、金銀首飾店、糕點店讓人眼花繚亂,路南邊還有一個廉政文化公園供游人休憩。
熊慶和感慨萬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武漢一座座高端商場拔地而起。解放路上的商鋪硬件設施雖然趕不上它們,但這里更具煙火味,解放路繁華底色沒有褪去。
上游新聞記者 牛泰
編輯:鄒渝責編:郎清湘,官毅審核:馮飛